共4159,分278页显示 上一页 254 255 256 257 258 260 261 262 263 下一页
释法正
释法照
释法真
僧玄畅(字 申之 陈 法宝 )
僧法进
僧增忍( 史 大师曰广慧、法空 )
释法普( 潘 宝智大师 )
吴法通( 希微先生 )
僧令遵( 王 法喜禅师 )
僧彻( 净光大师 号 法将 )
隆舜( 法舜 宣武 )
释洪諲( 吴 世称 径山和尚 法济大师 归寂大师、归寂 )
僧归屿( 湄 号 演法大师 )
僧诚慧( 李 法雨大师 号 国师 法雨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兴释法正
释法照
释法真
僧玄畅(字 申之 陈 法宝 )
僧法进
僧增忍( 史 大师曰广慧、法空 )
释法普( 潘 宝智大师 )
吴法通( 希微先生 )
僧令遵( 王 法喜禅师 )
僧彻( 净光大师 号 法将 )
隆舜( 法舜 宣武 )
释洪諲( 吴 世称 径山和尚 法济大师 归寂大师、归寂 )
僧归屿( 湄 号 演法大师 )
僧诚慧( 李 法雨大师 号 国师 法雨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洛京人。七岁出家。落发具戒。后习诵法花净名二经。尤于戒律有持无犯。遍寻圣迹。戾止林泉。乃复隶名佛光寺。撙节施利。建弥勒大阁。七间三重。高九十五尺。其内尊像七十二位。皆极巧妙。于是台山海众。共请为山门都纲维。盖以其模范和畅。学识该赡也。大和二年春正月。闻空中声云。兜率天众。特此奉迎。乃澡浴焚香端坐而灭。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法兴。洛京人也。七岁出家不参流俗。执巾提盥罔惮勤苦。讽念法华年周部帙。又诵净名经匪逾九旬。戒律轨仪有持无犯。来寻圣迹乐止林泉。隶名佛光寺。节操孤颖所沾利物。身不主持付属门人。即修功德建三层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尊像七十二位。圣贤八大龙王罄从严饰。台山海众异舌同辞。请充山门都焉。盖从其统摄。规范准绳和畅无争故也。大和二年春正月闻空有声云。入灭时至。兜率天众今来迎导。于是洗浴梵香端坐入灭。建塔于寺西北一里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居江州之开元寺。专业金刚般若经。日课三七过。未尝或间。长庆初。以疾暴卒。而复苏云。始有人引至一所。若官府者。王服衮冕坐殿上。问正曰。在生何所脩习。正即以经对。王遽揖以升殿。命设高座。使登之诵经。才发题。王瞿起立。侍卫皆合掌阶下。考掠榜击讼诤之声顿息。及诵至七过而罢。则有蒙被功德而往生善道者矣。然其欢呼鼓舞者相拥也。于是王谓正曰。上人自今日。整得三十年。享寿世间。幸益加习持。以臻果位。遂遣使送。正还前阻一阱。俾正俯窥之。忽推堕其中。竟获寤。正后果逮八十馀岁卒。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法正。不知何许人也。宽旷其怀慎修厥行。司辰于三业御史于六根。以其日讽金刚般若三七过。执持恭恪罔或云懈。长庆初得疾暴终。云。倏至幽冥引见王者。问曰。师生平艺何福田获何善果。正以诵经为对。王乃揖上殿令登绣座。请诵七通。王以下侍卫靡不合掌。阶下拷掠搒击论愬寂若无声。念毕后遣一人引正令还人间。王降阶揖送云上人更得三十年在世勿废诵持。随吏行数里。至一巨坑俾正俯窥。为吏推堕若陨空焉。飒然苏起。初正死唯面不寒起述其事。变心迁善者不一。正后年暨八十馀卒于住寺。次荆州功安县释会宗。俗姓蔡。初泛尔为僧别无他技。忽经中蛊病乃骨立。因苦发心志诵金刚般若经。以待尽尔。至五十过梦有人令开口。喉中引出发十馀茎。其夜又有梦吐螾长一寸。月馀因此遂愈。当长庆初也。荆山僧行睹见其事。宗不测终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长庆间。每见于陕府闾阎中。口剌剌。若有所持诵。曰金刚般若经也。