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59,分278页显示  上一页  260  261  262  263  264  266  267  268  26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升
释法律( 张 )
王法恩
钟离松(其绍、少公 法松 正袒 )
释法恭(石窗叟 往从 )
僧法常( 薛 )
释自圆(普云 世称 双树法幢云 )
释宝印(别称 别峰印、西川法侄 宝印 坦叔 慈辩、慈辨禅师 具体 )
释法久
释法全(无庵 陈 )
释法具(圆复 )
陆升之(仲高、法护 )
释法永( 传灯正祖大师 )
释法珊(佛灯大师 )
尼法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升,吴江平望殊胜寺僧。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寺升。法升闭关十五年,日通《金光明经》三百部,得重建该寺。事见清道光,平望志》卷四。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法律,姓张氏,安固人。幼出家于甘泉普济寺,礼均上人为师。年十七试经得度,时天庆七年也。专志听习,以律为宗。天眷三年,主燕京左街净垢寺,遂授善庆大德牃。皇统二年,奉宣开建普度坛,度僧尼十万馀人。八年,又奉宣越本宗上试十显,所答无不中理,选定充平州三学律主,改授精正大德牃官。讲满,特赐紫,严肃大师牃。本寺大众共议署状,请为提点。供济僧众,不避寒署,六时行道,未尝或阙,孜孜十载,令闻四溢。请住寺者五,中都驻跸福田、福胜、香河、胜福、当山香水。大定二年,复充都下暖汤院,提点设济饥民。以大定六年六月十五日告寂,寿六十八,腊五十二,荼毗送者千馀人,烈燄之际,有五色云团绕于上,齿舌不坏,塔于寺西。门人宗律。比丘善隆叙其始末,乞沙成之为之铭曰:“性资上智,宗律为风。清高厉行,紫牒庇躬。传戒十万,僧尼溥蒙。宣显奉试,理无不通。化办济众,久而愈恭。焚之祥见,齿舌弗镕。勒铭幽石,聊记芳踪。”时大定七年三月也。
王法恩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王法恩(?-1141年),南宋时期起事领袖,明州(今浙江宁波)僧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1—? 【介绍】: 宋江宁人,字其绍,一字少公。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孝宗乾道间以朝请郎知兴化军事,善驭吏治民。尝奏蠲民租。
全宋诗
钟离松(一一○一~?),字少公,小名法松,小字正袒,江宁(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四十八。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知兴化府(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二)。尝重编蔡襄《蔡忠惠集》为三十六卷(《金陵诗徵》卷七)。事见《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全宋文·卷四二二六
钟离松(一一○一——?),字其绍,一字少公,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年四十八,登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乾道中以朝请郎知兴化军。又曾官司封员外郎。乾道六年,以左朝请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见《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乐邦文类》卷三,嘉泰《会稽志》卷三,《万姓统谱》卷一二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号石窗叟,俗姓林,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幼于栖真禅院祝发,师事则韶,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受具戒。历住光孝、能仁、报恩、雪窦、瑞岩诸寺。孝宗淳熙八年卒,年八十。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法嗣。事见《攻愧集》卷一一○《瑞岩石窗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二九八
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号石窗叟,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林氏。年十五出家,后从天童正觉禅师问道,既而遍参诸识。历主光孝、能仁、报恩、瑞岩诸寺。淳熙八年八月卒,年八十。见《攻愧集》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九。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恭。自号石窗叟。奉化林氏子。其母感胡僧入梦而生。落发受具戒。习南山律于湖心寺。闻天童宏智名往从。问道。兄事晖自得。昼夕危坐。一日坐殿庑间。偶闻僧语。入耳清彻。豁然开悟。流汗浃体。宏智。诘以所得非谬。命居侍职。既而遍参诸识。见闲万年。万年试为问。师掩耳出。草堂清公不许。暂到入室。师直造前。夺拂子掷地上而出。一众骇异。黄龙忠。置界方槌拂于香案上。勘验学者。师谓其侍者曰。和尚此一络索作何用。少顷一一拈起。问。过一机不来。莫言不道。侍者白忠。乃撤去。三年复归天童。主藏钥。为第一座。分座说法。宏智所举宗要。师不为苟合。智爱而畏之。绍兴二十三年。光孝虚席。越帅移书宏智。求一本色人补处。智以师应命。会应天塔坏。或请舍去。师曰。非我尚谁为耶。塔成。始行迁能仁。隆兴改元。侍郎赵公守四明。迎主报恩。虏烬之馀。前人兴造。所未备者。皆成之。轩敞宏大。遂为一城兰若之冠。乾道六年。退居小溪之彰圣。明年荣阳郡王。起住瑞岩。辟舍宇以安众。开山田以足食。建杰阁。奉圆通大士。轮奂甚美大。参范公请移雪窦。自得晖。归自净慈。遂以雪窦还之。复居瑞岩。淳熙八年八月。示微疾。戒弟子。毋以药石累我。我将行矣。以书招自得。来相见如平时。付以后事。作书遗别诸士大夫。并常往来者。迟明升座。说偈而逝。寿八十。腊五十九。师天姿挺特。持律甚严。累主大刹。起居寝食。率与众共。不务缘饰。无他嗜好。峭直骨鲠。不借人以辞色。有道者。力加提引。慧而狂者。必叱之。临安净慈空席。力请。乃航海以避命。皇子魏王作牧。每加礼敬。欲访师山间。辞曰。路远而险徒劳耳。盖其严冷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开封人,俗姓薛。薛居正后裔。徽宗宣和七年落发,深慕大乘。游天台山万年寺,谒雪巢,一见机语契会。后在嘉兴报恩寺。高宗绍兴中一日语众僧曰:吾一月后不复留矣。至期,书渔父词于室门,跏趺而逝。性爽直,嗜酒,精于绘事。
