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59,分278页显示 上一页 256 257 258 259 260 262 263 264 265 下一页
僧法觐
僧法满
僧知礼(别称 法智、智礼 字 约言 金 法智大师 世称 四明尊者 知礼 )
僧法天( 法贤 玄觉法师、慧辩、玄觉 )
释遵式(号 百本忏主、慈云忏主 叶 字 知白 慈云大师、慈云、法宝大师 法宝禅慧、圣应、正觉、忏主禅慧云 )
释法珍
释法坚
释智圆( 智圆 徐 字 无外 号 中庸子、病夫 法慧、法惠大师、法慧大师 别称 潜夫 世称 孤山法师 )
释本如( 林 神照大师、神照法师 )
释法周( 王 字 觉元 慧大师 )
释法惠
释法胜
释仁岳(别称 寂静 号 潜夫 姜 净觉法师 )
释吉祥(别称 智吉祥 名 法吉祥 )
其它辞典(续上)
杨可法僧法觐
僧法满
僧知礼(别称 法智、智礼 字 约言 金 法智大师 世称 四明尊者 知礼 )
僧法天( 法贤 玄觉法师、慧辩、玄觉 )
释遵式(号 百本忏主、慈云忏主 叶 字 知白 慈云大师、慈云、法宝大师 法宝禅慧、圣应、正觉、忏主禅慧云 )
释法珍
释法坚
释智圆( 智圆 徐 字 无外 号 中庸子、病夫 法慧、法惠大师、法慧大师 别称 潜夫 世称 孤山法师 )
释本如( 林 神照大师、神照法师 )
释法周( 王 字 觉元 慧大师 )
释法惠
释法胜
释仁岳(别称 寂静 号 潜夫 姜 净觉法师 )
释吉祥(别称 智吉祥 名 法吉祥 )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宝八年(975)任郑州防御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字约言。俗姓金。七岁丧母,发愿出家,十五岁受具。二十岁从宝云寺义通法师习天台教观。甫经一月,便能讲经。与高僧慈云相结,义同手足。未几,名撼四方,净侣云集。太宗淳化间出主乾符寺,寻迁延庆寺,专事忏讲四十余年,生徒遍于东南。真宗赐号法智大师,世称四明尊者。后世尊为天台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大悲忏仪》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礼,字约言。年十五出家,师事宝云寺义通法师。讲天台教观。真宗天禧四年住延庆寺,学徒甚众。有《十义书》、《融心解》等多种。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礼(九六○——一○二八),又称智礼,字约言,俗姓金氏,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幼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端拱元年师卒,遂继席弘化。后居四明延庆院。四十馀年中,讲论佛典,修礼忏法,并与本宗「山外派」展开长期争论,开创山家派,成为天台宗著名义学高僧,后人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人称四明尊者,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门指要钞》、《观心二百问》、《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观经疏妙宗钞》、《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多存。见释宗晓《四明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统纪》卷八。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知礼。字约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祷佛而生。神宇清粹。不与众伦。出家具戒。从宝云习教观。大有解入。与慈云相结。义同手足。端拱元年。宝云归寂。遂继席弘化。学众云委。咸平中。郡大旱。与慈云同修光明忏祈雨。约三日无应当。然一手供佛。忏未竟。雨已大浃。是年。遣门人如什二子。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诣钱塘昭师室。初是。光明玄。有广略二本。景德前。钱塘恩师制发挥记。专解略本。谓。十种三法。纯谈法性。不须更立观心。广书有之者。后人擅加耳。师于是。作扶宗记。大明广书附法观心之义。谓恩师之废观心。是谓有教而无观。有梵天昭孤山圆。皆奉先门学。述辩讹。以助略书。彼此诘难往返。绵历七载。乃总结前后。为书二卷。凡十章。因为十义书。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时。孤山居昭师座端。观如什论不已。遽白郡守。以来无公据发遣。令还不复致答。事乃已。祥符六年。建念佛施戒会。岁视为尝。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旨。天禧改元。谓其徒曰。半偈亡躯。一句投火。圣人之心。为法如是。吾将捐身。以警懈怠。乃与异闻。结十同志。修法华忏。三载期满。将焚身以供妙经。秘书杨大年。以常住弘法为请。并诸公。交劝力止之。乃复结十僧。修大悲忏法三载。以酬素愿。是年。述消复三用章。对孤山阐义钞。四年驸马李遵勖。奏师高行遗身。上嘉叹。赐号法智。且遣内侍。至延庆寺。命修法华忏三日。为国祈福。因撰观音别行玄记。观经疏妙宗钞。天圣改元。天童凝禅师。贻书论指要钞。拣示达磨门下三人。得道浅深。为不可。师为改之。三年。大弘放生之业。五年。制光明文句记。以迫归寂。不及终帙。六年元旦。建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至五日。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称佛号。奄然而逝。寿六十九。夏五十四。露龛二七日。颜貌如生。爪发俱长。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师著述数十种。发明天台一家之旨。无剩义矣。诚为前达之功臣。后学之模范。独于起信。大有悟入。故多所援据。后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师门学甚夥。而尚贤为之冠。嗣法智。主延庆。道化大行。尝晨入忏堂。见一虎伏几前。贤直进。展尼师坛于虎背。拜之。寂无所睹。奇哉。则其人为可知矣。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知礼,字约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生礼。