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59,分278页显示 上一页 265 266 267 268 269 271 272 273 274 下一页
张法真
释法祯(字 蒙隐 济阴侯 )
王充耘(字 耕野 别称 八比法 )
僧法智
曾义山(名 法兴 )
释法坚
释法海( 于 )
释道敐(字 法幢 杜 )
释无极(号 法天 杨 )
释法秀
方法(字 伯通 )
乌斯法王(别称 葛哩麻乌斯 )
孔公恂(字 宗文 别称 不懂法律 )
胡守法(字 浩然 号 充庵、纯和子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林(号 了幻 字 竹泉 黄 )张法真
释法祯(字 蒙隐 济阴侯 )
王充耘(字 耕野 别称 八比法 )
僧法智
曾义山(名 法兴 )
释法坚
释法海( 于 )
释道敐(字 法幢 杜 )
释无极(号 法天 杨 )
释法秀
方法(字 伯通 )
乌斯法王(别称 葛哩麻乌斯 )
孔公恂(字 宗文 别称 不懂法律 )
胡守法(字 浩然 号 充庵、纯和子 )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林。别号了幻。台宁海黄氏子。依太虚同公出家。看睦州语有省。参元叟于中竺。洞彻底蕴。东屿在净慈。招分半座。谈说耸震。有古大老之风。竺原在浮山。得师提唱语。称誉不置。寻美以偈。有五百众中居上首。妙解堪作天人师之句。居蒙堂不出户者九年。行省脱欢公。请主万素。迁中竺。至元四年。主灵隐。顺帝锡以金襕法衣。时寂炤在径山。父子同时唱道。五山人以为盛事。大能翔席虚。行院致币焉。师固辞。使者往返不已。师避于会稽山中。行院知不可强。仍请领灵隐。无何退居了幻庵。至正十五年春。感疾。集诸徒叙平生本末。且诫之曰。佛法下衰。无甚于今。宜各努力。吾世缘止于斯矣。书偈曰。七十二年。虚空打橛。末后一句。不说不说。奄然而化。龛留十日。颜色不变。窆全身于松源塔西。塔前古桂。当春吐花。清香满路。见者叹异。侍讲学士黄晋卿。目见其事。书塔铭中。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法林,字竹泉,别号了幻,姓黄氏,宁海人也。依法庵太虚出家。因看睦州语有省,白太虚曰:“从生至死,祗是者个,不由别人也。”时东屿海在净慈,招分半座,居蒙堂不出户者九年。行省左丞相脱欢请主万寿,还中竺。元至元间,复迁灵隐,宗风大振。顺帝闻之,赐以金襕法衣。时龙翔虚席,累召不赴,遂避会稽山中。至正十五年二月二日,索笔书偈云:”七十二年,虚空打撅。末后一句,不说不说。”遂奄然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叙州人。自幼好道术。仁宗延祐间往龙虎山受篆,遇至人示以秘法。既归,常为人禳灾治疾。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法祯。字蒙隐。雪涧其号也。蒋氏。其先曹之定陶人。家世阀阅。宋靖康间。高曾避金兵。徙淮西寿春。因家焉。父德胜。将兵取襄阳有功。封济阴侯。母鲁夫人。严而贤。师生岐嶷。龆龀习诗赋声律。日记数千言。然气羸疾瘵。每病则濒死。术者以为非寿者相。父母舍之出家。事退庵无公大讲师落发。十七入讲肆。通经论大旨。开官讲于建邺声华夺席。寻入京师。告单庆寿太尉驸马沈王。日请入府说法。延祐丙辰。被旨即庆寿开堂。移易州之兴国。逾年。