槜李诗系·卷三十
法常,开封人,丞相薛居正之裔。初依长沙华严元轼下发,遍游丛席。于首楞严经深入义海,自湖湘至万年谒雪巢,机契命掌笺翰。后首众嘉禾报恩,庚子九月语寺僧曰:一月后不复留此。十月二十一日书一词于室门就榻而逝。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常开封人。即丞相薛居正之后也。宣和七年始解尘缚。遐思高举遂依长沙益阳华严轼公剃须发。受田衣。见者狮王。居必宝社。非法不言。异轨弗顾。深慕大乘不斥小教。一日阅首楞严经。乃廓尔义天渊通法海。自是肆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台山万年参谒雪巢。一见机语契会。命掌翰笺。未几请令首众。为僧入室。大有风彩。澹然处世。不饰众缘。室中唯一矮榻馀无长物。绍兴庚子九月望日语众曰。吾一月后不复留矣。至十月二十一日书渔父词于室门曰。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书毕就榻收足而逝。塔于寺西南。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堂首座。开封人。丞相薛居正之裔。宣和七年。依长沙益阳华严元轼下发。遍游丛林。于首楞严经。深入义海。自湖湘至万年。谒云巢雪。巢一师别号也。有契。命掌笺翰。后首众报恩。室中唯一矮榻。馀无长物。一日忽语人曰。一月后不复留此。至期。往方丈谒。饭将晓。书渔父词于室门。就榻收足而逝。词曰。此事楞严常露有。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常,姓薛氏,开封人,丞相薛居正之后也。宣和七年,始解尘缚,遐思高举,遂依长沙益阳华严试公剃须发,受田衣。见者狮王,居必宝社,非法不言,异轨弗顾,深慕大乘,不斥小教。一日,阅《首楞严经》,乃廓尔义天,渊通法海。自是肆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台山万年,参谒雪巢,一见机语契会,命掌翰笺。未几,请令首众,为僧入室,殊有风彩。澹然处世,不饰众缘,室中唯一矮拓,馀无长物。绍兴庚子九月望日,语众曰:“吾一月后,不复留矣。”至十月二十一日,书《渔父词》于室门,曰:“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斑斑谁跨丰干虎,而今忘郤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书毕,就榻收足而逝,塔于寺西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自圆,号普云,俗姓雍,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年十九,以试经被僧服,留教苑五祀。历扣诸大尊宿。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荐福寺,迁云居寺。为南岳下十六世,云居高庵善悟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圆号普云。绵州雍氏子也。夙有灵根少能割爱。卸欲梏如鱼脱网。入法苑似凤栖梧。十九试经得颂祠牒。染衣之后先探律宗。作犯止持白圭良璧。淹流教海五祀。而后出关南下。参游四众咸推英俊。遍扣尊宿。始入龙门偶步廊庑。睹绘壁间胡人之像忽尔有省。至夕白于高庵。庵举法眼偈曰。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语不令人会。须得人译之。庵即筴火示之曰。我为汝译了也。圆于言下大悟呈偈曰。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口门广大无边际。吞尽杨岐栗棘蓬。高庵遣侍佛眼。眼曰。吾道东矣。释善能亦高庵嗣法门人。其族严陵未详姓氏。一日高庵普请择菜。次庵知其缘熟忽以猫儿掷能怀中。能拟议。被庵拦胸踏倒。豁然大悟起惟吟笑而已。历侍既久德馨远闻。缁素倾心天人拥出。住持福州中际大阐宗风。世称双树法幢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圆,字普云,绵州雍氏子也。夙有灵根,少能割爱,脱彼欲梏,栖此法林。年十九,试经得颁祠牃,染衣之后,先探律宗作犯止持,白圭良璧,淹流教海五祀。而后出关南下,遍扣尊宿,始入龙门,偶步廊庑,睹绘壁间胡人之像,忽尔有省。至夕,白于高庵,庵举法眼偈曰:“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语不令人会,须得人译之。”庵即筴火示之曰:“我为汝译了也。”圆于言下大悟,呈偈曰:“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口门广大无边际,呑尽杨岐栗棘蓬。”高庵遣侍佛眼,眼曰:“吾道东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会圆悟归昭觉,留三年。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南迁,乃西还。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谥慈辩。为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峰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今录诗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宝印(一一○九——一一九○),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龙游(今四川乐山)人。世居峨嵋之麓。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又从中峰密印禅师得悟。