一日避雨逆旅过中矣。度不可以分卫。因遣童子。买彘肩于市。熟烹薄切。铺胡饼上。捲食之。须臾皆尽。傍若无人。见者怒诟。以为非法。少年甚欲欧之。至夜照入室闭户。持诵如常时。顷之光明达屋壁。香气充塞庭宇。而或者相率罗拜于前以谢罪。照终趺坐不为动。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立行多轻率游方不恒。长庆元年入逆旅避雨。逡巡转甚泥淖。过中时乞食不得。乃咄遣童子买彘肉。煮夹胡饼数枚粗食略尽。且无耻愧。旁若无人。客皆诟骂。少年有欲驱者。照殊不答。至夜念金刚经。本无脂烛。一室尽明。异香充满。凡二十一客。皆来礼拜谢过。各施衣物。照踞坐若无所睹。后不知终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长庆中上锐意佛事。真承诏入内殿。祇奉四年。赴禁中道场。上御法席。顾问三宝功德。真进对详尽。辨给援据。出入粲然。上大悦。 真因奏云。开坛受戒。久废不举。盖自两河用兵已来。虽僧之未全法者。亦皆老朽。惟陛下哀怜。寻诏两街佛寺。各置僧尼受戒。坛场。可始自三月十日。至四月十日。两街功德使。选择有戒行僧。谓之大德者。考试男童女童等经。男童能暗诵一百五十纸。女童一百纸者。即与度。诏可。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法真。不知何许人也。器识悠深学问宏博。研穷梵典旁赜儒书。讲导之馀吟咏情性。公卿贵士无不宗奉。洎长庆中帝颇锐怀佛事。真屡膺召命内殿祗奉。四年赴禁中道场。睿武昭悯皇帝御于法席顾问三宝功能。真得应对。而辩给圜转援据粲然。帝悦。因请云。久废坛度僧未全法者皆老朽。盖两江间兵革未偃之故。寻诏两街佛寺各置僧尼受戒坛场。自三月十日始至四月十日停。仍令两街功德使各选择有戒行僧谓之大德者。考试僧尼等经。僧能暗诵一百五十纸。尼一百纸。即令与度。真频奉敕修功德。故遂奏请。真之德望实唱导之元。罔知终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7—875 【介绍】: 唐僧。宣城人,字申之。俗姓陈。年二十往福州兜率戒坛受具足戒。后游长安,受三学大德,益广见闻。武宗会昌中废教,畅上表论谏,并撰《历代帝王录》。奏上弗听。宣宗大中中入内讲道,赐紫。懿宗赐号法宝。有《显正记》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申之。宣城陈氏子也。甫九龄。即依泾县水西寺之清逸上人。教授经法。年十九。获薙落。满岁受具于福州兜率戒坛。尤知究习律藏。越中之游厌足异闻。乃趋京师西明寺从慧正师。遍讨律师宣公行道胜迹。遂受三学大德之职。会昌废教。众议宜上表以谏。庶几上听而停罢前诏。于是两街僧录灵宴辩章等。共推畅为首。悉录历代帝王事。进奏弗听。大中初。赐紫伽梨。诏充内外坛大德。咸通间。诏充追福院首领。兼总持寺维那。署上座。脩忏悔法。加佛号一万五千并请以本生心地观经一部八卷。入藏。诏许之。乾符初。赐号曰。法宝。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卒。寿七十九腊五十九。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于长安县高阳小梁村。四年尚书礼部侍郎崔沆勒文其碑。次颂德。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玄畅。字申之。俗姓陈氏。宣城人也。畅爰在弱龄便持异操。戏则聚沙为塔摘叶为香。年九岁于泾邑水西寺。依清逸上人教授经法。年十九削发。二十岁往福州兜率戒坛受具足戒。听掇律科深得宗旨。新缯细缕一染色佳。而往越中求闻异说。仰京室西明寺有宣律师旧院多藏毗尼教迹。因栖惠正律师法席。自入京华渐萌头角。受京城三学大德益广见闻。方事讲谈遽钟堙厄则会昌废教矣。时京城法侣颇甚徬徨。两街僧录灵宴辩章同推畅为首。上表论谏。遂著历代帝王录。奏而弗听。由是例从俗服。宁弛道情。龙蛇伏蛰而待时。