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泥沙  拼音:ní shā
1.泥土与沙子。
2.比喻沉沦于卑下。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诗:「逢恩出毛羽,失路委泥沙。」
3.比喻东西轻贱不足惜。唐。杜牧〈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分类字锦》:出没泥沙
白居易 虾蟆诗 形秽肌肉腥,出没于泥沙。
分类:杂虫
《國語辭典》:泥沙俱下  拼音:ní shā jù xià
泥土和沙子随著河流冲下来。比喻人或事物不论好坏均混杂一起。清。袁枚《随园诗话》:「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
《漢語大詞典》:淤垫(淤墊)
(1).河床因淤积而增高。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徒阳运河》:“今 丹徒 、 丹阳 百里之间,为 江 潮淤垫,舟楫难行。”
(2).指淤积的泥沙。《清会典事例·工部·河工》:“水不四溃,则濬涤淤垫,沙去 河 深,隄岸益可无虞。”
《國語辭典》:沙洲  拼音:shā zhōu
江海滨或河流中由沙砾淤积而成的地形。
《漢語大詞典》:江沙
(1).江边沙滩;江中沙洲。 南朝 梁元帝 《鸳鸯赋》:“朝浮兮浪华,夜集兮江沙。” 唐 杨炯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诗:“白云断巖岫,緑草覆江沙。” 明 高启 《寄云间朱国史同宿左掖约至江上见访》诗之二:“曾期访旧到江沙,惆悵参差过落花。” 清 张善重 《自囦溪历延平抵建宁杂咏》:“风吹 博望 槎,白浪滚江沙。”
(2).江中泥沙。宋史·河渠志七:“ 萧山县 西兴镇 通江两牐,近为江沙壅塞,舟楫不通。”
《國語辭典》:蛤蜊  拼音:gé lí
1.双壳纲蛤蜊科蛤蜊属动物的统称。壳卵圆形或三角形,壳面光滑具同心环纹,呈黄褐色。斧足发达,侧扁。生活于浅海泥沙中,肉味甚美。也称为「蛤蚌」、「蛤蛎」。
2.装在屋檐下接雨的器具。
3.依照圆柱的形状而制成的木质对联。也称为「抱柱对」。
《漢語大詞典》:披沙
淘去泥沙。 唐 李峤 《金》诗:“向日披沙浄,含风振鐸鸣。”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四八:“披沙应有地,浅处定无金。” 宋 苏辙 《戏呈试官》诗:“剪烛看书良寂寞,披沙见玉忽喧哗。”
分類:泥沙
《漢語大詞典》:江洲
江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汉 刘向 《九叹·忧苦》:“独愤积而哀娱兮,翔江洲而安歌。” 唐 陈标 《江南行》:“不怕江洲芳草暮,待将秋兴折湖莲。” 清 顾炎武 《榜人曲》诗之一:“儂家住在江洲,两桨如飞自繇。”
《漢語大詞典》:沙地
(1).海滨河岸由泥沙淤积成的滩地。元史·河渠志二:“八月以来,秋潮汹涌,水势愈大,见筑沙地塘岸,东西八十餘步,造木柜石囤以塞其要处。”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五十九年巡抚 吉庆 言,沿海沙地滩涨靡常,约十三万三千餘亩,悉令入官,交原佃耕作纳租,永著为例。”
(2).含沙多的土地。《新华月报》1952年第8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有大量的废弃土地,如沙地、碱地、红土地等,经验证明是可以利用的。”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十七:“由 磴口 东北行,沙地渐少, 黄河 冲积平原上,丰腴可爱。”
《漢語大詞典》:江滩(江灘)
江岸带的一部分,由泥沙淤积而成。太平广记卷四七八引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沙虱:“夏月,蛇为虱所苦,倒掛身於江滩急流处,水刷其虱;或卧沙中,碾虱入沙。” 明 何景明 《吴伟飞泉画图歌》:“客堂六月生昼寒,耳中髣髴高江滩。”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六章:“等小船飞驶到江湾, 宗敏 已经离南岸不远,策马走上了阳光闪耀的白沙碎石江滩。”
《漢語大詞典》:河淤
(1).河流泥沙冲积成的土地。 宋 苏轼 《河复》诗:“ 楚 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2).河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定额包工和评工记分》:“例如捞河淤、推粪下田等。”
《漢語大詞典》:汩泥
(1).语出楚辞·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通“ 汩 ”。汩泥,谓搅浑泥沙。 唐 孙樵 《书褒城驿壁》:“鱼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
(2).引申为随世浮沉。 宋 苏轼 《次韵刘贡父省上再和》:“当年曹守我 胶西 ,共厌餔糟与汩泥。”
分類:浮沉泥沙
《漢語大詞典》:积淤(積淤)
沉积在水中的泥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水学·水害》:“或又谓 太湖 洩水第一要处,全在 吴江 之 长桥 ,自 宋 时筑隄驾桥, 元 时又易以石,虽留堰洞以洩水势,而咽喉已塞,积淤渐高,使上流阻遏,下流散缓。”
《國語辭典》:沙盘(沙盤)  拼音:shā pán
1.一种教授地理或军事课程的用具。以大木盘盛沙土,于其中设置种种模型,可帮助学生对山河地形的想像及明瞭。
2.扶乩时的用品。《儒林外史》第七回:「当下留著吃了饭,叫长班到他下处把沙盘、乩笔,都取了来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