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59,分278页显示  上一页  264  265  266  267  268  270  271  272  27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赟
释法照( 佛光法师 普通法师 )
赵以夫(用父 虚斋、芝山老人、云泉野客 )
赵必法
释净真( 护国净真法师 )
释法舟(别浦 )
释法持
释法言
释雄辩( 洪镜 世称 法师 )
僧法常( 牧溪 )
释法云
释佛智( 大辩广智法师 )
释裕(别称 雪庭裕、雪庭 好问 光宗正法 晋国公 )
释宝严(幻堂 士威 )
释法闻(别称 光教律师 )
释法赟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赟。兖州侯氏子。幼事嵫阳明首座为师。大定间。以诵经通得僧服。从事义理之学。根性颖利。同学者少所及。游参叩诘。洞见深秘。告山明和尚。灵岩才师。皆授以印记。寻领众。主告山。阐抉幽微。方世路清夷。禅林轨则未改。师道风蔼然。为诸方所重。移兖州普照。倅路公宣叔。潜心内乘。与师为法喜淘汰之游。师登座。宣叔。朝服顶礼。法重身尊。哲胜倾下。然师沉嘿自守。不以文字言语。惊流俗为门户计。住持不务修营。学者繁盛。动则蜂拥。迄无显受灌顶者。其不轻许与如此。师有弟子曰汴公者。嗣法于亨虚明亭。亭直上不为震云凌雨之所摧偃。当龙兴禁荡之馀。破屋数椽。残僧三四辈。灌园自给。不肯轻旁时贵之门。或赠之诗云。道大宜高謇。禅枯耐寂寥。盖头茅一把。绕腹篾三条。风味可想而见。其孤峻自拔。必有所从来其自师乎。后汴归自南。哀叙曰。汴落发事师五六年。始避兵而南。比归师去世已久。师生于正隆初。而殁于兴定之末年。过六十。但以丧乱之后。时事凋残。师之行事无从考。按至于卒葬时日。亦不能知者。特汴未南渡时事耳。元好问。据此以铭师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照(一一八五~一二七三),俗姓童,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三依圣水蒙庵宣出家,后师北峰印。出世住天台大慈、黄岩圣水、云间延庆、凤山褒亲、杭州上下天竺。历左街鉴义、左街录、左右街都纲录。理宗赐号佛光法师。度宗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谥普通法师。《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七四六六
法照(又作炤,一一八五——一二七三),黄岩(今浙江黄岩)人,童氏子。年十三出家,以蒙庵宣为师,复师北峰宗印,修天台教观。历住大慈、圣水、延庆、褒亲、天竺诸寺。理宗赐号佛光法师,又书「晦岩」赐之。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谥普通法师。著有《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存)。见《续佛祖统记》卷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照,姓童氏,黄岩人。父好善,生九子,照其次也。母陈氏梦日霣蹇裳得之,孕十二月而生。气貌奇伟,耳垂肩,眼如电,幼入小学,便多颖悟,塾师异之。年十三,投圣水出家,以蒙庵宣为师。一夕自外归,寺僧遥望两炬晶炯,近之乃照也,盖目光远射,令人惊畏。薙染后,精进教乘,三阅大藏,出游诸方,豁堂,当代尊宿,贻书褒勉,诸山以职延致,悉不就。携香礼北峰印,次至蒋山参琰浙翁,问答之际深器之。北峰居下竺,招之归。淅翁以教门为属,讲论授受,泠然有得。北峰顺寂,振锡东还,钱丞相作高僧堂延照共谈。年三十三,改往天台大慈,迁圣水,史卫王举住云间延庆,继迁凤山褒亲。丞相史永公举住四明。延庆、海顺二法师自日本来,听讲且作《读教记》,绘照像归国。高丽崔丞相亦致书问佛法大旨,乞九祖图,并赠漂瓷钵盂及金观音香药。育王虚席,郡请兼摄,举痴绝冲自代。阃帅夺寺园为酒库,杖履而遁,道出东掖两山,学徒迎之境上。宏斋包公屈致智者真觉,重祖庭也。理宗闻其名,敕住下天竺,寻迁上天竺,补左街鉴义,御笔特赐“佛光法师”,进录左街,赐金襕袈裟,召见倚桂阁,对御称旨。集庆寺成,诏命开山,力辞,举白莲观止诚公自代。明年诚寂,有旨特转左右街都纲录,令住集庆,不许辞免,御书“晦岩”二大字赐之。开无碍讲,凡禅教律三宗,学徒云集,闻名开悟。召见延和殿,讲《华严经》。又大书“灵山堂”以赐。遣侄武经郎童炎奉宸翰归其里。东宫召见复古殿,讲《般若经》,再赐紫金襕袈裟,斋于明华殿。圣眷隆渥,昔未曾有。偶因面对,力乞还山。度宗即位,敕再住上天竺。前后居山二十四年。平章贾魏公为造塔于寺之东冈,奏请赐名曰“天岩塔院”,复加恩赉赐田三顷,以助其费。癸酉秋示疾,移居塔院,郤药屏医,作文自祭。