两奉诏。翻译菩提行释论二十七卷。西夏僧慧澄译语。师笔受缀文。一言三详。删治一出于师。所司供给。仍指授画工。于大内宝云殿。绘高僧像八十八龛。师作八十八传。金书其上。初皇庆之开举场也。蒙古色目习三场举业。渐染朱熹之说。谓佛语为诞妄。诏翰林虎承旨妙三藏与师三人。以张天觉护法论。译为国语。以化之。英宗即位。将以大藏经治铜为板。而文多舛误。徵选天下名僧六十员。雠较。师与湛堂西谷三人。为总督。重勘诸师所较。仍新为目录。旌赏特加。泰定至顺之交。教门有大故。师必预议秉笔。后至元丙子。被两宫诏旨。主南城大竹林。至正戊子。诏重译菩提行颂文。陛见于大口行宫。上以汉语。呼师号而面谕焉。是年。俗儒王溥张琅。陈言僧道之弊数十条。省部从其说。将行移文檄。师为驳邪论以辟之。其议遂𥨊。又江西儒学官涂以义。上数千言。其大旨。欲尽毁天下寺观。僧道归俗。财产没官。师为公牍。回省部。折其邪说。乃止。甲午。迁潭柘之龙泉。师开堂出世。四十馀年。膺累朝眷顾。凡皇家大会。演法师为巨擘。王公有识大人。皆望尘加敬。名声振寰宇。碑志文言。殆遍海内。性明敏。经书过目成诵。其于性相教义。禅学密乘。与夫孔老百氏。经子史籍。无不该览。发为文章。精致雅健。要为不蹈袭前人。蔚然自出机杼。成一家学。胸襟倜傥无芥蒂。爰自莅事。虽赏罚公行。未尝藏怒宿怨。性不猜贰。遇人一言之快。则倾倒肝腑。闻后进之善。欣欣然似出诸己。见不善。亦必苦口规训。五读华严大疏。两阅大藏。年逾从心。而自强不息。禅诵益勤。其主潭柘也。力起颓废。丛林为之一新。施己衣资钞一万三千五百馀贯。十方檀施钞。四千四百馀贯。因缘相资。故致有成。且为之储积年粮。安集云水。一诚感格。五年中七现祥光。师不之恤。唯以传佛心宗唱高。和寡为甚恨。师为文不存稿。多散失而未刊。进士葛天麟。撰师行勒之石。未详所终。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诗纪事
法智,吴山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上高人,又名法兴。善占术。尝语刘基曰:“相公聪明绝世,而器宏远,当为一代伟人。吾书尽以相赠。”基遂领其要。后明太祖问基,知所授受,乃令有司为义山营居室,表其坟墓。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会稽云门寺僧,寓吴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法海,姓于氏,固陵人。祖尝任光化军节度使,昆季联镳,门多贵显,家赀巨万。值兵燹离散,时海才弱冠,遁迹魏博间,至馆陶东北舍馀地,得招提故基,曰“白佛堂”。榛莽蒙蔽,芟而除之,结茅以处,得念佛三昧,昼夜寒暑,不为变易。岁在甲辰二月,遇师披剃,如宝珠出泥,光溢众目。于是缁俗听信,力宏是愿,相与住持,踰六十晦。中起演法之堂,斋僧之室,香厨库囷,以次俱新,揭其额曰“净土院”。时中书右丞严公总管东平,乃具书疏,请诣郡之四禅寺,徒众云聚,亦复如是。乃创为绘塑,大雄、萨埵、护法神将,百有馀躯,华光灿显。丁未,僧录云公同众比丘请主开元,自是法缘洪振,众悉归依。居无几何,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踰赵魏,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其送施者,朝暮不绝,资贿衣物,积如邱阜。