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59,分278页显示  上一页  259  260  261  262  263  265  266  267  26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计法真( 法真 )
释法如(别称 云居如 法如 胡 )
僧法宁( 马𡺸、马𡺸山 世称 马𡺸禅师 )
元妙宗(洞幽法师 )
刘法
胡舜陟(汝明 三山老人 )
释可观( 宜翁 解空、竹庵 别称 法界庵主 )
释法一(贯道 寻巢 雪巢 )
释法忠( 牧庵 )
释法道( 宝觉圆通法济大师、宝觉大师、宝觉 永道 法道 )
释法宗( 颜 )
僧法云( 天瑞 无机子 普润、普润大师 )
释法泉
卢法原(立之 )
释法因(别称 法因庵主、五松散人 朱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计法真(一○七七~一一五六),张浚母秦国夫人,年二十一生张浚(一○九七)。先后封为镇国夫人(《紫微集》卷一一),蜀国太夫人(《斐然集》卷一三)。崇信佛教禅宗,法号法真。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事见《晦庵集》卷九五《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如(一○八○~一一四六),俗姓胡,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依护国瑞禅师,祝发登具。备参浙右诸宗匠。晚至龙门寺,悟法于清远禅师。住南康军云居寺,为南岳下十五世,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年六十七。《嘉泰普灯录》卷一六、《僧宝正续传》卷五、《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法如。台州临海胡氏子。依护国瑞禅师。祝发受具。遍参两浙宗匠。闻佛眼禅师居龙门道价甚重。不远千里造焉。以力参所得。质之佛眼曰。此皆学解。非究竟事。欲了生死。当求妙悟。师骇然谛信其语。居一日命为典座。师固辞。以道业未办。佛眼勉之曰。姑就职。是中大有人。为汝说法。未几晨兴开厨门。望见圣僧。豁然有省。入见佛眼曰。遮里还见圣僧么。师于其前。问讯叉手立。佛眼肯首曰。向汝道。大有人。为汝说法。又尝问曰。天台石桥夜来倒了也。师遽捉住佛眼。佛眼曰。作么。师曰。又道石桥倒。佛眼深可之。后造圜悟禅师室。问。汝只参佛眼。为复别见人来。师曰。亦曾见一人来。曰。是什么人。师以手指𮌎曰法如。圜悟曰。汝所见只一星许。师曰。已是多也。高庵悟禅师与圜悟。相继主云居。皆推师为第一座分席。接衲学者亲之。建炎初。上蓝虚席。洪帅胡直孺命出世。唱佛眼之道。未几虏骑传城。隐于白水庵。会云居烬于劫火。绍兴初。四易主者。皆以艰难遁去。漕使曾公纡乃以属师。繇是宗风大振。师识量冲廓。机变如神。见者靡不詟伏。至于说法莅众。辞气粹温。旌礼贤者。奄有古尊宿之体。阅十馀年。幻出宝坊。靖深壮丽。冠绝江表。师益谦损。不自以为功。识者以此高之。且以为弘觉再来也。十六年三月十五日。示疾。升座别众又十日。沐浴更衣。手写法偈。端坐而化。世寿六十七。僧腊四十二。火灭得舍利。合灵骨瘗于三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1—1156 【介绍】: 宋僧。密州莒县人,俗姓李,居沂州马𡺸山,号马𡺸。初依天宁妙空明和尚得度,尽得玄门宗旨。住沂之净居寺,大弘雪窦之道。哲宗元符间居华亭佘山昭庆禅院,为开山始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宁因住沂州马𡺸山故号马𡺸山。东密州莒县李氏子也。初依沂州天宁妙空明和尚得度。参侍既久尽得云门宗旨。出世住沂之净居寺。大弘雪窦之道。绍兴间抵华亭青龙。镇察判章滚母高氏梦。天人告曰。古佛来也。翌日师至。迎之止钱氏园乃建精舍。掘地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于是华亭令柳约奏所建刹赐额曰净居。因省明公于明州雪窦。时郡守莫将请主吉祥。哲宗元符余山有精舍曰灵峰。部符改曰昭庆禅院。右丞朱谔请师为开山第一代。无何迁明州广慧复返昭庆。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说法辞众而寂。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东隅。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法宁者。先住沂州马𡺸山净居寺。人称曰马𡺸禅师。一日航海抵青龙。有章衮母夫人高氏。梦天神告曰古佛至。翼日如梦候之。师适至。奉迎止钱氏园。其夜地有光。掘之得碑。云大唐禅寺福德桥下。又得金刚佛像。于是建寺崇事焉。后右丞朱谔迎。师主佘山昭庆。而卒。塔于方丈东偏。师嗣雪窦明。明嗣长芦和。和嗣法云本。云门裔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宁,因住沂州马𡺸山,故号马𡺸,姓李氏,莒人也。初依沂州天宁妙空明得度,参侍既久,尽得云门宗旨。出世住沂之净居寺,大宏雪窦之道。初宁于绍兴间,抵华亭青龙镇,察判章滚,其母高氏梦天人告曰:“古佛来也。”翌日宁至,迎之止钱氏园。乃建精舍,掘地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于是华亭令柳约,奏所建刹,赐额曰净居。因省明公于雪窦,时郡守莫将请主吉祥。哲宗元符,佘山有精舍曰“灵峰”,部符改曰“昭庆禅院”,右丞朱谔请宁开山。无何,迁明州广慧,复返昭庆。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说法辞众而寂。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东隅。
元妙宗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九七一
元妙宗,徽宗时道士,号洞幽法师。尝游历四方名山,寻访师法三十馀年。寓居南阳,以符水治民疾病。后奉旨赴阙,勘定道藏经籍。著有《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十卷(存)。

人物简介

简介
大观二年(1108)任熙州知州兼经略安抚使。大观三年(1109)8月1日罢。政和六年(1116)任熙州知州。重和二年宣和元年(1119)3月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43 【介绍】: 宋徽州绩溪人,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钦宗时奏言战祸始于赵良嗣,请杀之以快天下。迁侍御史。高宗即位,言者论其尝事张邦昌伪廷,降集英殿修撰,知庐州。守庐二年,修城治战具,出兵击盗,人心始安。累迁广西经略使,因素为秦桧所恶,又遭转运副使吕源诬陷,下狱死。
全宋诗
