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丸
 
一丸封
 
一丸泥
 
一泥丸
  
丸泥塞险
 
丸泥封
 
丸泥封函关
  
函谷泥
 
函谷泥封
 
封函谷
  
封泥古
 
泥一丸
 
泥丸封
 
泥函谷
 
相关人物
王元
 
隗嚣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524~
初,嚣与来歙、马援相善,故帝数使歙、援奉使往来,劝令入朝,许以重爵。嚣不欲东,连遣使深持谦辞,言无功德,须四方平定,退伏闾里。五年,复遣来歙说嚣遣子入侍,嚣闻刘永、彭宠皆已破灭,乃遣长子恂随歙诣阙。以为胡骑校尉,封镌羌侯。而嚣将王元、王捷常以为天下成败未可知,不愿专心内事。元遂说嚣曰:「昔更始西都,四方响应,天下喁喁,谓之太平。一旦败坏,大王几无所厝。今南有子阳,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数,而欲牵儒生之说,弃千乘之基,羁旅危国,以求万全,此循覆车之轨,计之不可者也。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若计不及此,且畜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要之,鱼不可脱于渊,神龙失埶,即还与蚯蚓同。」

简释

一丸封:喻指勇士守险。宋王安石《西帅》:“一丸岂虑封函谷,千骑无由饮渭桥。”


例句

未见泥函谷,俄惊火建章。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

不将千里隔,何用一丸泥。 张说 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李世民 入潼关

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 李益 再赴渭北使府留别

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 李贺 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