于是乃重修雷音堂、文殊殿、方丈寮舍、钟楼廊庑,百有馀间,四方下院三百馀处。剃度小师千有馀人,俗素豪士受持三归者,莫知其数。前后斋僧,几千百万。给缯纩以赈单贫,设糜粥以饲饥馁。慈悲方便,靡所不至。国师法云闻其道价,特赐号曰“明慧大师”。一日宴居,语诸徒曰:“吾欲韬光,宜何而处?”有近待曰:“泰山竹林,古迹犹存,山水佳丽,人境幽僻,可作终焉之计。”海闻之告密窃记,异日弗辞,只影曳杖,独跨宝峰,达斯古础。折草为庐,苟避风雨,宴坐习禅,方遂雅怀。于是岩花争秀,野鸟声喈,云山以之变色,幽谷为之生春。未及旬日,门徒缁素蹑踵相觅,愿奉衣餐者,继日不辍。奉高一郡,莫不归崇。居之未久,云徒既众,欲广其厦,奄示维庥,召诸弟子,付以衣盂曰:“吾缘尽矣,树此兰若。功输尔辈,勿忘吾瞩。”言讫,移时而逝。自兹以降,五世相继,排肩戮力,方始见成。能仁有殿,祖真有堂,云宾有舍,香积有庖,三门挟库,悉皆备矣。复以馀力,树松塞户,植竹封窗。又抉川流,萦纡而通诸庭宇,沧浪而贯诸阶除。漱石砌以便汲烹,灌蔬圃而滋生长。㳬归大壑,复入湍流。瀑作水帘,崖悬百丈。浍集龙池,湛碧千寻。逼之则毛寒,过之则胆战。真所谓遁世之桃源,栖心之福地矣。历历勤苦,后不乏人,而乙乙萌虇,实自海始。海春秋三十有九,僧夏一十有七,依法茶毗,起塔灵台。翰林侍读学士同修国史野斋李谦为之记,具详《山志》。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道敐,字法幢,姓杜氏,云中人也,家传十善,世禀五常。始从龆龀,兼习儒典,天然聪辩,自性仁贤。年十五,历诸讲席,访道禅林,博达多闻,群推英悟。盖既精五教,旁通百家,名利不染,爱恶非交,如是者亦有年。既而厌处都城,肆志岩壑,累载悴勤,探穷藏奥,抉择枢要,默识于心,剖析义理,若指诸掌。尝云:“大小之教,不出显密两途,皆證圣要津,入真妙道,览其文体,若异归乎?正理则同,而学者妄生异议,昧此通方。”于是寻源讨本,分细辨微,错综灵编,纂集玄旨,号曰《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文成二卷,略分四门:一曰显教,二曰密教,三曰显密双辨,四曰庆遇述怀。词则简约,义复该弘,盖欲会四教俱归圆宗,收五密咸入独部。庶使显教者,不以空有禅律自违,而遗究竟之理。密教者,非仅坛印字声为法,而知秘奥之宗。其有造于后学,诚非浅鲜。宣政学士陈觉既为之序,其弟子性嘉乃镌刻之,复为后序,文并优胜,与书俱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无极,号法天,姓杨氏,大理人也。年十六,礼荡山海印出家,印受法于杭州断崖,崖受法于高峰。无极自弱冠便怀远志,偏历诸方,参叩明眼,大彻宗旨,而六相圆融,三观妙悟。每登讲席,议论风生,有声于时。时大理宰官钦其道誉,延为山主,无极至,以宗印心,以教化人,常讲《华严》、《法华》诸经,一方所仰。明洪武十六年,大军奏凯,六诏绥怀,无极率缁侣间关入觐,戾止金陵,献山茶、龙马、《征南赋》、《进觐诗》,诗曰: “锡杖飞来自点苍,心含葵赤向春阳。楪榆置县初由汉,南诏封王却是唐。世祖北来还宥段,天兵南下便除梁。累朝未有今方有,万国来朝仰圣皇。六龙御宇道隆昌,海不扬波奠大荒。辟土神功同五帝,开天圣德媲三皇。河山气壮鸿图阔,日月光绵凤历长。泽及空门无以报,敢将芹曝献君王。” 太祖御殿纳之,俄而龙驹嘶呜,山茶花放,侍从欢呼,天颜有喜,馆之上刹,法衣典馔,叠邀赐赏。且御书乘春诗二章赐之,诗曰:“春游草木尽青青,觅法年年会未宁。