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59,分278页显示 上一页 268 269 270 271 272 274 275 276 277 下一页
释如嵩( 仲光 字 佛石 号 法雨老人 戴 )
张民表(字 林宗、法幢、塞庵、武仲 别称 旃然渔隐 号 芯渊道人 )
释传记(世称 传法华 )
释法瑄(字 玄彻 )
释法铠
郑祖法
高可法(字 宪章 )
吴法(字 尚之 号 甘泉 )
真宪时(字 法侯 号 存古 )
龚世法(号 竹山 )
释法藏(号 汉月 )
张法孔(字 南鲁 )
姜应甲(字 叔乙 号 法藏 )
史可法(字 宪之、道邻 忠靖、忠烈、文忠、忠正 )
其它辞典(续上)
刘可法(字 谊季 号 再龙 )释如嵩( 仲光 字 佛石 号 法雨老人 戴 )
张民表(字 林宗、法幢、塞庵、武仲 别称 旃然渔隐 号 芯渊道人 )
释传记(世称 传法华 )
释法瑄(字 玄彻 )
释法铠
郑祖法
高可法(字 宪章 )
吴法(字 尚之 号 甘泉 )
真宪时(字 法侯 号 存古 )
龚世法(号 竹山 )
释法藏(号 汉月 )
张法孔(字 南鲁 )
姜应甲(字 叔乙 号 法藏 )
史可法(字 宪之、道邻 忠靖、忠烈、文忠、忠正 )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可法(1568年—1637年),字谊季,号再龙,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人。万历甲辰进士,天启朝官至浙江巡抚。万历三十一年举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初授南京户部主事,升郎中。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任直隶松江府知府。次年丁忧。四十三年起补徽州府知府,四十七年升浙江按察副使。天启元年(1621年),升浙江右参政。天启二年(1622年),升浙江按察使。天启五年(1625年)举卓异,升浙江右布政使,同年五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十一月,遭四川道御史王时英参劾其交结赵南星,方得以蹿升,削籍为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如嵩,更名仲光,字佛石,晚号法雨老人。姓戴氏,钱塘人。父邦贤,母陈氏。梦僧以伽黎覆体而生。嵩襁褓中即恶闻腥膻,甫四龄礼静明为师。荏苒十载,始从剃染。年十八受戒于莲池,明年历游讲肆,习天台教观。及闻雪浪弘扬贤首宗,相依最久。一日读《圆觉》至“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大圆觉大海,如以萤火烧须弥山”,乃叹曰:“寻名取义,皆思惟心也。”遂掩关竟千日,自寻究竟,疑终未破。会易庵提倡少林宗,就座累月,复叹云:“古人临机觌面语,若只如此疏通,与讲论何异?”仍别去,依雪浪。至甲午,谒紫柏于金陵静海寺。问讯殷殷,便以听雪浪讲楞严对,紫柏因指示曰:“经中说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何是妙觉明体?”嵩云:“生灭尽处,是妙觉明体。”紫柏痛呵之,嵩惘然。少顷,从容进问曰:“毕竟如何是妙觉明体?”紫柏乃震声一喝,嵩便礼拜,自后始知宗门下事,非学解所到。来日具威仪归依,因为更名仲光,实授记法也。已复芺曰:“山僧二十年前口不多逊,二十年后一字不出。”《矢口歌》云:“一泓清可沁诗脾,冷煖年来只自知。”晚岁厌客,避居峰顶,筑一庵一圹,曰:“吾生可游,死可葬,四十馀年受用过分,住得一日是一日。”因颜其庵曰“且住”。瞰江俯溪,萝悬径绝,虽弟子亦罕接见。营圹后,忽示微疾,就寝席者月馀,唯以天气方暑,若有所待。适秋至,谓弟子曰:“今日晴爽,吾欲远去。”或不喻意,乃从容扶杖起,出寝室,盥沐,趺坐,属付后事,诫勿妄求,安分守训。复命邀诸檀越,欲严净伽蓝,禁客携觞。时蔡居士在法相山房,应声而至。见之喜曰:“有居士證明,吾道存矣。馀不及待也。”弟子戒慧讲请留遗偈,走笔书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书竟,顾视左右,掷笔而逝。时崇祯九年七月十日也。寿六十有八,腊五十有四。尝自记云:“金陵归,即深入十八涧,一盖一笠。蒲团夜安,沙铛昼饟。坐松下,为深坑,野筱丰丛,即虎穴也。狰狞欲怒,未免戒心。因随语曰:此地当仍复梵刹,汝速往他山,如不欲让,夜当大吼,余即去矣。是夜,竟不闻声,迟明已他徙。即编茆而处,栖止八载。上雨旁风,不禁荒寒。时仲期居士,觅余踪迹不得,由两峰至涧中,竟于凄烟衰草间,见索衣头陀,居然余也。叹羡者久之。随同伯霖、贞甫两公,邀吴窦二方伯来游,冯具区先生为订莲社。蓝舆频至,无异虎溪。”即其所记,可想见其为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70—1642 【介绍】: 明河南中牟人,字林宗,又字法幢,一字塞庵,自称旃然渔隐,又号芯渊道人。