玉石同焚而莫救。殆夫武皇厌代宣宗在天。坏户重开炎岗息炽。畅于大中中凡遇诞辰入内谈论。即赐紫袈裟充内外临坛大德。懿宗钦其宿德蕃锡屡臻。乃奏修加忏悔一万五千佛名经。又奏请本生心地观经一部八卷。皆入藏。畅时充追福院首领。又充总持寺都维那。寻署上座。畅讲律六十座。度法者数千人。撰显正记一十卷科六帖名义图三卷三宝五运三卷。虽祖述旧闻标题新目。义出意表文济时须。乾符中懿宗简自上心。特赐师号曰法宝。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示灭。俗龄七十九僧腊五十九。弟子赐紫惠柔大德师遂宗绍。以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于长安邑高阳乡小梁村。四年丁酉岁尚书礼部侍郎崔沆与畅交分殊深。著碑述遗迹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玄宗时扬州白塔寺僧,高僧鉴真弟子。天宝三载(744)随鉴真于越州渡海失败后,携轻货至福州买船。十二载,随鉴真抵达日本。代宗广德元年(763)鉴真去世,法进曾作诗伤悼。日本真人元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载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全唐诗补逸
法进,与唐东渡僧鉴真同时,有悼鉴真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71 【介绍】: 唐僧。陈留人,俗姓史。武宗会昌初出家于白草谷,结茅而居。节度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为建白草院于龙兴寺。尝刺血写经二百八十余卷。有《大悲论》、《三教毁伤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沛国陈留史氏子。蚤岁乡校读书。稍长偕计对策。不得志去。俄西游贺兰山中。爱白草谷。遂挂冠落发。结茆以居。乡里慕之。不待分卫。而酥酪之馈日给。会昌五年。诏废教。以地边远。不在禁例。节度使李彦佐。尤加敬。为于龙兴寺。别建白草院以邀之。大中七年。刺指血。缮书诸经。二百八十三卷。彦佐虑其成疾。谕之曰。师大乘学。要当久住世间。荷负正法。以利益含识。顾兹破肌沥膜。以从事笔研。而促其寿命。岂孔子所谓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者哉。于是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九年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所表法。至无畏手而疑之。乃结坛祷请。阅旬浃。感空中双拳正印。历历可睹。因命工绘之以传。著大悲论六卷。或谤其非。忍复虔请。且使工濯笔铜碗以俟。忽宝性一华出碗中。枝叶鲜明殊甚。感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院。寿五十九。以其年十月十七日。塔全身于水馆之南。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增忍。俗姓史氏。沛国陈留人也。典谒之年登其乡校。百氏简策寓目入神。艺文且工。乃随计吏数举不捷。会昌初薄游塞垣访古贺兰山。中得净地者白草谷。内发菩提心。顿挂儒冠直归释氏。乃薙草结茅为舍。倍切精进。羌胡之族竞臻供献酥酪。至五载节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于龙兴寺建别院号白草焉。盖取其始修道之本地也。忍刺血写诸经。大中七年李公虑其枯悴。躬往敦论曰。师何独善一身行小乘行。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所利博哉。