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得度。及长,诣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会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同修光明忏。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赐名“延庆”。六年建念佛施戒会。自兹以降,每岁二月望,以为常举。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积精竭诚,千日无倦。人以为难,自礼视之,乃若固然。复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谛,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谭事相,空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时方诏天生立放生池,礼舍钵资,集诸善缘,结放生会,每岁佛诞日,纵诸鱼鸟。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结跏趺坐,召众说法,称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1 【介绍】: 宋僧。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太祖建隆六年召见,赐紫衣师号,入译经传法院。太宗雍熙二年改名法贤。真宗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卒谥玄觉法师。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太平兴国中。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至京师。时梵德前后叠来。各献梵筴。集置甚富。上。方锐意翻传。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为译主。诏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传法院。以须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国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与通梵学沙门法进。译无量经七佛赞。守臣表上之。上览之大悦曰。胜事成矣。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赐紫方袍。并居传法院。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先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所须受用。悉从官给。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且请。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护。恐妨经旨。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未一月新译经成。天息灾上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三师。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證之。曜众乃服。上览新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正心无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车驾幸译经院。赐坐慰劳。增什物给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复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證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颁行。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诏法天详定。天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况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天谕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绝后惑。下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用冠新译之首。中云。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偶运当时。润五声于文章。畅四始于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辉华。旷劫而昏蛰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宏光妙法。净界腾音。及真宗即位。礼部侍郎陈恕。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上不听。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从法贤请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灾示寂。谥慧辩。敕有司具礼祭葬。次年法贤亡。谥玄觉。礼视慧辩。施护先逝。三师遭逢圣世。首隆译场。续狮弦之响。发空谷之音。阐宣之功。无忝前哲矣。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天,一曰法贤,中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州牧王龟从润色之,献阙下。太祖建隆六年八月,召见赐紫。初兴译事,诏童子五十人习梵书。