住临邛、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诸寺,复住金山。淳熙七年敕住径山。十年,孝宗制赐《圆觉经注》。绍熙元年卒,年八十二。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门人集有《语录》。见陆游撰《别峰禅师塔铭》(《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宝印号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坟。乃从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师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师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师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师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处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诏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蹉过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泽者。若已推而内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秖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里纸帽。好笑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师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谥曰慈辩。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坟。乃从德山清素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师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师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师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师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处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诏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生平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为□□。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诸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祇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师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隘曰慈辩。塔曰智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别峰禅师。名宝印。字坦叔。生为龙游李氏子。世居峨嵋之麓。少而奇警。然不喜在家。乃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自成童时。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至是。复从华严起信诸名宿。穷源探赜。不高出同学不止。时密印禅师民公。说法于中峰道场。乃挈一笠往从之。一日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头叱曰是谁起灭。师豁然大悟。自是锋不可触。密印恨相得之晚。会圆悟自南归成都昭觉。乃遣师往省。因随众入室。圆悟举从上诸圣以何法接人。师举起拳。圆悟曰。此是老僧用者。孰为从上诸圣用者。师即挥拳。圆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罢。圆悟叹异之曰。是子。他日必类我师。留昭觉三年。密印犹在中峰。以堂中第一座致师。师辞。密印大怒曰。我以法得人。人不我传。尚何以说法。为欲弃众去。众皇恐亟趋昭觉。罗拜恳请。圆悟亦助之请。始行。道望日隆。学者争归之。虽圆悟密印。不能掩也。久之。南游历见诸大禅老。最后扣妙喜于径山。为师独扫一室。堂中皆大惊。妙喜南迁。师亦西归。始住临邛凤皇山。举香。嗣密印。道既盛行。筑都不会庵。松竹幽邃。暇日名胜毕集。闻师一言。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辄相语曰。吾辈鄙吝萌矣。其道德服人如此。俄复下硖挟金陵。应庵华方住蒋山。馆师于上方。白留守张公焘。举以代己。师闻。即日发去。会陈丞相俊乡来。为金陵。以保宁延师。俄徙京口金山。学者倾诸方。金山自兵乱后。虽屡葺莫能成。至是始复大兴。如承平时。而有加焉。异时居此山。鲜踰三年者。师独安坐十五夏。魏惠宪王牧四明。虚雪窦来请。住四年。乐其山林。有终老之意。而名益重。被敕住径山。淳熙七年五月也。七月至行在所。寿皇降中使。召入禁中。以老病足蹇。赐肩舆于东华门内。赐食于观堂。引对于选德殿。赐坐劳问良渥。师目举古宿云。透得见闻觉知。受用见闻觉知。不堕见闻觉知。上悦。毕其说乃退。后十馀日。又命开堂于灵隐山。中使赍赐御香。恩礼备至。十年二月。上制圆觉经注。遣使驰赐。且命作序。师老益厌住持事。门人惧其远游不返。相与筑庵于山北俟其归。光宗在东宫。书别峰二大字榜之。十五年冬。奏乞养疾于别峰。得请。明年。光宗受内禅。取向取赐宸翰。识以御宝。复赐焉。绍熙元年冬十一月。忽往见嗣住山智策告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归取幅纸大书曰。十二月七日夜鸡鸣时。如期而化。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颜色精明。须发皆长。顶温如沃汤。