忍执情胶固遂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帅览而益加崇重。九年因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至无畏手疑而结坛。浃旬祷请。自空中现其正印双拳历历可观。遂命画工绘写此臂焉。或有讥谤者。忍再精悫虔告。画工濯笔铜碗中忽感宝性华一朵。枝趺𩬞叶一皆鲜明。睹者惊叹。至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院。春秋五十九。以十月十七日。藏神于水馆之南建塔焉。初忍刺血写经。总二百八十三卷。画卢舍那。阁三十五尺。门一丈六尺。起样画大悲功德三轴。自著大悲论六卷。并藏诸箧笥焉。后节使唐恒夫。仰其遗迹奏乞旌劝。敕谥大师曰广慧。塔曰念定。弟子无辙亦致远之高足。赍血书经二卷瑞华碗一枚诣阙奏呈。宣赐紫衣。天复中终。及梁乾化初。中书令西平王韩公逊录遗迹奏闻。太祖敕致谥曰法空。别赐紫方袍。塞垣荣之。后唐同光中从事薛昭纪为碑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庐江潘氏子。史不载出家落发之始。元和中。游蕲之黄国。爱其峰峦奇秀。石坛平坦。乃挂锡焉。久之附树蓬茨以容身。忽有人。援藤萝披草莱以至。见普迟回不忍去。普惊问曰。何知而至。曰某于山麓。仰见山巅。紫气盘礴。意必有异人。故至此尔。近远闻之。日益趋附。不数年。其徒殆千数。普屡辞曰。老僧独居。无可利益。君等亦无所匮乏。何相求之酷也。弟子广严卒构钜刹。得其法者。莫知其数。将终集众告曰。吾其去矣。尔曹善住珍重。肉身不坏。因涂缋之。存至今。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法普。姓潘氏。庐江人也。貌古情宽拥败纳观方元和中。因见黄岗山色奇秀其峰巉崒其林郁密中有石坛平坦而高峙。乃放囊挂锡于中班荆。久之寻附树架蓬茨。仅容身而已。未几有人自小径而至见普惊怪。问云。何缘至此。曰某本行山麓。见巅顶腾涨紫气盘纡可爱意此山有尤物。故来耳。谛视普迟回而去。山下行者闻而寻焉。禅学之徒不数年遽盈百数。普却之曰。老僧独居无物利人。君等亦无所乏。由是星居之庵多矣。弟子广严等构成大院。禅客翕如传其法者无算。一日集众辞云。吾其终矣。汝曹善住珍惜。加趺坐胡床而卒。其身不坏散。后以香泥涂缋之。至乾符中重立碑颂云。次洛京华严寺释休静。不知何许人也。属洞山禅道风行。静往造之。抉擿所疑若雷复于本位焉。北返于洛邑开演。因赴内斋。诸名公皆执经讽读。唯静并其徒俱默坐。帝宣问。胡不转经。詶答响应。仍皆属对悦可帝情。寻回平阳示灭。收舍利四处树浮图。敕谥宝智大师。塔号无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5—? 【介绍】: 唐润州丹阳人。有文学,试举子业不第,入茅山为道士。僖宗乾符二年,帝遣使受大洞篆,尊为度师,赐号希微先生。哀帝天祐四年,潜入岩洞,不知踪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5—919 【介绍】: 五代时僧。郓州东平人,俗姓王。少依本州北菩提寺。唐懿宗咸通六年落发,后至滑州开元寺受戒。初攻律学,后弃而修禅。至江陵,白马寺僧慧勤荐其往从翠微无学,遂师之。僖宗文德元年,往居上蔡大通禅苑。昭宗光化中,居鄂州清平山安乐院。卒于寺。后周时谥法喜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初居法乾内寺,能诗文,通内外学,寻充左右街应制,升麟德殿法座讲谈,懿宗赐号净光大师。其师知玄著《如来藏经疏》、《大无量寿经疏》、《胜鬘师子吼经疏》,彻为著《法鉴》、《法灯》、《法苑》以阐明之。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久亲炙悟达。悟达亦乐教育成就之。故其器卒获用于天下。而相为表里。以推明大法。若悟达。