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48,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采茶
作兴
太平年
宫样
俗流
假名
行世
时样
时兴
海行
俗书
疾疠
赵瑟
心行
火者
《国语辞典》:采茶(采茶)  拼音:cǎi chá
1.采摘茶叶。如:「小时候常在半山腰里帮著家人采茶,现在却连茶园也难得见到。」
2.流行于江南各省的一种地方戏剧。参见「采茶戏」条。
《國語辭典》:作兴(作興)  拼音:zuò xīng
1.兴办、发起。《红楼梦》第三七回:「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著你作兴起来。」《红楼梦》第七○回:「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
2.抬举、推崇。《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證仙》:「若非我将吴下旧谱传授与你,看你整治些甚样肴馔出来?能使各位爷这般作兴你?」《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只因上年国子监里有一位虞博士,著实作兴这几个人。」
3.流行、盛行。《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只因宋时极作兴是个元宵,大张灯火,御驾亲临,君民且乐。」《文明小史》第八回:「我们外国规矩,是向来不作兴送客的。」
4.或许、可能。《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这作兴赵宣子的家人们听见的。」《老残游记》第七回:「只因大盗相传有这个规矩,不作兴害镖局的。」
5.凑热闹。《荡寇志》第一一回:「李逵叫道:『阿也也!让你们去罢,我是不要作兴。』」
6.照顾、促成。《醒世姻缘传》第一五回:「不过是每人作兴了千把银子,扶持了个飞过海的前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一二回:「这个陈侍郎老大有些不足天师处,心上分明要去作兴那个僧家。」
7.应该、可以。《海上花列传》第二三回:「话出了嘴,一世勿作兴忘记格。」
《国语辞典》:太平年  拼音:tài píng nián
1.和平安定的年代。如:「大家若不珍惜眼前的成果,还能有几年太平年好过?」《明史。卷六三。乐志三》:「黎民重睹太平年,庆万里山河磐固。」
2.一种流行于清乾隆年间的曲调。唱词多叠句,每叠为三、三、七、七、七字,凡二十七字。一、二、四句平声,押韵,第三句仄声,不押韵。
《國語辭典》:宫样(宮樣)  拼音:gōng yàng
宫廷里的式样。《三国演义》第六回:「捞起一妇人尸首,虽然日久,其尸不烂,宫样装束,项下带一锦囊。」
《國語辭典》:俗流  拼音:sú liú
1.世俗流风或庸俗之事。南朝宋。谢镇之 与顾欢书折夷夏论:「但久迷生死,随染俗流,暂失正路,未悟前觉耳。」《旧唐书。卷一六五。柳公绰传》:「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觉以难悔。」
2.庸俗短见之辈。唐。韩愈〈荐士〉诗:「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慠。」
《國語辭典》:假名  拼音:jiǎ míng
1.假借名义。《后汉书。卷二一。邳彤传》:「又卜者王郎,假名因埶,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
2.虚名。如:「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何必为空泛的假名而汲汲钻营?」
3.化名。如:「他为了逃避警方的追缉,于是使用假名以掩人耳目。」
4.日文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为「片假名」,草书称为「平假名」。
5.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由语言概念成立,没有真实的体性。唐。独孤及〈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序〉:「道无形相,心离文字,非言无以导引,故诸法生于假名,非智无以调伏。」
《漢語大詞典》:行世
(1).流行于世;问世。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託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清 昭梿 啸亭续录·〈夜谈随录〉:“有 满洲 县令 和邦额 ,著《夜谈随録》行世,皆鬼怪不经之事。”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曼殊 奄化之岁, 青浦 王德钟 辑其遗诗,得如干首,将梓以行世,属余为之序。”
(2).犹处世。 元 杨载 《再用韵赠黄子久》:“归田终寂寂,行世且浮浮。”
《國語辭典》:时样(時樣)  拼音:shí yàng
1.入时。宋。张先〈南乡子。相并细腰身〉词:「相并细腰身,时样宫妆一样新。」《儒林外史》第五三回:「又有一个盒子会,邀集多人,治备极精巧的时样饮馔,都要一家赛过一家。」
2.流行的式样。宋。陈师道〈谢寇十一惠端砚〉诗:「琢为时样供翰墨,十袭包藏百金贵。」《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小童先去了,吴宣教急拣时样齐楚衣服,打扮得齐整。」
《國語辭典》:时兴(時興)  拼音:shí xīng
流行。如:「时兴式样」。《水浒传》第四九回:「插一头异样钗镮,露两臂时兴钏镯。」也作「兴时」。
《國語辭典》:海行  拼音:hǎi xíng
1.天下通行。宋。赵升《朝野类要。卷四。法令》:「勒令格式,谓之海行,盖天下可行之义也。」
2.航海的通称。唐。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诗:「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漢語大詞典》:俗书(俗書)
(1).通俗流行的书体。 唐 韩愈 《石鼓歌》:“ 羲之 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沈德潜 注:“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 右军 意。” 清 顾炎武 《赠张力臣》诗:“削柎追 宜官 ,俗书嗤 逸少 。”
(2).品格不高的书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章 论 唐 人书,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欧阳 ,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辨菴字》:“今俗书‘庵’字,既於篆文无有,又菴非屋,不当从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於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远 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 安公 听 远 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
《漢語大詞典》:疾疠(疾癘)
瘟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吕氏春秋·仲冬:“﹝仲冬之月﹞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民多疾癘。”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寻循渚岸五千餘里,復遇疾癘,伯母陨命,并及羣从,自诸妻子,一时略尽。” 宋 张孝祥 《祈雪文》:“嗣岁将兴,嘉雪未应,既闕丰穰之兆,且虞疾癘之多。” 梁启超 《新民说》十:“过其野,有鬨於墟者而莫之或解;适其邑,有溲於途者而莫之或禁;若是者,虽未见其干戈疾癘,吾知其国之必不治。”
《漢語大詞典》:赵瑟(趙瑟)
指瑟。因这种乐器 战国 时流行于 赵国 , 渑池 会上 秦王 又要 赵王 鼓瑟(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称。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 秦 筝 赵 瑟,殷勤促柱。” 唐 白居易 《筝》诗:“ 赵 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 清 林大中 《烈士行》:“ 秦 筝 赵 瑟翻新声,絳唇玉貌歌喉清。”
《漢語大詞典》:心行
(1).谓心施仁德而不表露于外。管子·形势:“见与之交,几於不亲;见哀之役,於不结;见施之德,几於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 尹知章 注:“心行而不见,则四方归之。”管子·形势解:“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
(2).佛教语。变动不居之心。心以流行于事相为作用,故称。《法华经·方便品》:“佛知彼心行,故为説大乘。”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牀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3).犹品行。北史·祖珽传:“ 孝徵 心行虽薄,奇略出人,缓急真可冯仗。”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 仁皇帝 每曰‘某心行不佳’,后竟除平章事,盖 仁皇帝 盛德大度,不念旧恶故也。”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人物不撑达,服色儘奢华,心行更姦猾。”
《國語辭典》:火者  拼音:huǒ zhě
寺庙中的工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回:「小僧念他出胎失母,乳哺无人,叫过那火者来,抱他到施主家里去,布施些乳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