是月十四日。葬于别峰之西冈。寿八十有二。腊六十有四。得法弟子实繁。指不能一二屈。有慧绰者。山阴陆氏子。当以荫得官辞之。从师祝发。得记莂。遁迹岩岫。终身不出。师既示寂。上为敕有司。定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极方外之宠。师说法数十年。所至门人。集为语录。晚际遇寿皇。被宸翰咨询法要。皆对使者具奏。别具行世。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宝印禅师者。嘉州人。号别峰。初业儒。弃儒剃染。业华严。又弃华严。从华藏民禅师。悟明心要。其祖圆悟每誉之谓。印有超师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谒于妙喜。自称西川法侄。时径山多士。窃笑之。妙喜问曰。未出剑门关。与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动和尚。妙喜忻然。顾左右曰。你们骑马趁不及。是日万指。丛林为之震动。于是西还开法。而两川素称义虎之雄者。皆从印游。印仍慰其开讲曰。宗教无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无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无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转四谛于鹿苑。而憍陈如乃无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灵峰。而迦叶乃无欺之终也。故其间谈经三百馀会。皆以无欺法。而利无欺众。公但自反能无欺乎。既无欺矣。以无欺舌而流无欺教。则教与宗。是一是二乎。惟诸公勉之。印又出峡。住持保宁。次迁金山。自金山移雪窦。自雪窦补双径。其众盛矣。尝示众曰。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憍陈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净拈云。今日新丰洞里。秖转个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边云。还有最初悟道者么。若无丈夫。自有冲天志。莫向如来行处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凤凰山里。初无工夫。转四谛法轮亦无气方。转拄杖子。秖教诸人。行须缓步。语要低声。何故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又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只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诸佛是祖师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时是。佛祖一时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又曰。将心除妄。妄难除。即妄明心道转。纡桶底趯穿。无忌讳等閒。一步一芙蕖。印年迈。日常宴坐。匡床颓然。一老比丘士夫访拜床下。爱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辞不奉诏。帝赐肩舆。于东华门内。迎入选德殿。初礼臣议。朝仪及见。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问圆觉之旨。印随机酬对。帝默有契。辄注圆觉经。命印撰经首之序。自是东华门置禅师舆。以备顾问。十五年冬。力请庵居。绍熙改元。过访智策禅师。兼与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归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如期而化。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又七日择退居之西冈而閟焉。谥慈辨禅师。塔曰智光。 赞曰。民禅师义坛之翅虎也。一入昭觉之门。翻然易辙与夫抱英敏之姿。负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趋阳之鹿者。岂非日劫相倍乎哉师。以己愈之方。施之别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针芥投。为万古我慢之正鉴。是则西山亮。何足为多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宝印,字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典,乃从德山清素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印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印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印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印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么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尊者。”慧欣然。后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印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如何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错过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飞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秪在一句,祖宗门下半句也无,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裹纸帽,笑人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印,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呜时也。”