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彻则衍法监四卷。大无量寿经疏二卷。彻则衍法镫二卷。胜鬘师子吼经疏四卷。彻则衍法苑十卷。般若心经金刚经皆有疏义。而彻亦随衍成卷。忏文六卷。及杂文等。彻必翼纬。以行世。初居法乾内寺。官寮奉仰日甚。寻充左右街应制。每岁属诞辰。于麟德殿。升座讲演。仍赐紫伽梨。懿宗尤重佛乘。月遇八日。必饭僧内殿。数盈万不啻。且躬为赞呗。诏彻朗咏高台上。宠锡繁夥。至造旃檀座以处之。当是时。诏两街四寺。行方等忏法。开坛受戒度僧。各三七日。别诏大德二十人。入咸秦殿。为内福寿寺尼受戒。缮写藏经。雕造旃檀像千躯。皆诏彻捡校。又以十一月十四日返庆饰。诏京城僧道。赴麟德殿论义。彻则敷畅皇猷。恢宏祖道。如他日。赐号净光大师。咸通十一年。诏录两街僧事。广明中。巢𡨥犯阙。僖宗播迁于蜀。彻是夕内宿。旦与杜光庭。仓黄扈从。再见悟达。其师资终始无间如此。著述尤富。内翰侍郎乐朋龟为作真赞。秦蜀间多其弟子。则可谓生荣死哀矣。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僧彻。不知何许人也。敏利天资高迈逸类。稚岁聪颖而慕。悟达国师。若颜回之肖仲尼也。既而时亲函丈颇见幽微。随侍翼从未尝少厌。窥其门墙其殆庶几乎。悟达凡有新义别章。咸嘱付彻畅衍之。为如来藏经疏。著法鉴四卷。大无量寿经疏。著法灯二卷。胜鬘师子吼经疏。著法苑十卷。观乎悟达为疏。若左丘明之传也。彻述三法钞。犹杜服之集解欤。初居法乾内寺。师资角立声彩风行。凡百官寮无不奉仰率由。彻内外兼学辞笔特高。唱予和汝同气相求。寻充左右街应制。每属诞辰升麟德殿法座讲谈。敕赐紫袈裟。懿宗皇帝留心释氏。颇异前朝。遇八斋日必内中饭僧。数盈万计。帝因法集躬为赞呗。彻则升台朗咏。宠锡繁博。敕造栴檀木讲座以赐之。又敕两街四寺行方等忏法。戒坛度僧各三七日。别宣僧尼大德二十人。入咸泰殿置坛度内。福寿寺尼缮写大藏经。每藏计五千四百六十一卷。雕造真檀像一千躯。皆委彻检校焉。以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麟德殿召京城僧道赴内讲论。尔日彻述皇猷。辞辩浏亮帝深称许。而又恢张佛理旁慑黄冠。可谓折冲异论者。当时号为法将。帝悦敕赐号曰净光大师。咸通十一年也。续录两街僧事。初彻经江论海勇于揭厉。于青龙寺讲贯既循悟达国师义意寄呈所见。蒙回八十四字。云观君法苑思冲虚解我真乘刃有馀。若使龙光时可待。应怜僧肇论成初。五车外典知难敌。九趣多才恐不如。萧寺讲轩横淡荡。帝乡云树正扶疏。几生曾得阇踰意。今日堪将贝叶书。一振微言冠千古。何人执卷问吾庐。览兹奖饰悲喜。盈襟以广明中巢寇犯阙僖宗幸蜀。其夕彻内宿。明日仓黄与杜光庭先生。扈从入于岷峨。再见悟达痛序艰难。彻极多著述碑颂歌诗。不知所终。内翰侍郎乐朋龟为真赞。凤翔嘉州皆写其真相。弟子秦蜀之间愈多传法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7 【介绍】: 名或作法舜。唐时南诏国王。世隆子。僖宗乾符四年嗣立。好畋猎酣宴,委国事于其臣。是岁请和,许之。又迭请和亲。广明元年遣宗正卿李龟年充使。中和元年,上表款附。三年,乃以宗室女为安化长公主妻之。后为竖臣所杀。南诏谥宣武。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1 俗姓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末禅僧。19岁出家,22岁时至嵩山受戒。后嗣沩山慧寂。武宗会昌间被迫还俗。宣宗大中初仍为僧,住吴兴西峰院。自懿宗咸通六年(865)起,改住杭州径山院,世称径山和尚。僖宗中和三年(883),赐紫袈裟。昭宗景福二年(893),赐号法济大师。卒谥归寂大师。《祖堂集》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二均有传。前二书录存洪諲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族吴氏。