系越有长缨,封关祗一丸。 独孤及 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9—1211 【介绍】: 宋道士。惠州博罗人,字南木,号翠虚。相传得太乙金丹诀,以捻土噀水为人治病,人称“陈泥丸”。或云尝提举道录院。后归罗浮山,相传能驱狐鞭龙,浮笠济湍,显示诸种神异。有《翠虚妙悟集》。
全宋诗
陈楠(?~一二一三),字南木,号翠虚,惠州博罗(今属广东)人。初以盘栊箍桶为业。后从薛道光受金丹之道,尝以泥丸治病,人称陈泥丸。徽宗政和间,擢提举道录院事。入罗浮山,以丹法授白玉蟾。宁宗嘉定六年入水而逝。有《翠虚篇》一卷传世。事见《静馀玄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 陈楠诗,以影印明正统刊《道藏》太玄部《翠虚篇》为底本。参校《道藏精华录》第八集所收清董德宁辑本(简称《精华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粤诗·卷二六
陈楠(? — 一二一三),一名朴,字南木,号翠虚,博罗人。初以盘栊箍桶为业,后从薛道光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又遇黎姥山神人得景霄大雷琅书。尝以泥丸治病,人称陈泥丸。宋徽宗政和间,擢提举道录院事。后归罗浮山,以道法行于世。授丹法于白玉蟾。宋宁宗嘉定六年四月十四日,赴潭州鹤会罢,在漳州梁山与一箍桶老儿犄角,入水而逝。有《翠虚篇》一卷传世。事见《静馀玄问》,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
全宋文·卷六○六一
陈楠,字南木,号翠虚子,家世为琼州(治今海南海口)人,一说惠州博罗(今广东博罗)人。幼年师事毗陵禅师薛道光,受太乙火符之法。丹道既成,复归桑梓,以箍桶为业,混迹民间。常撮土为丸,为人治病,故世称「陈泥丸」。后隐于罗浮山。嘉定初游黎母山,遇道人传以太乙雷法,楠以授之白玉蟾,遂行于世。著有《翠虚篇》一卷(存)。道教奉为南宗第四祖。见白玉蟾《翠虚真人得法记》(正统道藏《道法会元》卷一○八),又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
《國語辭典》:泥丸  拼音:ní wán
1.用泥土捏制的弹丸。汉。刘向《说苑。卷一七。杂言》:「然用之弹,曾不知泥丸。」
2.道家以人体为小天地,各部分均附以神名,脑神称为「精根」,字泥丸。故后世称头为「泥丸」。
3.比喻极少的军队。清。曹贞吉 满庭芳。太华垂旒词:「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
《漢語大詞典》:泥洹
即涅槃。 晋 无名氏 《正诬论》:“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绵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天竺 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泥洹以来,圣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絶。”参见“ 涅槃 ”。
分類:涅槃
《漢語大詞典》:泥丸宫
道教谓“泥丸九真皆有房”,脑神名 精根 ,字 泥丸 ,其神所居之处为 泥丸宫 。后亦泛称人头。 宋 李纲 《嘉禾道中遇夏侯子阳》诗:“年踰七十两颊红,真气上泝泥丸宫。”《说岳全传》第二八回:“那 兀朮 怒气冲天,睁开二目,看着 阮良 ,大吼一声,那泥丸宫内一声响亮,透出一条金色火龙。”《法国女英雄弹词》卷二:“一团哀感之气,直透泥丸宫。”
《國語辭典》:弹丸(彈丸)  拼音:dàn wán
1.弹弓发射所用的实心球体。也作「弹珠」。《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走出天井来,向腰间锦袋中取出两个弹丸,拿在手里。」
2.比喻地方狭小。《战国策。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
《國語辭典》:丸泥  拼音:wán ní
1.一粒泥丸。《抱朴子。外篇。备阙》:「弹鸟,则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缝缉,则长剑不及数寸之针。」
2.汉代王元说服隗嚣守兵函谷关东拒刘秀,曰:「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见《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后比喻封守要塞。宋。陆游〈书悲〉诗:「何当受诏出,函谷封丸泥。」
《國語辭典》:一丸泥  拼音:yī wán ní
汉隗嚣的大将王元劝隗嚣以兵守函谷关时说:「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典出《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后比喻以极少的兵力,就可防守地势险要的关隘。《晋书。卷九七。四夷传。西戎传》:「以一丸泥封东关,闭燕赵之路。」唐。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
《漢語大詞典》:丹泥
(1).丹元和泥丸的合称。道教谓丹元为心,泥丸为脑。 唐 李商隐 《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林洞何其微,下僊不与羣。丹泥因未控,万刼犹逡巡。”
(2).红色的印泥。 清 顾炎武 《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历》诗:“印用 文渊阁 ,丹泥胜珠琲。”
《國語辭典》:阪上走丸  拼音:bǎn shàng zǒu wán
在斜坡上滚动弹丸。比喻事情发展的趋势迅速而顺利。《汉书。卷四五。蒯通传》:「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若阪上走丸也。」
《漢語大詞典》:丸封
谓封闭严密。 明 张煌言 《山头重建海塘碑记》:“当我国家盛时,海波不扬,邑多贤长吏。而滨海丸封,又鲜戎马骚驛。” 清 李福 《探春慢·黄梅花》词:“明是春消息,又底事、丸封珍重。”参见“ 丸泥 ”。
分類:封闭严密
《國語辭典》:丸泥  拼音:wán ní
1.一粒泥丸。《抱朴子。外篇。备阙》:「弹鸟,则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缝缉,则长剑不及数寸之针。」
2.汉代王元说服隗嚣守兵函谷关东拒刘秀,曰:「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见《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后比喻封守要塞。宋。陆游〈书悲〉诗:「何当受诏出,函谷封丸泥。」
《漢語大詞典》:函谷丸
《后汉书·隗嚣传》:“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后遂以“函谷丸”指称易守难攻的 函谷关 。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少年负壮气,耿介立衝冠。怀纪 燕山 石,思开 函谷 丸。”
《國語辭典》:封泥  拼音:fēng ní
古人未有纸时,以简素传递信息,为防私拆,在绳结开启处,以泥封紧,加盖印章,故称为「封泥」。其残存者,对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颇有助益,如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家丞」封泥。
《漢語大詞典》:隗嚣泥(隗囂泥)
东观汉记·隗嚣载记:“ 嚣 将 王元 説 嚣 曰:‘……今 天水 完富,士马最强,北取 西河 ,东收 三辅 ,案 秦 旧迹,表里山 河 。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后因以“隗嚣泥”指据险固守之力。 唐 罗隐 《南园题》诗:“病怜 王猛 畚,愚笑 隗嚣 泥。”
泥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泥桓。(参见:涅槃)
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Nirva%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昵缚喃Parinirva%n!a。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肇师之涅槃无明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槃玄义上曰:「既可得翻,且举十家:一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翻为灭。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四长干影,翻为安乐。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六大宗昌,翻为解脱。七梁武,翻为不生。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涅槃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圆觉经曰:「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俱舍论二十四曰:「通达言唯自见道,是證圆寂初加行故。」唯识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昵缚喃。波利者,圆也。昵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今或顺古亦云涅槃。」华严大疏五十二曰:「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馀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馀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俗语佛源】
涅槃,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槃」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槃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槃。」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槃、圆寂。在文学中运用如郭沫若赋有长诗《凤凰涅槃》,借用佛语「涅槃」,谓凤凰经过烈火的锻炼而获得新生。又如徐迟《火中的凤凰》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李明权)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诸众生,厌生死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證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也。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