胡舜陟(一○八三~一一四三),字汝明,晚号三山老人绩溪(今属安徽)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山阴主簿。历秀州教授,选为睦亲宅宗子博士,迁监察御史。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擢侍御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出知庐州。三年,移建康府。四年,改临安府,以事夺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四)。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起充京畿数略安抚使。二年,再知庐州。五年,移静江府(同上书卷一○一)。八年,以事罢;十年,再知静江(同上书卷一一九、一三五)。十三年,以忤秦桧死于静江狱,年六十一。秦桧败后追赠少师。著有《三山老人语录》等,已佚。清道光十九年裔孙胡培翚辑有《胡少师总集》六卷。《宋史》卷三七八、《新安文献志》卷七八有传。今录诗十四首。
全宋文·卷三七七四
胡舜陟(一○八三——一一四三),字汝明,徽州绩溪(今安徽绩溪)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高宗即位,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擢徽猷阁待制,知建康府,改临安府,充京畿数路宣抚使,迁庐寿镇抚使,改淮西安抚使。绍兴五年知静江府。为台官论罢。十年复为广西经略使、知静江府。十三年,运副吕源以书抵秦桧,讼舜陟受金盗马,非讪朝政。秦桧素恶舜陟,奏遣大理寺官往推劾,辞不服,死狱中。《宋史》卷三七八有传,又见清胡培翚《胡少师年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2—1182 【介绍】: 宋僧。华亭(今属上海)人,俗姓戚,字宜翁,号解空,别号竹庵。得法于本溪卿法师。高宗建炎初,主寿圣寺。绍兴间,移主当湖德藏寺,旋去。孝宗乾道七年,主北禅寺。后复归当湖。有《圆觉手鉴》、《竹庵集》、《山家义苑》。
全宋诗
释可观(一○八三~一一八二),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得法于车溪卿法师。高宗建炎初,主嘉禾寿圣寺。绍兴间,迁当湖德藏寺。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主吴之北禅寺,时年八十九(生年据此推算)。淳熙九年卒(《释疑年录》据《释门正统》七,亦卒于本年,然卒年九十一,则生年为一○九二,与前说异)。有《竹庵集》,已佚。《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今录诗三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可观,字宜翁,号竹庵,自称法界庵主。云间戚氏子。十三祝发,宗天台教,历钱塘南屏车溪等山。建炎初,住持海盐当湖镇之德藏寺。退居竹庵。后复住延庆祖刹。入门适九日,因指座作诗。寻归当湖,凿山月池,搆松风台。淳熙九年,年九十九,端坐而化。有《山家义苑》、《菊坡》等集。塔在德藏西北隅,为筑城所毁。邑令谢良弼梦一紫衣老僧曰:“我竹庵和尚也,以塔累公。”旦日,因为缮治立石表之。
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可观(一○八四——一一八二),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年十六受戒,受法于车溪择卿法师。建炎初主嘉禾寿圣寺,迁当湖德藏寺,撰《楞严经补注》。乾道中主姑苏北禅寺,徙延庆寺,仍归当湖。淳熙九年二月卒,年九十九(《释氏疑年录》卷八据《释门正统》云年九十一)。著有《园觉手鉴》、《竹庵草录》一卷(存)、《山家义苑》二卷(存)。见《补续高僧传》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姑苏志》卷五八,《吴中人物志》卷一二,《宋诗纪事》卷九三。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观。字宜翁。华亭戚氏子。年十六具戒。闻车溪声振江浙。负笈从之。一日闻举唱云。般若寂寥。忽有悟入。如服一杯降气汤。师闻而心服。玉慧觉有横山。命师偕行。读指要。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叹曰。语言文字。皆糠秕耳。建炎初。主嘉禾寿圣。迁当湖德藏。居阅世堂。为楞严补注。霅以祥苻延阅二载。以疾返当湖南林。一室萧然。人不堪之。乃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𣏌。出镇姑苏。请主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座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击节不已。次以皇子魏王命主延庆。时已八十九岁。行李寂寥。人所叹服。不二载仍归当湖。自题其像曰。维摩诘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老竹庵。坏与不坏。初无欠长。到处江山风月。不是这个伎俩。淳熙九年二月。无疾而逝。师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以自号。大慧杲尝过之。对语终日。叹之曰。教海老龙也。师见斋房安像。即诫之曰。汝起居无礼。说无益语。少时焚香之敬。不补终日媟嫚之罪。其谨慎微细如此。观塔。在德藏西北隅。为筑城所夷。知县谢良弼。梦一紫衣老僧。谓曰。我竹庵也。以塔累公。谢寻访。果得塔。因为缮治。复立石表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可观,字宜翁,年十六依南屏出家,复从车溪卿有省。宋建炎初,主嘉禾圣寿,选当湖德藏,补注《楞严》,一室翛然,人或不能堪,观顾而乐之,且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杞请主吴之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坐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闻之,击节称赏。尝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号“竹庵”云。大慧尝访之,对语终日,退而叹曰:“教海老龙也。”有《竹庵集》、《山家义苑》行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一(一○八四~一一五八),字贯道,赐号寻巢,俗姓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从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后又谒蒋山圆梧禅师、疏山草堂禅师。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泉州延福院。后四迁巨刹。退长芦,归天台万年观音院。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五。