中秋之夕书偈曰:“佛寿八十,我多九年。虚空掇转,大用现前。”掷笔瑞坐而逝,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也。得年八十有九,僧腊七十四。弟子妙应继席,得法四十馀人,得度者一百馀人,窆于天岩,遵初志也。明年赐谥曰“普通法师”,答 曰“慈应”。所撰《读教记录》二十卷,为学者日月,其馀法语遗文,诸弟子多所记录,不可罄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9—1256 【介绍】: 宋宗室,字用父,号虚斋。寓居长乐。宁宗嘉定十年进士。历知邵武军、漳州,皆有治绩。理宗嘉熙初为枢密都承旨,次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初罢。寻加资政殿学士,进吏部尚书兼侍读,诏与刘克庄同纂修国史。有《易通》、《虚斋乐府》。
全宋诗
赵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号虚斋。居长乐(今属福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知监利县。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枢密都丞旨兼国史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二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复除枢密都承旨(《宝庆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抚年表》卷上)。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
全宋文·卷七六七六
赵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号虚斋,又号芝山老人、云泉野客,彦括子,居长乐(今福建长乐)。嘉定十年登进士第,历知邵武军、漳州。嘉熙初为枢密都承旨,二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初罢。寻加资政殿学士,进吏部尚书兼侍读。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著有《易通》、《虚斋乐府》(均存)。见刘克庄《虚斋赵公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二)。
赵必法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四二一
赵必法,宗室。嘉定十七年为旌德尉,宝庆中为仪真司法。见《宋史》卷二二四《宗室世系表》一○,自撰《平粜仓记》,隆庆《仪真县志》卷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真(?~一二三九),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游浙江诸刹,值钱塘江水泛溢,为止洪水而投身于海。赐号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灵。《补续高僧传》卷二○、《明高僧传》卷一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净真未详姓氏。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灾民。师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逝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灾民。师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居民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其后嘉熙中。有曰净真者。亦捐身益物。有净师造垒代命之风。真。初礼吴松兴圣寺若平为师。游讲肆。得贤首宗旨。至钱塘。适江水大溢。塘崩坏。居民相顾。仓皇无所措手足。真以偈呈安抚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居民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众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崩矣。语讫复入于海。事闻于朝。敕赐护国法师。立祠于会灵。祀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净真,未详姓氏,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飘荡居民,真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释法舟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六六六
