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泰 → 夳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泰山压顶(泰山壓頂)  拼音:tài shān yā dǐng
比喻压力很大。《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一个棍起处似泰山压顶,打下来举手无情。」
《國語辭典》:泰山压卵(泰山壓卵)  拼音:tài shān yā luǎn
比喻强弱悬殊,稳操胜算。《晋书。卷七一。列传。孙惠》:「况履顺讨逆,执正伐邪,是乌获携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今陛下天戈所指,泰山压卵,行将授首也。」
《分类字锦》:泰山之力
酉阳杂俎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衣因大酺明皇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辞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分类:翁婿
《漢語大詞典》:一指蔽目,不见泰山(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宋史·王安礼传:“今以一指蔽目,虽 泰 , 华 在前弗之见。” 谢觉哉 《关于独立思考》:“凡是不如个人的意的事就死记在心,把它扩大;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國語辭典》: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拼音: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就看不见高大的泰山。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根本的问题。「泰」文献异文作「太」。《四部丛刊本鹖冠子。卷上。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也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國語辭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拼音: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就无法看到眼前高大的泰山。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无法认清全面或根本的问题。如:「凡事要多从不同角度思考,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作「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国语辞典》:死重泰山  拼音:sǐ zhòng tài shān
比喻死得光荣、有意义。《东周列国志》第一七回:「不畏强禦,忠肝沥血。死重泰山,名光日月。」
《国语辞典》:泰山可倚  拼音:tài shān kě yǐ
比喻有力的靠山。《常语寻源。卷下。泰山可倚》引《天宝遗事》:「有劝进士张彖谒杨石相者,曰富贵可立致。彖曰:『人以国忠为泰山可倚,吾视之如冰山耳,若皎日既升,得无失所恃乎?』」
分类:有力靠山
《国语辞典》:泰山刻石  拼音:tài shān kè shí
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行幸天下,登泰山,丞相李斯为歌颂秦德而刻的石碑。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09)时又刻诏书于背面,相传为李斯所书。
《国语辞典》:泰山梁木  拼音:tài shān liáng mù
原是孔子自喻,后用为推尊贤哲之词。语本《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国语辞典》:泰山若厉(泰山若厉)  拼音:tài shān ruò lì
厉,磨刀石。「泰山若厉」指泰山变成如砺石大小,用以比喻时间久远。《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国语辞典》:泰山之安  拼音:tài shān zhī ān
如泰山一般安定、稳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东周列国志》第一六回:「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勋加于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疆之福。」
《国语辞典》:泰山娘娘  拼音:tài shān niáng niang
脚夫及苦力等行业所祭祀的神,以求幸福平安与福祉。也称为「天仙圣母」。
《国语辞典》:人猿泰山  拼音:rén yuán tài shān
美国作家巴洛兹(Edgar Rice Buroughs)在丛林小说中所塑造的主角。人猿泰山原为英国贵族格雷斯托男爵之子,出生不久即遭遗弃于非洲丛林,由人猿哺育长大,了解各种动物语言及习性。他在丛林中经历了无数劫难,并救助许多受困者而成为英雄人物。其故事曾多次改编拍成电影、电视影集与卡通,红极一时,家喻户晓。
分类:美国作家
《国语辞典》:捧土加泰山  拼音:pěng tǔ jiā tài shān
两手捧土加在泰山上。表示没有丝毫的助益。语本《韩诗外传》卷八:「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亦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