石径云穿霞入树,江波烟罩气横汀。芒鞋馥郁山花嫩,顶相馨香汗水清。试问去来人指路,上方云谷几程程。”又,“春行风暖渐寒轻,华萼馨香雨露清。一钵养生黎藿饭,五天合性玉王经。黄梅岭畔人犹集,白鹤林中刹愈增。幸际此时僧敬日,杖挑云衲下巍层。” 敕授僧纲司都纲,敕曰:“天下大道,惟善无上。其善无上者,释迦是也。因大慈忍志,立大悲愿心,行无所不至,化无所不被。论性原情,谈心妙理。洁六尘以无垢,净六根以无翳。去诸魔而清法界,制外道而乐人天。斯行斯脩,而历劫无量,乃降兜率,至于梵宫,既舍金轮,而犹苦行于雪岭。时道成午夜,明星相符。朕观如来以己之大觉,而欲尽觉诸法界众生,其为慈也大,其为悲也深,可谓无上者与?世人宿有善根者,皆慕佛力,寰中之脩甚广。今大理僧无极博脩佛道,善阐宗风,俗人感化,宜授以大理府僧纲司都纲,钦哉特敕。” 及无极辞归,复御制十八章诗以纪其跋涉之况,并敕大学士李翀 、僧录如玘各赠和章。又《御制诗序》曰:“朕朝天下八荒之来庭者,皆荒徼诸蛮,观其威仪、进退、服色、制度、饮食、词语一切尽异,非重译不能通其情,所以异于中国者为此也。洪武十七年,云南大理府等州县名刹高僧相率来朝,朕甚嘉焉。今诸僧居京师日久,敕礼部宜以僧礼送归。其僧生本云南,学超土俗,经通佛旨,语善华言,诚可谓有志之人矣。”特谕以诗,仍敕翰林诸学士,僧录司诸首僧,各和以诗赠行。更敕建大云殿,并创三十六院以处其徒,时洪武癸亥也。踰年,遣方伯张綩临山慰劳,因达存注之意。十九年,无极始进表称谢。自是息影山阿,研味经义,精阐十年,著《法华注解》七卷。二十九年丙子八月,遣徒文熹诣京呈进。三十二年己卯,以法授文熹,使继其席,盖老之将至,勌于津梁矣。永乐四年丙戌六月二十七日,知时已至,别众而逝。世寿七十四,腊五十八。后五日荼毗,烟云五彩,光见人形,葬于寺西北荡山之原。徒众数百,嗣法者四十馀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秀禅师。不知何许人。见左春坊邹济所作。般若禅院记中。想见其人。故当时高德。惜无从考始末。记称。江宁天王山有佛龛。曰般若。在京都城南九十里。山形势若莲花。二水环拱于其间。峰峦秀丽。泉清木盛。堪为阿兰若地。元大德中。法秀禅师。栖禅于此。师得法于千岩长禅师。戒行孤峻。尝居婺之圣寿。为第一座。道播诸方。禅衲云集。至正甲午。太祖高皇帝渡江。闻师名。单骑入山。与语相契。时遣缪总制者。送供久之。师游庐阜。莫知所之。境遂蓁芜。洪武二十年岁丁卯。上记忆其事。诏工部右侍郎黄立恭。选一办道僧。即旧地重新创立。因谕之曰。我渡江来。曾谒法秀禅师。其僧有见识。立庵正在莲菂上。赐名般若禅院。立恭乃举僧绍义。引见受命而去。远近闻上意所向。莫不随喜。输财助力。未几而成丛席。即今之般若寺也。 明河曰。图记列千岩法嗣。唯万峰蔚松隐然耳。安知复有秀哉。如秀者。显隐之际。犹神龙。不可得而系羁。能使我圣祖。仅一见之。不及再见。至念其人不忘其处。诚足传持师道。将超然跨蔚而上之天际真人。宜乎圣祖谓其有见识也。故予。不能尽无疑于图记之所见。而于图记之所未见。寓想增叹之深。不特秀公一人而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3 【介绍】: 明安庆府桐城人,字伯通。方孝孺主试应天所得士,为四川都司断事。成祖即位,诸司百官上表祝贺,独不肯署名,投江自杀。明诗纪事·乙签·卷一
