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泰 → 夳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分类字锦》:泰山如坐
癸辛杂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华山如立赵德正云
分类:泰山
《漢語大詞典》: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當)
旧俗,凡人家住屋门对桥梁、巷口或道路要冲,就在墙外立一小石碑,上刻“ 泰山 石敢当”五字,用以避邪。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八:“吾邑人家门户,当桥梁巷陋之衝,则竖石碑,书‘ 泰山 石敢当’五字,以镇之。” 鲁迅 《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其实, 中国 人谁没有迷信……他们会只化一个铜元买一条红纸,写上‘ 姜太公 在此百无禁忌’或‘ 泰山 石敢当’,悄悄的贴起来,就如此的安身立命。”参见“ 石敢当 ”。
《國語辭典》:石敢当(石敢當)  拼音:shí gǎn dāng
旧时民间以为在朝著巷口或为巷陌桥道要冲的家居正门前,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即可禁压不祥。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七。石敢当》:「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漢語大詞典》:泰山石刻
秦始皇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 泰山 ,丞相 李斯 等为歌颂 秦始皇 统一 中国 的功绩而刻的石碑。后 二世 于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又在背面刻诏书和从臣姓名。相传均为 李斯 书。字体为小篆。传世有 明 安国 旧藏 北宋 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秦泰山石刻》:“ 秦 泰山 石刻, 唐 时已亡,今所传者二十九字, 二世 之文也。据 宋 人 刘跂 模搨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读者一百四十有六字。据《集古》《金石》二録,犹存四十字。本朝 乾隆 初 碧霞元君庙 灾,则併二十九字亦亡之矣。”参阅史记·秦始皇本纪《封禅书》
《漢語大詞典》:泰山头上动土(泰山頭上動土)
比喻胆大包天。 夏衍 《秋瑾传》序幕:“ 黄七虎 本来已经够霸了,今年进了教,你还能跟他拗?知县老爷也得让他三分,你算得什么?真是 泰山 头上动土!”
分類:序幕
《國語辭典》:泰山压顶(泰山壓頂)  拼音:tài shān yā dǐng
比喻压力很大。《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一个棍起处似泰山压顶,打下来举手无情。」
《國語辭典》:泰山压卵(泰山壓卵)  拼音:tài shān yā luǎn
比喻强弱悬殊,稳操胜算。《晋书。卷七一。列传。孙惠》:「况履顺讨逆,执正伐邪,是乌获携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今陛下天戈所指,泰山压卵,行将授首也。」
《分类字锦》:泰山之力
酉阳杂俎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衣因大酺明皇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辞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分类:翁婿
《漢語大詞典》:一指蔽目,不见泰山(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宋史·王安礼传:“今以一指蔽目,虽 泰 , 华 在前弗之见。” 谢觉哉 《关于独立思考》:“凡是不如个人的意的事就死记在心,把它扩大;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國語辭典》: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拼音: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就看不见高大的泰山。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根本的问题。「泰」文献异文作「太」。《四部丛刊本鹖冠子。卷上。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也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國語辭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拼音: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就无法看到眼前高大的泰山。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无法认清全面或根本的问题。如:「凡事要多从不同角度思考,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作「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国语辞典》:死重泰山  拼音:sǐ zhòng tài shān
比喻死得光荣、有意义。《东周列国志》第一七回:「不畏强禦,忠肝沥血。死重泰山,名光日月。」
《国语辞典》:泰山可倚  拼音:tài shān kě yǐ
比喻有力的靠山。《常语寻源。卷下。泰山可倚》引《天宝遗事》:「有劝进士张彖谒杨石相者,曰富贵可立致。彖曰:『人以国忠为泰山可倚,吾视之如冰山耳,若皎日既升,得无失所恃乎?』」
分类:有力靠山
《国语辞典》:泰山刻石  拼音:tài shān kè shí
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行幸天下,登泰山,丞相李斯为歌颂秦德而刻的石碑。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09)时又刻诏书于背面,相传为李斯所书。
《国语辞典》:泰山梁木  拼音:tài shān liáng mù
原是孔子自喻,后用为推尊贤哲之词。语本《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国语辞典》:泰山若厉(泰山若厉)  拼音:tài shān ruò lì
厉,磨刀石。「泰山若厉」指泰山变成如砺石大小,用以比喻时间久远。《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