法天所译,《大方等总持宝光明经》五卷,《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六卷、《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二纸馀,《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七纸馀,《佛说圣曜母陀罗经》三纸半,《圣无能胜金刚大陀罗尼经》三纸半,《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五纸,《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三纸馀,《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一纸半,《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一纸弱,《佛说大护明大陀罗尼经》五纸,《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七纸,《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二纸强,《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二卷,《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佛说金刚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二卷,《大寒林圣拿罗陀罗尼经》四纸馀,《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二纸强,《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七纸半,《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一纸半,《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二卷,《七佛赞呗伽陀》二纸强,《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三纸半,《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二纸弱,《犍椎梵赞》七纸半,《佛说长者施报经》六纸馀,《佛说七佛经》一卷,《毗婆尼佛经》二卷,《佛说大三摩惹经》四纸半,《妙法圣念处经》八卷,《佛说分别缘生经》一纸馀,《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三纸馀,《佛说诸形有为经》一纸强,《佛说目莲所问经》二纸弱,《佛说苾刍五法经》四纸馀,《佛说苾刍迦尸迦十法经》二纸半,《菩提心观释》二纸馀,《佛一百八名赞》二纸馀,《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七纸弱,《六道伽陀经》五纸。综上所译,都四十四种,大小百一十九纸,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自太祖以来,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锡,赐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曰“传教大师”。太宗雍熙二年,帝览新译经已,改其名曰法贤。盖天、贤皆译音,本叠韵也。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今大藏载法贤所译经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以咸平四年五月示寂。谥玄觉法师,敕送终,如慧辨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宋僧。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东掖山义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学。后诣普贤像前,自誓习天台教法,遂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庆寺,讲扬所学。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著有《忏仪》多种,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又有《天竺灵苑集》。全宋诗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镡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著述今存《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 遵式诗,以《续藏经》本《金园集》、《天竺别集》为底本,《金园集》参校日本刻本(简称日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七首,共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宁海(今浙江宁海)叶氏子。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继入国清寺。雍熙元年,见明州宝云寺义通法师北面受业,与知礼同门相契。智解秀出,得天台奥旨。义通入寂,众请居宝云讲《法华》诸经,又历讲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天禧中赐号慈云,乾兴元年受章懿太后命,为皇室行忏,遂请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宗由是大振。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著述甚丰,今存《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十数种。见契嵩《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文集》卷一五),《补续高僧传》卷二。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母梦咽明珠而生。出家于东掖山。传天台教于宝云通师。未几。继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寺久废。师按其旧而新之。王文穆出守。重师之道。奏复天竺名。寻请赐慈云号。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师力行之。感应非一。凡为法祈祷必然指。唯存三焉。及建光明忏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屡经兵火。