法字伯通,桐城人。洪武己卯举人,授四川都事断事。永乐初,蜀藩贺表,抗不署名,逮至望江,投江死。 田按:伯通侯城弟子,所作绝命辞云:「千载波涛里,无惭正学师。」可谓沆瀣一气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葛哩麻乌斯。藏人也。道怀冲漠。神用叵测。声闻于中国。永乐间。我太宗文皇帝。遣使西土迎之。至金陵道启圣衷诰。封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师性耽静隐。不任嚣烦。奏辞。游五台上眷注殷勤。留之不获。乃赐銮舆旌幢之仪。遣中使卫送于五台大显通寺。更敕内监杨升。重修其寺。兼修育王所置佛舍利塔。以饰法王之居。先是上与法王幸灵谷寺。为皇考妣。设荐祀法坛。感塔影金光之瑞。及法王入台山。上眷恋不能释然。因思前瑞。再幸灵谷。上嘿有所祷。是日睹瑞相倍前。丁亥四月上遣使。致书于台山大宝法王大善自在佛。其书略曰。朕四月十五日。与弘济大师诣灵谷。观向所见塔影。文彩光明。珍奇妙好。千变万态。十倍于前。虽极丹青之巧。言论之辩。莫能图说其万一。(云云)。此皆如来大宝法王大善自在佛。道超无等。德高无比。具足万行。阐扬六通。化导群品。实释迦佛。再现世间。而乃显兹灵应。不可思议。朕心欢喜。难以名言。略此相报。如来亮之。明年辞上。入灭火化。是年。函谷关吏。见法王翩翩西逝。贻上所赐玉玦回奏。上惊叹不已。敕太监杨升。塑像于显通法堂。以永瞻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曲阜人,字宗文。景泰间进士,天顺初为少詹事,侍东宫讲读。成化初以言兵事,为诸武臣所不满,给事中、御史亦交章驳之,下狱,谪汉阳知府。后复故秩,莅南京詹事府。维基
孔公恂(1413年4月16日—1471年6月25日),字宗文,山东曲阜人,孔子五十八代孙,属宫端户,进士出身。景泰五年(1454年)会试考试时,孔公恂听闻母亲得病,便回乡不赴廷对。明代宗向礼部问明原因后,遣使召孔公恂觐见。其入见当日已到正午,不及准备试卷,代宗命翰林院给以笔劄。孔公恂登第二甲第十四名进士,随即丁母忧归县。衍圣公孔彦缙去世时,其孙孔弘绪幼弱,代宗诏遣礼部郎治丧,而孔公恂代理衍圣公府的家事。天顺初年(1457年)授礼科给事中。孔弘绪袭封衍圣公后,大学士李贤把女儿嫁给孔弘绪,孔公恂于是与李贤有交往。李贤对明英宗进言道:“孔公恂是孔圣人的后人;司马恂是宋朝大贤人温国公司马光的后人。他们适合辅导太子。”明英宗大喜,于是拜两人为詹事府少詹事,侍东宫讲读。明英宗退朝后对周皇贵妃称:“我今天让圣贤的子孙当你儿子的老师。”周皇贵妃具冠服拜谢,宫中传以为盛事。明宪宗即位后,孔公恂改任大理寺左少卿。孔公恂对此感到不高兴,上疏自称不懂法律,于是复任詹事府少詹事兼左春坊左谕德。成化二年(1466年)孔公恂上疏谈军事,武臣哗然,科道官员纷纷弹劾,被下狱论罪,贬为汉阳府知府,未及上任即遇父丧丁忧。守丧结束后,商辂请恢复孔公恂的职位,改任南京詹事府少詹事,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卒于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6—1491 【介绍】: 明苏州府嘉定人,字浩然,号充庵,一号纯和子。初为儒学《易》,因病入道。以校《道藏》,授神乐观提点。天顺间擢道录司左演法兼朝天宫住持。成化时封真人。弘治初掌道录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