万历十九年举人。应会试十次不第。任侠好客。嗜古文,藏书数万卷,皆手自点定。工草书,酒后即颓然挥洒放笔。李自成破开封,溺水死。有《原圃塞庵诗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林宗,一字武仲,中牟人。万历辛邜举人。有原圃塞庵诗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传记者,鄞人也。性好独居,日以《法华》为课,数及九千七百馀部,世称为传法华。万历十四年,司勋虞淳熙举《法华三昧忏》,传记禁足,修长期者三,九历寒暑,屡获瑞应。后憩杭州西溪道上,肩水负薪,行诸苦事。或曰:“佛法广运,乃犹作此,有为功德耶?”传记折之曰:“无为岂在有为外乎?”万历四十一年七月,辞诸弟子,称佛三千声,唱《妙法莲华经》题者数四,西面坐化,越日顶犹暖,异香不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法瑄,字玄彻。幼栖燕山,托身桑门。明万历时,南游至当阳,止于玉泉。会无迹重修殿阁,及十方堂成,将弘讲席,造就新徒,欲得大藏,以饟学者。以瑄来自都门,谙识旧事,使慈航偕之赴京。仆仆风尘,舟船南北,终遂所请,并载而归。玉泉之右,林谷幽秀,有峰名紫紫,流水环绕,其下乡贡袁君中道,别治一庵,读书其中。丙辰岁,袁君捷南宫,成进士,以庵付瑄而去。逾年,瑄复谋于袁君曰:“凡兰若,当具三宝者也。今佛相修矣,法典备矣,独往来游侣尚无一粥饭,为栖息之地,可奈何?”袁君闻而善之,为文徵诸善信,卒置田百有馀亩,以赡行者。瑄勤于护法,严于律身,凡所综营,利财不苟,人多敬服。主紫紫庵十馀年,谆谆以念佛为第一义。后无疾诵佛合掌而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江阴居士赵我闻谒请出家,遂薙发于山中,命名曰法铠,所谓(释真可)最后弟子也。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闻之,命近侍陈儒致齐供特赐紫伽黎。因随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贮佛舍利三,光烛岩壑,因奉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赐金赎琬公塔院。初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一日,客至误先举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责三十棒,轻则倍之。”知事愕然,不知为谁,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数,股尽墨。乃云:“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苟情折不痛,未易调伏也。”又与憨山议脩《大明传灯录》,以禅宗凋敝,往浚曹溪以开法脉,先至匡山以待,时癸巳秋七月也。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成,以别缘触圣怒,诏逮下狱,鞫无他辞,遣戍雷阳,毁其寺。真在匡山,闻报,为诵《法华经》百部,冀祐不死。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及闻南放,遂待于江浒,执手欷歔曰:“君不生还,吾不有生日。”濒行且属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属君。”遂长别。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驻湖口。南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环死。真在匡山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遂杖策赴都门。吴入狱,真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谓诵满十万,当出狱。吴持至八万声,果蒙上意解,得末减。每叹法门无人,谓:“憨山不归,则吾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吾救世一大负;传灯未赎,则我慧命一大负。若释此三负,当不复入王舍城矣。”居无何,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间劾真,竟以是罹难,及输司寇,乃索浴罢,属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因说偈端坐而逝。御史曹公学程以建言逮系,闻之即趋至,抚之曰:“师去得好。”真复开目视之,微笑悠然而息,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双径山。后弟子法铠启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归灵骨塔于五峰内文殊台。