法舟,号别浦,绍定二年住持湖州道场山报恩光孝禅寺。见释法云《虚堂智愚禅师行状》(《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六套第四册)。
释法持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法持,居化度寺,修《弥陀忏》三年,诵《观经》、《弥陀》、《如意轮咒》,日祷佛前,愿垂接引,唱佛之声,闻于百步。忽见佛身,立于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生中品矣。”悠然而逝。
释法言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智葵文。出屯慈惠寺。契丹主复遣乙凛击之。蔡文兴思政僧法言。率兵九千。迎击于林原驿南。斩三千馀级。法言战死(会纲)。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雄辩,赐号洪镜,姓李氏,善阐人也。才思俊倜,聪颖绝伦,语音轻利,善通方言。少年出家,事子云国师,为上足弟子。元世祖既破大理,段氏遗孽,转徒朝元,南诏僧侣随入华夏。逾岁,雄辩亦复北来居中国。二十五年,更事四师,皆当世大德,最后登班集之堂,嗣坛主之法,研穷方等,妙解玄理,其学大备,乃喟然叹曰:佛法种子不绝于世,矫矫龙象岂择地而行?吾其南归将以方言译其经论,饟我荒服。因诣坛主乞白其语于帝师,遂为玺书以赐之,号曰洪镜。既归,取《圆觉》诸经及《摩诃衍四绝纶(论)》,翻以僰语,反复论辩,曲尽幽微,而词旨浅近,通于俗说,故其书盛传,习者益众。六诏玄风,普及妇孺,实自兹始。当其摄斋升讲,口如泉泻,滔滔不竭,人称雄辩法师,足副其名云。时梁王为云南王,以天属之尊,事之甚严。雄辩晚岁精进行道,化人及物,本诸慈惠,于是德声遐布,法隆荒徼,四众归之,达数万指,而自视欿然。盖其猛志迈修,闳愿慈忱,有不可思议者。以大德五年十一月九日坦化,寿七十有三,腊四十有七,荼毗时见有五色舍利,其他异徵甚多。弟子玄坚建塔于玉案山阳,所译经论多僰人语言,华俗不晓,故不流入中土,今虽有传书,罕见善本。
僧法常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281 【介绍】: 宋僧。蜀人,俗姓李,号牧溪。曾因抨击贾似道被捕。善画山水人物鸟兽,俱随笔点墨而成,形神兼备。存世作品有《观音图》、《罗汉图》、《猿图》及《写生卷》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八八
法云,咸淳十年住持庆元府清凉禅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佛智三藏。出积宁氏。昆弟四人。师其季也。总丱之岁。依帝师癹思巴。薙染为僧。通诸部灌顶之法。世祖受教于帝师。锐意翻译。师与参译语。辞致明辩。𠃔惬上意。诏赐大辩广智法师。论者谓。季叶以来。译场久废。能者盖寡。岂意人物凋残之际。乃见公乎。观其所译。可谓能者哉。师之道大阐。河西之人。尊之不敢名。至呼其族党。皆曰。此积宁法师家。其为见重如此。时僧司盛设。风纪䆮弊。既不能干城遗法。抗御外侮。反为诸僧劳扰。颓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欲选能者正之。佥以必得精识时务。如师者始可。诏授师江浙等处释教总统。既至。削去烦苛。务从宽大。僧众安之。既而改授福建等处。方正之气。颇与同列乖忤。师叹曰。天下何事。况教门乎。盖吾人之庸。自扰之耳。夫设官愈多。则事愈烦。十羊九牧。其谁能堪。遂建言罢之。议者称其高。师。既得请随谢事。遁迹垄坻。筑室种树。盖将终焉。未几。以光禄大夫起。仁宗为太子时。尝就师问法。既践大宝。眷遇益隆。馆于庆寿寺。给廪膳。诏师所译。皆板行之。师幼而颖悟。诸国语言。皆不学而能。既长。果能树立。其为学。诵言观义。涉其涯。遂厉于深。且好贤爱能。尤能取诸人以为善。谈论之际。发其端。已得过半之思。故其所有皆以好问而致。是以名胜之流。皆乐从之游。延祐元年十月。示寂。年五十有六。其始疾也。诏赐中统钞万缗。俾佐医药。太尉沈王。往视疾。既殁。又赐币万缗。以给葬事。遣使驿送其丧。归葬故里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裕和尚。字好问。人以雪庭称之。生大原文水张氏。九岁日诵千言。渐长遭世变。