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59,分278页显示  上一页  261  262  263  264  265  267  268  269  27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尼法灯(无相 )
祝维岳(周辅 )
释从雅( 法宝 )
释居昱( 昱法华 )
释智通(法海 )
释法因(净名 )
释法平(元衡 怡云野人 )
释法明
释法明
释法明( 黑漆光菩萨 世称 明法华 )
释法显
释法智( 柏 )
释法本(别称 柳律师 )
释法泉( 佛慧 )
释法泰(佛性 李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尼法灯,号无相。住温州净居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净居尼慧温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祝维岳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单州城武人,字周辅。中明法科。为陵州司理参军。慎于决狱。时羌人数寇边,乃转饷出入羌中,助曹玮破敌,迁大理寺丞。官至虞部员外郎。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从雅。钱塘人。赐号法宝。始从海月。学通止观。乃自谓曰。言青行浊。贤圣所诃。遂入南山天王院。诵法华经。至五藏。金刚般若四藏。弥陀经十藏(合五千四十八数。为一藏)。礼舍利塔十遍(合八万四千拜。为一遍)。礼释迦三十万。拜。弥陀百万拜。佛号五千万声。礼法华。一字三拜者三过。心期净土一生。坐不背西。宪使无为杨杰。为制安乐国赞三十章。以美之。其一云。净土周沙界。何劳独指西。但能从一入。处处是菩提。师欲广化世俗。遂于受业净住寺。图九品三辈。刻其赞于石。观者皆知感化。一日无病。趺坐而逝。有天乐鸣空。异香入室之瑞。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从雅者,钱塘人。始从海月辩学止观,后入南山天王院。勤诵《法华》、《金刚》、《弥陀》诸经,计以十数藏。礼释迦、弥陀舍利塔,累百千万拜。如是诚恳,期生净土,故坐不背西。无为杨杰述《安乐国赞》三十首,以赠雅,欲起发信心于净住寺,图九品三辈,刻杰赞于石。或奏雅道行,赐号“法宝”。一日无疾,趺坐而寂。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居昱,俗姓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学诗于林逋。童稚时即礼僧愿舍,诵《法华经》,七日而周,号昱法华。夏竦表为沙弥(《嘉定赤城志》卷三五)。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其弟子智通,号法海,继主虎邱法席,既状其师行事,请铭于何安中,安中称其扶教弘道,名并其师。东坡有《遗虎邱通长老书》,知其声望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因,住庐州长安寺,号净名。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平,字元衡,号怡云野人,嘉禾(今浙江嘉兴)人。初受度即参妙喜师,为书记,后居天童寺,曾住象山延寿院。陆游有诗寄之。有语录集稿二卷,已佚。《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明,住邢州(今河北邢台)开元寺。为青原下十一世,报本兰禅师法嗣。后归里,多嗜酒呼卢,每大醉,唱柳永词数阕,日以为常。如是者十馀年,咸谓醉和尚。《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明,住郑州资福寺,称宝月法明禅师。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一三○
法明,得度于崇福寺,精通《法华经》,人称明法华。赐号黑漆光菩萨。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九。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法明。莫详族氏。示迹于莱州。即墨县之荆沟村。以试经。得度于郡之崇福寺。师以读诵为行。于读诵中。惟精法华。心念口演。无非是也。时人称之。为明法华。所至利生拔苦。无不获济。人仰之。如珠王药树焉。每游州邑聚落间。遇孕妇垂产。危难莫测之际。师入其家。为讲药草喻品。或安乐行品。即获无恙举之。如掇于无子之家。讲普门品。或普贤劝发品。所求即遂。且具德慧之相。又有木客木筏。为风涛所败。奔命求援于师。师示以观世音号。俾其至诚急诵。遂获安流而达其所。如此非一。人心所向。莫不应之如影响。奉之如神明。后值岁大旱。祷吁不应。民忧惶无措矣。师命众聚柴为棚。曰。为诸君捐身以致雨。众跪拜哀号。师即登棚。火从顶出。歘然而炽。弹指顷雨至大霔。三日而止。焰在雨中。亦不息灭。如日之数。既霁观之。见师真身危坐灰烬中。曾无少损。黑而有光。奇矣。有司以闻于朝。赐号黑漆光菩萨。仍诏漆其身。迎归京师。大慈寺以永瞻奉云。有赞之者曰。开普济门。应众生器。一月众水。光无不被。觉天之云。大地甘雨。等慈无缘。均沾苦窳。树精进幢。火寒冰热。虚空赞扬。万象听说。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显,住襄州普宁禅院(《景德传灯录》卷二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智,俗姓柏,陕府(今河南陕县)人。于西京圣果寺祝发,习《华严》,弃谒南阳谨,次参大洪智,后依宏智正觉禅师。出居善权,次迁金粟。