岿然独存。愿力致也。师诗文典雅。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师示寂。累谥法宝禅慧。淳祐八年。其徒明禋祷晴获应。上御宸翰。加谥圣应。淳祐十一年。明禋祷晴复应。上御宸翰。加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遵式。字知白。天台宁海叶氏子。母王氏。乞男于观音。梦大士与明珠吞之而生。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受具戒。研律学。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弘教观。雍熙元年。见宝云北面受业。未几智解秀出。智者讳日。然顶誓行四三昧。宝云入寂。师乃返天台。以苦学致疾。至于呕血。感异梦而愈。既而顶高寸馀。手垂过膝。声若洪钟。时年二十八也。众请居宝云。讲法华维摩金光明等经。至道二年。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咸平中。归天台。主东掖。以徒属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众修念佛三昧。有白鹤庙。居民甚神之。师与神授戒。改祭为斋。祥符四年。讲止观于景德寺。道经黄岩。有豕奔伏于前。推其来。乃逸于屠肆者。偿其直而豢之。赤山寺濒海而高。先是。山颠有异光。中现七层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渔人之[竺-二+(一/(尸@邑))]梁。或以语师。师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于是居人感化。不复为渔。时东山结忏会。天大旱。师卓锡石缝。泉即激涌。七年。受杭昭庆请。大弘法化。从化者众。自是居杭矣。八年。苏人以郡符。迓师于开元建讲。缁素毕集。不荤饮者。倾匝邑。屠酤不售。官监有失课之言。师辞其徒曰。智者遗晋王书。有言六恨。其一谓。以法集动众妨官。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复杭。刺史薛颜。始以灵山。命师居之。即隋真观所营天竺寺也。天禧三年。王钦若抚杭。与师道契。奏锡天竺旧名。复其寺为教。又奏请西湖。为放生池。因赐号慈云。乾兴元年。章懿太后。以师熏修精进。遣使赍白金。命于山中。为国行忏。天台教文。于是入藏矣。天圣四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师取其实。播种林下。乃作桂子之诗。九年讲净名经。忽谓其徒曰。昔在东掖讲此经。梦荆溪授我卷。及出室视日已没。今吾殆终此讲乎。因与众诀。作谢三缘诗。谓谢徒属。绝宾友。焚笔砚也。随徙东岭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医药。惟说法勉众而逝。寿六十九。腊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见大星殒于灵鹫峰。越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于寺东月桂峰下。师始出家。郡挍诸生。慕师才俊。勉回业儒。为诗答卢积。中有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之句。人多诵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于行道。四隅置𨫼炽炭。遇困倦。则渍手于𨫼。十指惟存其三。崇宁三年。赐号法宝大师。绍兴中。又谥忏主禅慧云。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遵式,字知白,姓叶氏,宁海人。投天台东掖山义全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因诣普贤像前,然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遂然顶誓行四禅三昧。后染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伏消,梦感神觉,其疾乃愈。于是澄心澈虑,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律师启请至寺,宣讲四部,兼弘律仪,学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御。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式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犹则效之。尝赴姑苏开元寺,大敷讲席,听者踵止,户内之履,几不能容。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老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名彻上闻,召赐紫衣。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明道壬申岁,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释元复赞曰:“台岭一宗,兴于法智。师出宝云,金昆玉季。示无生忍,住不退地。徽称累旌,终古不坠。”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云:“尘外清閒极,谁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伦。”又《寄悟和尚》诗云:“无累无机祗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长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木叶当薪烧更暖,草苗为履著难穿。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其风度超迈,胸怀活淡,可想见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九○
