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作兴(作興) 拼音:zuò xīng
1.兴办、发起。《红楼梦》第三七回:「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著你作兴起来。」《红楼梦》第七○回:「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
2.抬举、推崇。《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證仙》:「若非我将吴下旧谱传授与你,看你整治些甚样肴馔出来?能使各位爷这般作兴你?」《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只因上年国子监里有一位虞博士,著实作兴这几个人。」
3.流行、盛行。《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只因宋时极作兴是个元宵,大张灯火,御驾亲临,君民且乐。」《文明小史》第八回:「我们外国规矩,是向来不作兴送客的。」
4.或许、可能。《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这作兴赵宣子的家人们听见的。」《老残游记》第七回:「只因大盗相传有这个规矩,不作兴害镖局的。」
5.凑热闹。《荡寇志》第一一回:「李逵叫道:『阿也也!让你们去罢,我是不要作兴。』」
6.照顾、促成。《醒世姻缘传》第一五回:「不过是每人作兴了千把银子,扶持了个飞过海的前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一二回:「这个陈侍郎老大有些不足天师处,心上分明要去作兴那个僧家。」
7.应该、可以。《海上花列传》第二三回:「话出了嘴,一世勿作兴忘记格。」
2.抬举、推崇。《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證仙》:「若非我将吴下旧谱传授与你,看你整治些甚样肴馔出来?能使各位爷这般作兴你?」《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只因上年国子监里有一位虞博士,著实作兴这几个人。」
3.流行、盛行。《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只因宋时极作兴是个元宵,大张灯火,御驾亲临,君民且乐。」《文明小史》第八回:「我们外国规矩,是向来不作兴送客的。」
4.或许、可能。《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这作兴赵宣子的家人们听见的。」《老残游记》第七回:「只因大盗相传有这个规矩,不作兴害镖局的。」
5.凑热闹。《荡寇志》第一一回:「李逵叫道:『阿也也!让你们去罢,我是不要作兴。』」
6.照顾、促成。《醒世姻缘传》第一五回:「不过是每人作兴了千把银子,扶持了个飞过海的前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一二回:「这个陈侍郎老大有些不足天师处,心上分明要去作兴那个僧家。」
7.应该、可以。《海上花列传》第二三回:「话出了嘴,一世勿作兴忘记格。」
《國語辭典》:假名 拼音:jiǎ míng
1.假借名义。《后汉书。卷二一。邳彤传》:「又卜者王郎,假名因埶,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
2.虚名。如:「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何必为空泛的假名而汲汲钻营?」
3.化名。如:「他为了逃避警方的追缉,于是使用假名以掩人耳目。」
4.日文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为「片假名」,草书称为「平假名」。
5.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由语言概念成立,没有真实的体性。唐。独孤及〈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序〉:「道无形相,心离文字,非言无以导引,故诸法生于假名,非智无以调伏。」
2.虚名。如:「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何必为空泛的假名而汲汲钻营?」
3.化名。如:「他为了逃避警方的追缉,于是使用假名以掩人耳目。」
4.日文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为「片假名」,草书称为「平假名」。
5.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由语言概念成立,没有真实的体性。唐。独孤及〈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序〉:「道无形相,心离文字,非言无以导引,故诸法生于假名,非智无以调伏。」
《漢語大詞典》:俗书(俗書)
(1).通俗流行的书体。 唐 韩愈 《石鼓歌》:“ 羲之 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沈德潜 注:“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 右军 意。” 清 顾炎武 《赠张力臣》诗:“削柎追 宜官 ,俗书嗤 逸少 。”
(2).品格不高的书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章 论 唐 人书,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欧阳 ,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辨菴字》:“今俗书‘庵’字,既於篆文无有,又菴非屋,不当从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於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远 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 安公 听 远 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
(2).品格不高的书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章 论 唐 人书,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欧阳 ,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辨菴字》:“今俗书‘庵’字,既於篆文无有,又菴非屋,不当从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於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远 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 安公 听 远 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
《漢語大詞典》:心行
(1).谓心施仁德而不表露于外。《管子·形势》:“见与之交,几於不亲;见哀之役,於不结;见施之德,几於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 尹知章 注:“心行而不见,则四方归之。”《管子·形势解》:“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
(2).佛教语。变动不居之心。心以流行于事相为作用,故称。《法华经·方便品》:“佛知彼心行,故为説大乘。”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牀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3).犹品行。《北史·祖珽传》:“ 孝徵 心行虽薄,奇略出人,缓急真可冯仗。”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 仁皇帝 每曰‘某心行不佳’,后竟除平章事,盖 仁皇帝 盛德大度,不念旧恶故也。”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人物不撑达,服色儘奢华,心行更姦猾。”
(2).佛教语。变动不居之心。心以流行于事相为作用,故称。《法华经·方便品》:“佛知彼心行,故为説大乘。”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牀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3).犹品行。《北史·祖珽传》:“ 孝徵 心行虽薄,奇略出人,缓急真可冯仗。”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 仁皇帝 每曰‘某心行不佳’,后竟除平章事,盖 仁皇帝 盛德大度,不念旧恶故也。”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人物不撑达,服色儘奢华,心行更姦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