吴兴人。年才十九。礼无上大师于开元寺出家。至二十二。往嵩山会善寺登具。仅七日。能尽习诵大比丘戒。遂究毗尼。研经论。已而归省无上。无上曰。汝于二六时中。将何报答四恩三有。諲怃然。三日不能食。无上因其愤悱。而发明之。遽有證入。于是遍参云岩沩山。而器质盖已成矣。会昌之变。人皆悲泣叹惋。諲独否。乃曰。大丈夫当此厄运。岂非命耶。命因有不可免者。复何作此儿女子态乎。会长沙信士罗晏。愿奉安于家供养。阅二年之久。执宾礼。如一日。大中既复昌法祚。还居乡里之西峰院。咸通六年。登径山省觐。明年无上大师入灭。众请諲嗣主寺门。学者之来。视无上时。盖十倍不翅。黄巢之乱。其偏帅领卒千馀人。入山见諲。宴坐不起。帅怒以剑挥之。剑不著諲。而著床者再。諲颜色不动。帅异之。因再拜有所施而去。 僧问。掩息如灰时如何。答犹是他家公干。问公干后如何。答耕人田不种。问毕竟如何。答禾熟不临场。僖宗皇帝。诏赐院乾符镇国额。景福二年。吴越王尚父钱氏。奏赐号法济大师。光化四年九月十八日。辞众以逝。丧事所费。皆出吴越府。禅林荣之。初王家天目之石鉴山。贫甚。諲偶见于军戍中。遽屏左右。握手耳语曰。宜自爱。他日贵极。当无忌佛法。是以王敬事之。终其身。 上首弟子。庐山栖贤寂公。临川义直功臣院令达。达尤杰伟。两浙被其化。卒谥归寂。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次馀杭径山院释洪諲。俗姓吴。吴兴人也。年才十九于开元寺礼无上大师出家落饰。精加佛事罔怠巾瓶。二十二遣往嵩岳会善寺受满足律仪。俾诵大比丘戒。匝七日念终。遂习毗尼寻传经讲。自谓为僧有逸群事业。而归礼本师。曰汝于十二时中将何报答四恩三有。諲闻斯诘怃然失措。三日忘食。本师却招诱提耳方明本事。如是往还云岳次沩山。各为切磋。蔚成匠手。俄而会昌中例遭黜退。众人悲泣者。惋叹者。諲晏如也。曰大丈夫钟此厄会。岂非命也。夫何作儿女之情乎。时于长沙。遇信士罗晏。召居家供施。盖諲执白衣比丘法初无差失。涉于二载若门宾焉。大中初除灭法之律。乃复厥议。还故乡西峰院。至咸通六年上径山觐本师。明年无上大师迁神。众请諲嗣其法位。始唯百许僧。后盈千数。于时四众共居肃然无过。僖宗皇帝赐院额曰乾符镇国。中和三年仍赐紫袈裟。景福二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奏举登赐法济大师。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辞众而卒。霅溪戚长史写貌。武肃王为真赞传法弟子庐山栖贤寺寂公。临川义直。功臣院令达。达于两浙大行道化。卒谥归寂大师焉。初諲有先见之明。武肃王家居石鉴山。及就戍应募为军。諲一见握手。屏左右而谓之曰。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与佛法为主。后累立战功为杭牧。故奏署諲师号。见必拜跪。檀施丰厚异于常数。终时执丧礼念微时之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2—936 【介绍】: 五代时僧。寿春人。俗姓湄。住东京相国寺。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幼与后梁末帝朱友贞同学,及即位,召见赐紫衣,号演法大师。有《会要草字》。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湄氏。寿春人。父元旭贤而善风鉴。以其宜于出家也。许焉。事开元寺道宗律师。未几。诵通法华仁王等经。弱冠登具。且听习众推讲授。后闻洛阳京兆经论之盛。行访师友。仅十载。综大小乘。该性相宗。若因明俱舍唯识等论。维摩上生经。皆涉渊穷奥。人莫之诘。复就南燕晖公是正之。而新钞未善。加缉治于东京之相国寺。学徒领悟。名达宸听。盖尝与后主。幼同笔研。即位诏访之。知不可逃。乃入觐。时属嘉庆节。方诏绝天下僧道。恩命至屿独赐紫袈裟。演法大师号。两街威仪。迎导至寺。仍诏改东塔御容院为长讲院。