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浑脱(渾脫) 拼音:hún tuō
1.自然完美没有雕琢的痕迹。如:「他的作品越到晚期越显浑脱圆成。」
2.将动物的皮整张剥下而做成的革囊或皮袋。可用以盛装物品、饮料,吹气后可为渡河的浮囊。《元史。卷一五四。石抹按只传》:「叙州守将横截江津,军不得渡,按只聚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与战。」
3.用整张皮革做成的囊形帽子。《新唐书。卷三四。五行志一》:「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
4.流行于蒙古、中亚的舞蹈。舞者身著胡服,头戴浑脱毡帽表演。《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传下。郭山恽传》:「工部尚书张锡为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新唐书。卷一一八。宋务光传》:「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
2.将动物的皮整张剥下而做成的革囊或皮袋。可用以盛装物品、饮料,吹气后可为渡河的浮囊。《元史。卷一五四。石抹按只传》:「叙州守将横截江津,军不得渡,按只聚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与战。」
3.用整张皮革做成的囊形帽子。《新唐书。卷三四。五行志一》:「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
4.流行于蒙古、中亚的舞蹈。舞者身著胡服,头戴浑脱毡帽表演。《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传下。郭山恽传》:「工部尚书张锡为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新唐书。卷一一八。宋务光传》:「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
《漢語大詞典》:三体(三體)
(1).指的风、雅、颂三体。“七月流火” 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國語辭典》:花鼓 拼音:huā gǔ
一种以边打小鼓边歌舞的方式演出的民间戏曲。如凤阳花鼓、山东花鼓、山西花鼓等。如:「花鼓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且各地表演型态均不同,但通常是男女二人表演。」也称为「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