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无余(無餘)
(1).没有剩余、残留。《诗·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餘。”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无餘,禽兽殄夷。”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 和鸾 和 祖凤 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底成见早已消灭无馀。”
(2).指没有余留之物。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翼》诗:“肴来不虚归,觴至反无餘。” 唐 温庭筠 《登卢氏台》诗:“臺高秋尽出,林断野无餘。”
(3).指没有多余资财。 宋 秦观 《题彭景山传神》:“﹝ 景山 ﹞年四十不幸丧明,家居无餘,而目不可治。”
(4).佛教语。谓“生死”的因果泯灭,不再受生于三界。 唐 王维 《大唐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忽谓众人,有疑皆问,我于是夜,当入无餘。”
《國語辭典》:灰灭(灰滅)  拼音:huī miè
消灭、泯灭。《魏书。卷三八。刁雍传》:「逮乎秦皇,剪弃道术,灰灭典籍,坑烬儒士。」《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
《國語辭典》:埃灭(埃滅)  拼音:āi miè
比喻事物消亡,有如尘埃之泯灭殆尽。《后汉书。卷三五。张曹郑列传。郑玄》:「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宋。楼钥 荆门军义勇甲仗库记:「民居多茅茨,万一延燔,则又将埃灭而无馀矣。」宋。王庭圭 挽徐子平诗其一:「堆窗史传千张纸,过隙光阴一转轮。富贵掀天亦埃灭,今时何必叹斯人。」
分類:消亡泯灭
《漢語大詞典》:销化(銷化)
(1).道家谓遗其形骸而仙去。史记·封禅书:“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 裴駰 集解:“ 服虔 曰:‘尸解也。’ 张晏 曰:‘人老而解去,故骨如变化也。’” 清 戴名世 《答张伍两生书》:“吾闻为神仙遗形骸、解销化,其术祕不传。”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自挽诗》:“便教真箇形销化,也算逍遥极乐天。”
(2).消散泯灭。 唐 孟郊 《悼亡》诗:“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你与我传语他家,将寃恨都销化。”
(3).融化。 清 袁枚 续新齐谐·蝎虎遗精:“倘有水一滴在体,不拘何处,即能销化人骨肉成水。”
(4).花费。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耆卿 所支俸钱,及一应求诗求词餽送下来的东西,都在妓家销化。”
《漢語大詞典》:泯弃(泯棄)
灭绝废弃;泯灭抛弃。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汝南陈茂》:“今 茂 泯弃天常,进止由己。”
《漢語大詞典》:销朽(銷朽)
谓形销骨朽,泯灭无存。 唐 胡曾 《望夫山》诗:“古来节妇皆销朽,独尔不为泉下尘。”
分類:泯灭
《漢語大詞典》:杂越(雜越)
谓杂乱而泯灭界划。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叙录》:“若欲復篆,中隔 汉 隶……难逾此矣。 魏 晋 争乱,书体杂越,更难求真。”
《漢語大詞典》:灰泯
如灰之泯灭。谓消亡。 唐 李翱 《答皇甫湜书》:“身卑处下,泽不能润物。耻灰泯而烬灭,又无圣人为之发明,故假空言,是非一代,以传无穷。”
分類:泯灭消亡
《漢語大詞典》:腐灭(腐滅)
泯灭没落。 清 朱仕琇 《与林穆庵书》:“彼自计其生得不腐灭,然犹不能已於悲也。”
分類:泯灭没落
《漢語大詞典》:泯息
泯灭,消失。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 廖仲恺 《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庚子发难,虽为仇外,而中华民族民心未死,强悍之气犹未泯息。”
分類:泯灭消失
《漢語大詞典》:遗物忘形(遺物忘形)
泯灭物我界限,谓舍弃外在形式,精神进入忘我境界。 宋 秦观 《心说》:“目无外视,耳无外听,遗物忘形,在我而已。”
《国语辞典》:全无人性(全无人性)  拼音:quán wú rén xìng
丧失理智良知,本性泯灭。如:「歹徒作案手段残忍,全无人性。」
《国语辞典》:不具之人  拼音:bù jù zhī rén
泯灭人性的人。明。张尔岐〈辨志〉:「至其最劣者,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
《漢語大詞典》:赍汩
列子·黄帝:“与齎俱入,与汩偕出。” 张湛 注:“齎、汩者,水迴入涌出之貌。”本指水中漩涡。后引申谓泯灭;埋没。 宋 苏舜钦 《上范公参政书》:“若蹉跌失时,则齎汩前志,则抱恨万世,为来者所笑戮,无復自明,亦已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