法珍,咸平间僧人。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又有庐山僧法坚,亦以善医著名,久游京师,尝赐紫方袍,号“广济大师”,后还山。景德二年,以雍王元份久疾,被召赴阙,至则元份已薨,法坚复归山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6—1022 【介绍】: 宋僧。钱塘人,俗姓徐,字无外,自号中庸子。居孤山玛瑙院,杜门独处。与林逋友善,以诗文自娱。有《闲居编》。全宋诗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为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乾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谥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为底本。全宋文·卷三○七
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钱唐(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氏。八岁受具于杭州龙兴寺。二十一岁,从奉先寺源清法师学天台三观。凡三年而师卒,遂孜孜研探经论,撰著讲训,为天台宗「山外」派义学名僧。大中祥符末,卜居西湖孤山玛瑙院,世称孤山法师。乾兴元年二月卒,年四十七。徽宗崇宁三年赐谥法惠大师。智圆兼宗儒教,旁涉《庄》、《老》,喜为诗文。平生著述宏富,其经论疏钞科注等洎诸外学凡一百七十卷,今尚存《般若心经疏》、《请观音经疏阐义钞》等七八种;又集景德三年至天禧五年间杂著诗文为《闲居编》。事迹见自撰《中庸子传》,吴遵路《闲居编序》,《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等。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智圆。字无外。钱塘徐氏。八岁出家。传天台三观于奉先源清。师尝叹荆溪没后。微言坠地。于是留意撰述。作十疏通经。师蚤勤儒学。兼涉老庄。自号中庸子。居孤山玛瑙院。有高世之节。时王文穆罢相来牧郡。僧悉迎于关外。慈云遣使邀师偕往。师以疾辞。笑谓使者曰。为我致意慈云。钱塘且驻却一僧。闻者叹服。师少抱羸疾。多杜门独居。惟与处士林逋为邻友。相好以诗文自娱。杂著五十一卷。题曰闲居编。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辞。越二日示寂。门人奉遗训。斲院之后山。敛以陶器。合而瘗之。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启陶。睹师真身不坏。爪发俱长。其唇微开。齿若珂雪。谥号法慧。治平二年改名宝胜院。绍兴二十一年创延祥观。有司新师所居以广之。移额山北并塔迁焉。 赞曰。 鸿毛贵势 蝉蜕尘嚣 羸然一榻 叠简飞毫 屹屹孤山 云林寂寥 迹则刬矣 弗夷其高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智圆。字无外。钱塘徐氏子。学语即知孝悌。稍长。尝析木濡水。就石书字。列花卉若绵蕝。戏为讲训之状。父母异之。令入空门受具戒。二十一。闻奉先清公传天台三观之道。负笈造焉。二年而清亡。遂往居西湖之孤山。杜门乐道。自号潜夫。与林处士逋。为邻友。雅善病。又号病夫。师尝叹荆溪殁后。微言坠地。曰。吾何人也。于是。著十疏以通经。述诸钞以释疏。翼赞弘宣。其功伟矣。师雪骨冰心。傲然物外。视人间之世。如纤尘。过目了不关怀。时王钦若。抚钱唐。慈云遣使邀师。同往迓之。师笑语使人曰。为我致意。慈云钱唐。且驻却一僧。闻者叹服。于讲道之外。以诗文自娱。有杂述五十卷。题曰閒居编。以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词。越二日。示寂。年仅四十有七也。预戒门人曰。吾殁后。无厚葬以罪我。无建塔以诬我。无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但用陶器二合而瘗。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及亡。门人如所戒。敛以陶器。斸所居岩以藏之。不屋而坛。后十五年。积两山颓。门人开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唇微开露。齿若珂玉。乃更袭新衣。屑众香散其上。而重瘗之。崇宁三年。赐谥法慧大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2—1051 【介绍】: 宋僧。明州人,俗姓林。师事法智大师。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居三十年。仁宗庆历二年,赐号神照大师。创白莲社,集道俗数千人念佛。一时宰辅名士,皆以列名为荣。有《仁王忏法》、《普贤行法经疏》。全宋诗
释本如(九八一~一○五○),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林。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住东山承天寺,历三十年。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赐号神照大师,建白莲寺。皇祐二年卒,年七十。《释门正统》卷六有传。全宋文·卷三二八
本如(九八二——一○五一),明州(治今浙江宁波)人。师事释知礼。祥符四年住东山承天寺,历三十年,赐号神照法师。皇祐三年示寂,年七十。著有《仁王忏仪》、《普贤行法经疏》。见《补续高僧传》卷二。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本如。四明句章人。初依学法智。于千众中。有少俊声。尝请益经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暨事毕。复以为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云。本如。师豁然有悟。为颂曰。处处逢归路。头头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来若为汝说。岂有今日。祥符中。慈云迁灵山。向法智。求可为继。法智曰。当于众中自择之。慈云。阅视至师。乃云。斯人可也。师至承天。大弘法道。历三十年。众尝五六百人。离言显法。法智用掣电之机。继阐求人。慈云具择法之眼。教未尝不为禅也。更有禅而为教。如永明长水者。后如公。百年则有子琳。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本如,句章人,而佚其姓字。少依法智,善词翰。尝请益经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三年复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曰:“本如!”如豁然有省,以颂呈法智,肯之。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大振法道。