事见《鸿庆居士集》卷三二《长芦长老一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今录诗五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一号雪巢。即襄阳郡王驸马李遵勖玄孙也。世居开封祥符县。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产。声洪气伟具大人相。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未几慈觉殁。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依十年。觉心迷闷道无所入。遂往蒋山谒圆悟。一见器重之。适悟奉旨住天宁。亦在侍。不契。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请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处世而忘世也。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珍重观世音。泥蛇吞石虎。乃入龛趺坐别众而逝。塔于本山。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一。字贯道。太师襄阳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孙也。世居开封祥符。其母见老僧入梦而生。比成童。一切嬉弄皆不顾。十七试太学为诸生。被服诗书。岸然自负。从其翁仕淮南。欲任以官。不从。将弃家事长芦赜公。翁难之。母曰。此夙世沙门。勿夺其志。未几赜殁。礼灵岩通照愿公。得度登具。依之十年无所入。益刻苦奋厉。时圆悟住蒋山。以大法炬许之。悟奉诏住京师天宁。师侍行。会靖康之乱。悟还蜀间关。走谒草堂清公于疏山。一语顿明大法。绍兴七年。泉守宝文刘子羽。迎住延福院。丞相张公浚。帅福唐。徙住寿山。尚书梁公汝嘉。守四明。又挽居雪窦。于是公卿大夫。想见风采。争先邀迎。惟恐弗及。天台万年寺。在山谷穷处。其徒阘茸。有司奏改为禅。率选名缁众所信服者。为领袖。师遂又徙万年。间复一应长芦。而归万年观音院。浃日示微疾。说偈入龛而逝。寿七十五也。师生于戚里。长于华屋。而性与道合。不假师授。一念幡然。超尘劳而脐觉岸。为世大知识。岂不谓豪杰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一,字雪巢,姓李氏,襄阳郡王驸马李遵勖玄孙也。世居祥符,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生。发声洪亮,质异凡庸。年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未几,慈觉寂,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相依十载,觉心迷闷,道无所入。遂往蒋山谒圆悟,一见器之。适悟移住天宁,一亦随侍。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请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珍重观世音,泥蛇呑石虎。”乃入龛趺坐而逝,塔于古平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四明人,俗姓姚。年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遍参名宿,到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述偈,呈之佛眼。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徽宗宣和间居南岳,传每跨虎出游,儒释望尘而拜。
全宋诗
释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字牧庵,俗姓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晚住隆兴府黄龙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据《佛祖通载》卷三○,《嘉泰普灯录》作年六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号牧庵,俗姓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年十九出家,习天台教,笃学雄辩,时称「忠虎子」。后转而遍参禅宗名德,得舒州龙门佛眼禅师印可,自是声播丛林。宣和中,卜居南岳妙高峰下,后历住南木、雪盖、二圣、大沩、黄龙,释子士夫,争与之游。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述《宗教正心论》十卷、补寒山诗三百篇,并行于时。见《宝庆四明志》卷九,《历代佛祖通载》卷三○,《大明高僧传》卷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忠号牧庵。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故遍参名德。后至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述偈呈佛眼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忠曰涧下水长流。眼曰。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忠即掩耳而去。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宣和间湘潭大旱。祷弗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尝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皆望尘而拜。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毗耶释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棒临济喝。若向牧庵门下秖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秖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系曰。牧庵既悟一心三观。即当挥麈为台教吐气。尤以未能泯迹。乃遍扣达磨之徒。正如香象渡河。直欲一踏到底。所以宜乎才跨龙门便能倾湫倒岳也。伟哉。世有习三观者。且指悟之一字不知其为何物。误认糟粕作醍醐。诋壁观为护教。岂非师子之虫耶。故渰山集深斥台教传佛心印书。后卷当删去。盖令学者障悟门。造地狱业不浅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号牧庵。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后至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述偈呈佛眼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忠曰涧下水长流。