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谥曰“慈辩”,塔曰“智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法久。生馀姚邵氏。久游教苑。后咨心要于径山大慧禅师。尝令师举境观之旨。每见称赏。因谓之曰。教苑人稀。宜勉力弘传。以光祖道。既而慈溪卢氏。以圆湛致请。学众四集。绍兴十三年。郡命居清修。泉清石洁。人境俱胜。尝患后生单寮多弊。乃辟众堂。作连床铺褥。如禅林之规。以身率先。众莫敢怠。说法机辩。有大慧之风。有不能领者。谓师谈禅。寺左曰狮子岩。创堂名曰无畏。日住其中。诵法华楞严等七经。十九年不辍。无疾而化。师在径山时。有王侍御女早丧。每附语令请高僧。诵法华。超荐大慧命师。往方升座演经。侍御忽有感悟。是夜亡女。梦于父曰。承法师讲经力。已得生处矣。侍御因作一乘感应记。嗣师法者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全(一一一四~一一六九),号无庵,俗姓陈,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先从道川出家,后依佛智。初说法于宜黄之台山,移白杨西华。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居虎岩寺,后主湖州道场。乾道五年卒,年五十六。为南岳下十六世,丹霞佛智蓬庵端裕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元至正《昆山郡志》卷五有传。今录诗二十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全字无庵。昆山陈氏子。生有伟质温粹不凡。幼请父母从道川禅师为僧。参请精勤志明大事。一日行静济寺殿前。偶触首于柱忽大悟。旁观者见其光彩飞动而不自知。自此遍游名山业席。道价日益。乾道中将示寂。众求遗偈。师瞪目下视。众又请。遂援笔书无无二字端坐而逝。阇维得舍利五色。塔于金斗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法全禅师者。姑苏人也。姓陈氏。号无庵。早岁父携见东斋川和尚。川熟视曰。若能从我乎。全欣然膝地请名。其父奇之。遂舍断发。及游方。所至正大。人不易就。依佛智于虎丘。每入室。智以狗子无佛性话问之。全结舌。但见棒如雨。喝如雷。益迷闷。不知所以。频背众求示。佛智叱之。一日闻僧举五祖颂云。赵州露刃剑。忽惊汗下。趋呈智曰。鼓吹轰轰袒半肩。龙楼香喷益州船。有时赤脚弄明月。踏破五湖波底天。智乃肯之。然全所抱慎重。人莫知者。及佛智补灵隐。以全首众。林下知名。或以大刹请全主持。不应。每蹙额叹曰。古断臂以求安心。今卖身以要续祀。吾道殆哉。明矣。久之佛智以年迈。归西华旧隐。全始说法安吉道场。乃拈拄杖云。汝诸人个个顶天立地。肩横楖栗。到处行脚。勘验诸方。更来者里觅个甚么。才轻轻拶著。便道天台普请。南岳游山。我且问汝。还曾收得大食国宝刀么。切忌口衔羊角。又曰。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以杖横案云。三祖大师变作马面夜叉。游遍四大部洲。却来山僧手里呈身。元来只是一条黑漆拄杖。还见么。直饶见得。入地狱如箭射。乾道己丑秋。有疾医至。全乃让之曰。为一幻躯。求良医。觅隹穴。是可忍乎。竟尔告寂。众泣求偈语。全大书无无二字。弃笔而化。火浴设利五色。塔于金斗峰。初全居灵隐首座时。有权道者。久参无證。请益于全。全以无住本。建一切法徵之。权有省。乃私笑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遂定师资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法全,字无庵,昆山陈氏子也。生有伟质,温粹不凡。幼请父母,从道川禅师为僧,参请精勤,志明大事。一日行静济寺殿前,偶触首为柱,忽大悟,傍观者见其光彩飞动,而不自知。自此,遍游名山丛席,道价益高。乾道中,将示寂。众求遗偈,全瞪目下视。众又请,遂援笔书“无无”二字,端坐而逝。阇维得舍利五色,塔于金斗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具,字圆复,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徽宗、高宗时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化庵湖海集》二卷,已佚。事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今录诗十七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陆升之(一一一五~一一七四),字仲高,一字法护,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长民次子,游从兄。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三十四(《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十九年,为淮西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旋充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一)。二十五年,以知大宗正丞出提举两浙路市舶,旋贬雷州(同上书卷一六八、一七○)。孝宗隆兴元年夏,自都还里(《渭南文集》卷一七《复斋记》)。晚年客临安(《爱日庐丛钞》卷四)。约卒于淳熙元年(《陆游家世叙录》,《文史》第三十一辑)。
宋登科记考
陆静之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绍兴间进士。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一九六
法永,赐号传灯正祖大师,绍兴中住京口甘露道场。
释法珊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六二
法珊,号佛灯大师,绍兴中住福州寿山广应禅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尼法海,宝文吕嘉之姑,住平江府(今江苏苏州)西竺寺。为青原下十三世,本觉守一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