俾主讲事。荐以闽帅所贡。贺寿礼物帛三百匹赐之。教门有光。清泰三年三月十日。谓弟子洪演曰。予无常至矣。汝其进脩勿怠。焚香合掌初夜长逝。春秋七十五。僧腊五十五。越十八日。塔于东郊寺庄之东冈。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归屿。姓湄氏。寿春人也。父元旭知子敏利授以诗书。诵览记忆弥见过群。从诸子而窃愿出尘。父母允其频请。乃礼本郡开元寺道宗律师为力生焉。未及周星念通法华仁王二经。登于弱冠而全戒足。矜持三行靡旷四仪。习听新章寺通讲授。后闻洛京三辅经论盛行。结侣求师。仅于十载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名数一支因明一学。俱舍唯识维摩上生。皆深藏若虚也。复往南燕就晖公重覆所学。研朱益丹。犹慨义章未为尽善。乃之今东京相国寺。遂糅新钞讲训克勤门生领悟。时朱梁后主与屿丱角同学庠序。狎密情浓隔面年深。即位半载下诏访之。屿虽知故旧终岁不言。事不可逃应召方入。帝见悲喜交集。宣赉丰厚。时属嘉庆节。曾下敕止绝天下荐僧道恩命。其年独赐屿紫衣。仍号演法大师。两街威仪迎导至寺。兼敕东塔御容院为长讲院。时闽帅以圣节进金刚经一藏绢三百匹。尽赐屿焉。法侣荣之。然睹旧钞有所不安未极其理。遂搜抉精义于三载著成二十卷。号曰会要草字写毕进呈。帝览赏叹。敕令入藏。屿苦辞乃止。如是十五年中唱导无怠。学徒继荣赡。公相继传持。至后唐清泰三年十月十日谓门人洪演曰。余气力惙然无常将至。汝好住修进。焚香合掌初夜长逝。春秋七十五。僧腊五十五即以其月十八日。迁塔于京东郊寺庄东冈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灵丘人。俗姓李。初出家于五台山,能修戒律,以方术著,不远千里而至者众。后唐庄宗同光时,京师旱,迎至洛下求雨,祷祝数旬,略无征应,惧而遁去。卒年八十,赐号法雨大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李氏。蔚州灵丘人。父母尝为五台之游。共即文殊像前。祷之而生。后真容殿释法润。睹其俊秀。于是劝之出家。而落发登具焉。慧学间经论。性嗜林泉。王子寺沙门湛崇等。久餐令闻。愿挹清规。因相与请为寺主。莅事之暇。转华严经数盈百部。时克用以节度使。据并门。梁太祖。方受唐禅。干戈相寻。中原涂炭。先是克用。与慧有旧。会中流矢。创不时发。念欲见慧。以道衷曲。且托之祈福。慧至。克用躬拜。号之国师焉。庄宗即位。诏赐紫衣。仍赐号。固辞。同光三年十二月。嘱累门人廷圭曰。吾化缘已毕。请自此辞。各宜进道。理无相代。言讫入丈室。右胁而终。寿五十。腊三十。上闻哀悼。丧事遣内侍监护。赐祭三日。阇维收舍利五色。起塔。谥曰法雨。塔号慈云。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诚慧。元礼之宗盟祖派。蔚州灵丘之故邑。父母深信注意清凉。因瞻大圣之容。乃乞兴邦之子。既而有孕。遂诞贤童。才当丱年器𠏉天假。自诣台山永为佛子。时真容殿释法顺睹其俊哲。化以苦空。劝舍俗衣令披法服。暨登具足尤习毗尼。自后孤游溪谷多处林泉。有王子寺僧湛崇等。请居兹寺。慧主任之。馀暇内外典教靡舍斯须。供赡精严非不勤恪。恒转华严经数盈百部。每至卷终恳发愿曰。以我捧经之手。救彼苦恼之人。而属武皇与梁太祖日寻干戈中原未定。武皇中流矢。创痛楚难任。思忆慧师翘想焚香。痛苦乃息遥飞雁帛远达鸡园。命下重峦迎归丹阙。武皇躬拜感谢慈悲。便号国师矣。后乞归本寺。金峰显耀玉树相依。九州之珍宝皆来。百寺之楼台普建。庄宗即位诏赐紫衣。次宣师号。慧坚不受。帝复宣。厥后再朝天阙更极显荣。受恩一月却返五台。同光三年乙酉岁十二月。嘱累门人廷圭曰。吾今化缘将毕。为吾进遗表达于宸听。宜各努力理无相代。言讫入丈室右胁而终也。俗龄五十。僧腊三十。帝闻恻怆。遣高品监护丧筵。仍敕赐祭三朝。火烬五色骨存。收取舍利而起塔焉。谥曰法雨塔曰慈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