眼曰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忠即掩耳而去。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宣和间。湘潭大旱。祷弗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尝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皆望尘而拜。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毗耶。释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棒。临济喝。若向牧庵门下。祇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祇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忠,字牧庵,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故遍参名德。后至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心性,述偈呈佛眼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忠曰:“涧下水长流。”眼曰:“我末后一句待分付汝。”忠即掩耳而去。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宣和间,湘潭大旱,祷弗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尝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皆望尘而拜。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毗耶,释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棒临济喝,若向牧庵门下秪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秪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释法道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初依真戒大师安恭出家,继趋京师业唯识百法。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五年,赐号宝觉大师。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法道上疏力争,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临安。绍兴元年,高宗召见,嘉其强直,改名法道,特赐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迁住庐山东林寺。绍兴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人天宝鉴》。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法道。旧名永道。顺昌毛氏。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及传圆顿戒法于圆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黥流道州。后七年还僧。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绍兴间赐对。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师曰。虽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这僧到老倔强。计自便。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论辨。卒获改正。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永道。顺昌毛氏子也。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及传圆顿戒法于元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大师。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上书曰。自古佛法。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魏太武崔浩。灭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兴之。周武卫元嵩。灭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贬死。隋文帝大兴之。唐武宗。赵归真。李德裕。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诛。德裕窜死。宣宗。大兴之。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译经试僧。大兴佛法。成宪具在。虽万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为惊世之举。陛下。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周武为铁狱之囚乎。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此皆前监可观者。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而违祖宗之法乎。书奏。上大怒。命下黥流道州。蔡京。从容为上言曰。天下佛像。非诸僧自为之。皆子为其父。臣为其君。以祈福报恩耳。今大毁之。适足以动人心。恐非社稷之利也。上意。为之少回。未几。灵素事败。放归赐死于道。复教。师量移近郡。寻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禅院。赐名法道。以旌护法。师之谪道州也。郡守僚属。皆先梦佛像荷枷入城。既而师至。皆善待之。时军民多病。师咒水饮之。无不愈者。求者益多。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师既还。道人如失恃怙。及二帝北狩。康王即位。东京留守宗泽承制。命师住左街天清寺。补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为国行法。护佑军旅。师往淮颖。劝化豪右。出粮助国。军赖以济。后奉诏随驾。陪议军国事。上欲加以冠冕。师力辞。诏加圆通法济大师。一日上从容谓师曰。