历三十年,讲《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等经,及天台教观。至再至三,终日不厌。尝集百僧修法忏一年,瑞应屡见,不肯自承。宝历二年,赐号“神照法师”。与丞相章得象诸贤,结白莲社。仁宗钦其道,赐名“白莲寺”。皇祐三年五月十八日微疾,升堂说法,与众诀别,遂逝,年七十。时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去,天气甚暑,异香非常。明年门人启钥,貌如生,有大莲华产于塔前。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周(?~一○二三),俗姓王,字觉元,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八岁出家,住泉州开元寺。曾三次应诏,赐号慧大师。仁宗天圣元年卒。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五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六
法惠,天禧间为泽州晋城县资圣寺寺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一八
法胜,天禧间僧人,为京兆府小师,安众禅院主持。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
仁岳(九九二——一○六四),又称寂静,自号潜夫,俗姓姜氏,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从释知礼、遵式学天台义。后对知礼所创山家派义有异议,遂著《十谏书》、《雪谤书》等与知礼往复辩难,自成一系,被称为后山外派或杂传派。住石壁、灵芝等寺,徙永嘉净社。年老还乡,胡宿为请赐号净觉法师。晚年持律甚严,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三。所著尚有《楞严经熏闻记》、《十不二门文心解》、《金刚錍科》等多种,并存;又有《楞严经集解》,佚。见《释门正统》卷五,《补续高僧传》卷二,《吴兴掌故集》卷四。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仁岳。霅川姜氏子。自号潜夫。闻法智南湖之化。往依为学。至水月桥。掷笠水中曰。吾所学不成。不复过此桥。法智器之。居以东厦。白昼焚膏。专事细绎。乡书至悉投帐阁。未尝启视。因出境分卫。乘舟水行。偃卧舒足。豁然自得。若拓虚空。樯为之折。每请益函丈。撷大屧关大钥。众望风畏之。尝与十同志。修请观音三昧。因疾有间。宴坐静室。恍如梦觉。自谓向之所学皆非。乃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道既不合。遂还浙阳灵山。慈云摄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简。以斥之。师复上十谏雪谤。往复不已。会昭庆有请。慈云为诗以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止。既迁石壁。复徙灵芝。时法智已归寂。师临众自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有仁行人自永嘉。请居净社。一住十年。大弘法化。以年老还乡。霅守请主祥符。观察使刘崇广。为奏命服。枢密使胡宿。为请净觉之号。晚年专修净业。然三指供佛。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治平元年春。谓门人曰。我翌日午刻当行。至其时。说偈。安坐而化。塔全身于何山之西。师著述甚富。尤精于楞严。故注笔甚勤。有会解十卷。熏闻记五卷。文句三卷。又为说题并忏仪等书。世师家者。可久灵炤别具。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仁岳,字潜夫,姓姜氏,霅川人。闻法智至南湖,往依为学。法智器之,撰《问疑书》及《止疑》、《抉膜》、《指滥》、《十难》,以折他师,而辅四明甚力,后因疾宴坐静室,恍若梦觉,自谓向者皆非究竟,更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妙宗》者,四明所著也。自此道不合,还浙阳灵山,慈云摄为法裔。四明乃加《十三简》以斥之,仁复上《十谏》雪 ,往还不已。会西湖昭庆移启相请,慈云为诗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禁。既而迁石壁,徙灵芝,居永嘉净社十年,大弘化法。霅守请主祥符,观察刘从广请赐紫迦梨,枢密胡宿上其事行,赐号“净觉禅师”。晚岁专脩净业,热三指于佛前,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谓门人曰:“明日日午,吾当行矣。”明日留偈安坐,入寂于隐沦堂休室,塔于何山之西隅。仁岳著述极富,于《棱严》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说题》一卷,《熏闻记》五卷,胡宿为之序,其略曰:“室中千镫,多光互入。堂下六乐,正声相宣。鼓吹妙经,藻火圆教。法施岂有尽哉!”其推许亦未为过。葬后二百馀年,何山更为禅居净觉,塔地已夷为蔬圃。仁乃见梦于僧曰:“塔处灌溉非便,乞迁之。”及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掬,乃具礼易葬他所。此与东山神照迁塔事相类,皆能示兆于数百年之后,异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又僧。曰吉祥。尝寓东川解魔寺。魁梧多力。一饭五钵。日夜诵经五函。寺前有池畜鱼。祥。尽知其数。以名诏之。皆次第出水面。若受祥话言。靡靡而去。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吉祥,本曰智吉祥,亦名法吉祥,西夏僧也。天圣五年,同侣五人以梵书来献,仁宗嘉之,赐紫方袍,命入译馆。译《佛说大乘智经》五卷,经言佛在迦兰陀林,入城乞食而还,眉宇生光,劝诸大众安住如来所知境界,悯一切有情受差别相。词谊斐然,深明因果。又译《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三卷,经言“佛在祇园,巨力长者心生觉悟,为五百长者说世无常及三乘法。五百长者咸皆有疑,同来见佛,佛为略说三乘。诸方长者愿闻大乘深法,佛为广说六度妙行,并说生死过患,长者得无生忍,以偈赞求得出家,佛为授记。”文甚明显。或云法吉祥,本天竺人,游方至西夏,居久之,始来中土,故人称西夏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