茕绝无依。道逢老比丘。劝以学佛。曰能诵法华经足矣。师曰。佛法止是乎。老比丘异之。与偕谒仙岩古佛曰。此龙象种。当为大器。即为祝染受具。与双溪广公同执事。观方至燕。依万松老人最久。声光郁然起。学者归之。世祖居潜邸。命师入少林作资戒会。寻又被太宗诏住和林。兴国辛亥。宪宗徵至北庭行在所。累月问道。言简帝心。洎世祖践祚。命总教门事。赐号光宗正法。为师建精舍于故里。曰报恩。给田产。命僧守之。至元八年春。诏。天下释子大集于京师。师之众居三之一。济济可观。上喜甚。时少林虚席。万松海云为之请。上目师曰。师昔主资戒会。于是有缘。烦领众一行。属少林猥烬之馀。师俨临之。闻而来者如归。乐而施者如涌。嵩阳诸刹。金碧一新。洛阳白马。经筵不辍。皆师力也。师瞑目燕坐。若无与焉。师襟度夷坦。风神閒散。说法三十馀年。如鼓雷霆。揭日月。继踵前贤。标准后学。绰有古知识之遗风。涸池出泉。古殿生光。屡致祥瑞。师戒人勿言。以某时入灭。仁宗履位之初。赠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仍命词臣。撰文表其塔。下诏曰。皇帝恭惟。世祖神武不杀。本仁祖义。以一天下。朕欲昭我祖德。持盈守成。唯尔克绍。乃初祖永孚于仁。以弘济我兆民。顾先哲其逝。朕弗克见于兹邈焉。虽去来梦幻无得而名。而封赠哀荣岂不在我。其尊尔官隆尔爵。以寄予思。以迪后人。以永誉于万世。其为时君追慕永叹之。如此。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宝严。字士威。幻堂其号也。成纪康氏季子。因罹丧乱与弟同薙发为僧。后参真觉得传贤首宗旨而嗣其道为人淳朴无伪。方寸之地湛如止水。值真觉三坐道场。严与弟皆从而佐之。真觉入灭乃继其席。无何奉诏住普安祐国二寺最久。而与大林性公表里大弘清凉之教。至治二年七月入寂。世寿五十一。建塔于封谷之口。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宝严。字士威。幼堂其号也。成纪康氏子。少以迈往之气不乐俗。与其弟金。薙染从师。求出世之道。每逢名德启讲。必往参听。尝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君子所忧。虽通其说。而不通其宗。是学而不思也。岂称达者哉。况文字之学。守株象迹。惑于多岐。焉能涉同归之海□圆顿之奥乎。听其说固辩矣。观其所得则未也。于是。既问而学之。以博其趣。而益致其思焉。是其所以造诣。盖得之系表。故其讲说。深有宗通理味。后嗣真觉国师。传贤首宗教。以师承既高。见解益明。其方寸之地。湛如止水。莹如明镜。虽以天资之高。而听器之美。抑亦师友玉琢兰薰。而致及真觉。以诏居大白马。师与金从焉。又从至台山。真觉殁。诏以师继其位。后以太后诏。居大普安寺。以至治二年七月圆寂。年五十有一。葬东封谷。金亦有高行。前居佑国。后迁普安。皆补师处也。事师犹父。始终无间然。难矣。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宝严,字士威,幻堂其号也。成纪康氏子。因罹丧乱,与弟同薙发为僧,后参真觉得传贤首宗旨,而嗣法焉。严为人淳朴无伪,方寸之地湛如止水。值真觉三坐道场,严与弟皆从而佐之。真觉入灭,乃继其席。无何,奉诏住普安、祐国二寺最久,而与大林性公表裹,大宏清凉之教。至治二年七月入寂,世寿五十一,建塔于封谷之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法闻。陕西严氏子。楚庄王之裔。以谥为姓。避汉讳严。代庄也。师七岁。事禅德辉公。十有五薙染。二十受具戒。游汴汝河洛间。甚久。从大德温公。学法华。般若。唯识。因明。及四分律。温以师任重道远。托以弘传之寄。因对佛。灼肌然指。庸表克诚。又刺血书经。隐台山。不踰阃者六年。读大藏经五千卷三过。行业大进。帝师闻师说法。顾谓其徒曰。孰谓汉地乃有此人耶。未几辉致书。勖以兼善无忘乡梓。师遂抗锡而西。既至。耆老驩呼曰。吾乡之人。得所师而承教矣。寻以安西王命。居城南之义善寺。唐初。神僧杜顺。示迹地也。道大振。天子闻之。被徵。诏居大原教寺。授荣禄大夫大司徒。迁普庆兰若。加开府仪同三司大司徒银章一品。赐辽世金书戒本。王公大臣。皆仰止高风。犹景星凤凰。无不从师受教者。延祐四年三月。跏趺而逝。以闻。上恻然。赐币数万缗以葬。诏大臣护丧。有司备仪卫旌盖送之。世寿五十八。僧腊四十三。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法闻,姓严氏,陜西人,号曰“实相圆明光教律师”。初西安王奉藩秦陇,逖听高风,延至西安城南义善寺。于是邠岐泾渭,缁侣云集。自春徂冬,讲筵不绝,负簦从学者盖千数焉。玄德上闻,徵诣阙廷,诏居太原教寺,赐辽世金书戒本,求戒者皆从之若归。一时王公大臣莫不瞻仰丰裁,思接光采,比之景星凤皇,见瑞明时,倾慕之沈,于斯可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