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柳律师者。是盖持律而苦行者也。蜀开县大觉寺。有柳律师行碑剥落。其剥落未尽者。犹可摹而为言。师名法本。临江乡人。自幼神秀颖异。父母惟师一子。尤爱重之。甫七岁。举动如成人。一日忽告父母曰。儿久处尘寰。俗缘未释。今欲弃僧为僧。愿二亲莫以儿为念。父母苦止之。继之以泣。师乃绝粒不食。父母惧。姑从之。遂削发。入山绝迹。不踵家门。勤修苦行。日夕不辍。年及十五。经律论藏。无不该览。远近咸瞻礼之。常处厚。与师为方外交。时就请教。年九十九。一日告众曰。缘业殆尽。吾将西归。汝辈宜自勉。端坐而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泉,俗姓时。随州(今属湖北)人。住金陵蒋山,号佛慧,深谙内典,丛林谓之泉万卷(《罗湖野录》卷三)。乃青原下十一世,云居舜禅师法嗣。多为名士敬崇,与苏轼等有交往,赵抃曾师事之。晚年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未赴而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六、,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一。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二○○五
法泉,俗姓时,随州(治今湖北随州)人。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赐号佛慧。晚年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能为诗,与东坡为方外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泉。随州时氏子。住持蒋山寺。经营辛苦。以成就丛林。与苏东坡。为方外友。坡舟行至金陵。阻风江浒。师迎之至寺。坡云。如何是智海之灯。师随以偈答之。曰。指出明明是甚么。举头鹞子新罗过。从来这碗最稀奇。会问灯人能几个。坡欣然。以诗答之。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独望钟山唤宝公。林间白塔如孤鹤。宝公骨冷嗔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电眸虎齿霹雳舌。为予吹散千峰云。南来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他年若画蒋山图。仍作泉公唤居士。师住衢之南禅。赵清献公抃。日亲之。师未尝容措一词。后典青州。宴坐闻雷而悟。临薨遗师书曰。非师平日警诲。至此必不得力矣。师悼以偈曰。仕也邦为瑞。归欤世作程。人间金粟去。天上玉楼成。慧剑无纤缺。水壶彻底清。春风瀫水路。孤月照云明。师晚年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因问众曰。赴智海。留蒋山。去就孰是。众皆无对。师索笔书偈云。心是心非徒儗议。得皮得髓谩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书毕而逝。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又法泉,字佛慧,随州时氏子,居太平兴国寺,经营辛苦,多所修建,以成丛林。与苏东坡友善,晚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问众曰:“赴智海,留蒋山,去就孰是?”众未及对,泉书偈曰:“非心非佛徒拟议,得皮得髓漫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泰,号佛性,俗姓李,汉州(今四川广汉)人。住鼎之德山,邵之西湖及谷山道吾,敕居潭州大沩。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七十一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泰号佛性。汉州李氏子。僧问。理随事变该万有而一片虚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归实际。如何是理法界。师曰。山河大地。曰如何是事法界。师曰。万象森罗。曰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师曰。东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师曰。上下四维。上堂渺渺邈邈十方该括。坦坦荡荡绝形绝相。目欲视而睛枯。口欲谈而词丧。文殊普贤全无伎俩。临济德山不妨提唱。龟吞陕府铁牛。蛇咬嘉州大像。吓得东海鲤鱼直至如今肚胀。上堂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泰,字佛性,汉川李氏子。僧问:“理随事变,该万有而一片虚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归实际,如何是理法界?”泰曰:“山河大地。”曰:“如何是事法界?”泰曰:“万象森罗。”曰:“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泰曰:“东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泰曰:“上下四维。”上堂:“渺渺漠漠,十方该括,坦坦荡荡,绝形绝相。目欲视而睛枯,口欲谈而词丧。文殊、普贤全无伎俩,临济、德山不妨提倡。龟吞陜府铁牛,蛇咬嘉州大象,吓得东海鲤鱼,直至如今肚胀。”上堂:“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