真生平以荷负大法为怀,每见古刹荒废必思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重兴梵刹一十五所。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若寂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苏长公易解,尽搜刻之行于世。性耽山水,云行鸟飞,一衲无馀,气雄体丰,面目严冷,而立心最慈。每示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已。所著有《内外集》若干卷行世。
人物简介
维基
郑祖法,浙江上虞县人。进士出身。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浙江乡试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联捷进士。曾任福建延平府知府。
人物简介
维基
高可法,字宪章,山东青州府安丘县民籍。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山东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三年授镇江府推官,擢户部主事。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字尚之,号甘泉。生于万历戊子,卒于康熙丁未年,生性豁达,凡里中纠纷,乐予调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松溪人,字法侯,号存古。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天启四年官河南按察使,因忤魏忠贤,被削职。崇祯元年复官,卒。阐明心学为治平之要。有《爰书》、《百将传标旨》。维基
真宪时(?年—1628年),字法侯,号存古,福建松溪县(今南平市松溪县)人。万历甲辰进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举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历刑部湖广司主事,升广东司员外郎,署陕西司郎中,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出为江西按察司参议。累官浙江参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升江西按察司副使。天启间,历河南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天启六年(1626年),本推为巡抚,魏忠贤以其曾为杨涟引荐,削籍为民。崇祯二年,朝廷会推宁夏巡抚,方闻宪时已与元年(1628年)八月卒。
人物简介
维基
龚世法,号竹山,湖广荆州府公安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授行人,擢吏部文选主事,在职五年,门无私谒。清峻绝物,凡投以书疏者,率原函还之,未尝启封。铨曹例有堂食,皆胥吏供顿,极丰腆。世法尽挥去,日饭脱粟而已。乞假归。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补原任,未至京,遣返,为言者所纠,谪戍常德,终于家。世法仪貌甚庄,见人不为殷勤,人亦未尝见其笑。家居被服褴褛,人不识其曾为吏部也。赴补至中途,适同年生杨嗣昌备兵中州,馈金四十,貂帽一,嘱其使曰:龚公必不受,可言过吾境,未有不相问者,吾无事扰铨政也。世法果坚辞,所亲方劝,始受其帽,寒甚,著以即路,人或观之,世法大悔,即封识递还之,其介如此。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汉月。梁溪苏氏子。十九圆顶于德庆庵。廿九岁读高峰语录有疑。历十馀秋。闻折竹声。忽然大彻。天启甲子春。天童悟。唱道金粟。师往参焉。值童上堂。举僧问古德云。朗月当空时如何。德曰犹是阶下汉。僧曰。请师接上阶。德曰。月落后相见。童乃顾师曰。且道月落后。又如何相见。师便出。童上堂。举起拄杖曰。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掷下拄杖曰。落二去也。且一又如何举。便下座。师掣拄杖便行。童归方丈。师以拄杖呈曰。此是打尽天下人底拄杖。今日还却和尚。童接得便打。曰先打汝一个起。师曰。幸得还和尚杓柄。童曰。犹嫌少在。又打数下。师作礼而出。住后上堂云。攀跻不住忽然翻。打破吾宗向上关。剩得一双穷相手。始知无法付人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云南宁州人,字南鲁。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官四川布政使。清操绝伦,以地方节余银三十万助兵饷。后致仕归,修学缮城。蜀藩特疏推荐,以太常寺少卿取用,有天下清官第一之誉。维基