上皇为妖人所惑。毁师形服。朕为师去此黥涅。师对曰。上皇御墨不忍毁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强。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论辩。卒获改正。绍兴五年。大旱。诏师入内祈雨。结坛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鲜鲫。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诸江。使未回而雨已洽。上大悦。赐金钵。上以国用不足。敕天下僧道。纳清閒钱。师致书于省部。极论其非。伤大体而阻善化。言虽不行。势亦少戢。绍兴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阇维。舍利无数。塔于九山九里松。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法宗,姓颜氏,钱塘人。年方就傅,舍身桑门,初依广慈、慧才,专研教观。年十九,从广、慧初法师,昕夕咨叩,服勤十载。复归侍广慈,依止观修大悲三昧,绵历九秋,凡有祷祈,悉获灵应。尝与天竺光明忏期,至五日,禅观中忽见慈云式侍僧数十,宗作礼曰:“自昔同修者,皆得生净土否?”慈云曰:“元照已得往生,择瑛尚欲宏经恶道,汝宜勤修,以成本愿。”宗归,建净土道场,刻西方三圣像,月集四十八人,同修净业,名卿贤士,多与其会。政和七年春,寂时自言弥陀授手,接引而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1158 【介绍】: 宋僧。长洲人,俗姓戈,字天瑞,号无机子。六岁从师习《法华经》。徽宗政和七年为松江大觉教寺住持,讲经凡八年,朝廷赐号普润。以母老归乡。集千人结莲社念佛,开一方风气。有《息阴集》、《翻译名义集》,又注解《金刚经》及《心经》。
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法云(一○八八——一一五八),俗姓戈,字天瑞,自称无机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幼习佛法,十岁受戒。绍圣四年,出游四方。首参通照法师,习天台教;次投天竺敏法师;最后得法于南屏清辩法师,名动丛林。后受通议大夫应安道礼请,住持松江大觉寺,赐号普润大师。法云研精佛法,博通经史,兼善诗文,多与士大夫唱和。绍兴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一。著《翻译名义集》七卷(存)、《息荫集》若干卷,并注解《金刚经》及《心经疏抄》等。见《翻译名义集》卷一附元释普洽所撰《苏州景德寺普润大师行业记》。
释法泉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四○二
法泉,宣和中苏州灵岩山秀峰寺传法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德清人,字立之。卢知原弟。以父荫补官。累官吏部尚书,以官秩次第履历总为一书,功过殿最,开卷了然,吏不能欺。高宗绍兴中,为端明殿学士、川陕宣抚副使。金人攻关辅,法原视山川险阻,分地置将,屡败金兵。素与吴玠不睦,后为玠所劾,忧恚而卒。
全宋诗
卢法原(?~一一三五),字立之,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自知雍丘县积官太府少卿,赐同上舍出身。使辽还,迁司农卿,赐三品服。为吏部尚书。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罢为显谟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一五)。高宗建炎中,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三三)。绍兴元年(一一三一),提举临安洞霄宫(同上书卷四九)。二年,起知夔州,寻为龙图阁学士、川陕宣抚处置副使(同上书卷八五)。《宋史》卷三七七有传。
全宋文·卷三○三九
卢法原,字立之,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以父荫补官,尝知雍丘县,政和中为金部员外郎,迁太府少卿,赐同上舍出身。宣和中,历任司农卿、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坐王黼累,罢为显谟阁待制。绍兴元年,起知夔州,寻为龙图阁学士、川陕等路宣抚处置副使,进端明殿学士、川陕宣抚副使。会金人南侵,法原分将坚守,严为备御,累败金兵。因与吴玠不睦,为玠所劾,忧恚而卒。《宋史》卷三七七有传。又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一六、食货四七之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法因庵主,俗姓朱,平江府嵎山(今浙江德清)人。居觉海,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禅师法嗣。年二十四,游方至东林谒文雅,居庐阜三十年,不与世接。高宗建炎中东归。晚年称五松散人。《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因。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汩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不终五夏遽尔游方。谒慧日雅禅师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虽见已入微。更假著鞭当明大法。于是居庐阜三十年。不与世接。四方仰之学者川骛蚁屯就其垆鞴。因亦不辞煅炼随机说法。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乃顺流东归。觉海缁白踵门问道。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晚年放浪自若。称曰五松散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因,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泊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不终五夏,遽尔游方,谒慧日雅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虽见已入微,更猛著鞭,当明大法。”于是,居芦阜三十年,不与世接,四方仰之,学者奔赴,就其炉鞴。因亦不辞煆炼,随机说法。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乃顺流东归,觉海,缁白踵门问道。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晚年放浪自若,称曰“五松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