张法孔(?—?年),字南鲁,云南临安府宁州民籍陕西岐山县人。性孝,母卒,血出柩隙,跪而舐之。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云南中式举人,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进士。历官户部郎中,天启二年出为河南右参议,升四川威茂道副使,调提督建昌学道。六年升河南右参政,七年二月调山西参政,分守河东。崇祯三年(1630年),升山东右布政使。九年(1636年),又调任四川左布政使,清操绝伦,报撙剩银三十万以助兵饷。崇祯十年(1637年),张法孔押送饷银至夔州(今奉节),不料被劫。此事被巡抚王维章参劾,导致他降级留任。后来,蜀王上疏说张法孔异常清廉贤能,恳请朝廷表彰并重用,将以太常寺少卿取用。但张法孔自己却决意引退,辞官回乡,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崇祯时,张法孔被旌表为“天下清官最”。。
人物简介
维基
姜应甲(16世纪—17世纪),字叔乙,浙江金华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姜应甲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举人,到崇祯元年(1628年)成进士,获授行人,负责祭祀楚地,不收馈赠,又到顺天科场监考,取录刘侗等十三人。之后他转为刑科给事中,正直地弹劾温体仁;当时吏部尚书缺任,张捷提议任命阉党的吕纯如,但崇祯帝不准许,张捷依然喋喋不休,姜应甲大骂张捷:「你这样做心思很明显,还敢在皇上面前狡辩!」终于吕纯如不得起用,惟后来他因为崇祯帝不听自己的建议辞职。崇祯十五年(1642年)许都起事,姜应甲倾出财产招募兵马抵抗,在孝顺街迎战打退许都部队。弘光帝继位,姜应甲获徵任为给事中,南京失守后归乡;隆武帝即位,召任礼科并加太常少卿,联络温州、严关。福京被清朝军队攻破,有人请他在婺宁庵见清朝官员,他说:「我快要死去见朱大典了。」最后并无前往。后来姜应甲到北山出家为僧,自号法藏,写书直到逝世,年七十六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2—1645 【介绍】: 明河南祥符人,顺天大兴籍,字宪之,一字道邻。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八年,以副使监江北诸军,抗御农民军。十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等四府及毗连的河南、湖广、江西部分地方,提督军务,屡挫农民军兵锋。十二年,丁忧去。服满复出,总督漕运,进南京兵部尚书。十七年崇祯自经于煤山,四月,马士英议立福王政权于南京,可法以七不可告之。福王立,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高弘图并命。旋被排挤,以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出镇扬州。镇将高杰与黄得功等争驻扬州,纵兵焚掠。可法苦心调和,勉令北伐。清摄政王多尔衮遗书劝降,可法报书拒之。清兵南下至扬州,可法调各镇兵无至者。城破自刎未死,被执不屈死。逾年,扬州人葬袍笏于梅花岭。谥忠靖,清乾隆改忠正。有《史忠正集》。维基
史可法(1602年12月16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南明隆武朝廷谥忠烈,监国鲁王朝廷谥忠靖,永历朝廷改谥文忠。乾隆朝改谥忠正。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今河南开封市),锦衣卫籍。明末政治人物,东林党人,与姜曰广、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弘光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追赠太师。崇祯初以进士出身入仕,早年在南直隶参加镇压民变。崇祯末年,累官南都兵部尚书。甲申之变、清兵入关之后,史可法辅佐南明朝廷。弘光帝登基,史可法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北,节制四镇。弘光元年,镇守扬州。弘光二年四月,多铎南下,攻陷扬州,斩杀史可法。清朝秀才计六奇编写的《明季南略》记载史可法缒城出逃。全祖望《梅花岭记》则说史可法死在扬州,但是民间因为敬佩史可法,都相传史可法未死。乾隆年间,清政府在扬州建立史可法祠,并在官撰明史中敲定了史可法在扬州殉难的说法。现江苏省扬州市设有史可法纪念馆及其衣冠冢,其冢于文革中被发掘,只有玉带一条而已。其祠有扬州知府任民育同祀,今有守扬州诸将牌位。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