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48,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里言
时制
浑脱
俗语
花儿
谶纬
宫眉
秧歌
大疫
时调
三体
方鼎
曲艺
时曲
夏谚
《國語辭典》:里言(裡言)  拼音:lǐ yán
衷心的言语。《左传。庄公十四年》:「且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
《漢語大詞典》:时制(時制)
(1).指时节和制度。诗·鄘风·定之方中序:“ 文公 徙居 楚丘 ,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説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 疏:“既得其时节,又得其制度。”
(2).指当时的制度。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一节:“他若 郑 人游於乡校,以詆毁时政,时制毫不禁之。”
(3).时令;季节。孙子·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俞樾 《俞楼杂纂·著书馀料·〈孙子·计篇〉》:“时制,当读为时节。‘节’与‘制’一声之转。国语·晋语:‘夫祀,国之大节也。’ 韦 注:‘节,制也。’是其义亦相通。”
(4).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 孙希旦 集解:“岁制者,谓送死之具,於每岁有所制也;时制,於每时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弥备;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后以“时制”借指七十岁。周书·儒林传·沈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 梁 。”
(5).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时制。”
《國語辭典》:浑脱(渾脫)  拼音:hún tuō
1.自然完美没有雕琢的痕迹。如:「他的作品越到晚期越显浑脱圆成。」
2.将动物的皮整张剥下而做成的革囊或皮袋。可用以盛装物品、饮料,吹气后可为渡河的浮囊。《元史。卷一五四。石抹按只传》:「叙州守将横截江津,军不得渡,按只聚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与战。」
3.用整张皮革做成的囊形帽子。《新唐书。卷三四。五行志一》:「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
4.流行于蒙古、中亚的舞蹈。舞者身著胡服,头戴浑脱毡帽表演。《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传下。郭山恽传》:「工部尚书张锡为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新唐书。卷一一八。宋务光传》:「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
《國語辭典》:俗语(俗語)  拼音:sú yǔ
通俗流行的话语。《红楼梦》第五七回:「岂不闻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文明小史》第四五回:「原来劳航芥自到了香港,在港督那里挂了号,管理诉讼等事,俗语就叫作律师。」
《漢語大詞典》:花儿(花兒)
流行于 青海 、 宁夏 、 甘肃 一带的一种民间歌曲。是当地 汉 、 回 、 土 、 撒拉 、 东乡 、 保安 等族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在 青海 又称“少年”,对其中的词称“花儿”,演唱称“漫少年”。
《國語辭典》:谶纬(讖緯)  拼音:chèn wěi
《谶录》和《图纬》,皆为占验符命的书。《后汉书。卷八一。方术传上。廖扶传》:「绝志世外,专精经典,尤明天文、谶纬,风角、推步之术。」
《國語辭典》:宫眉(宮眉)  拼音:gōng méi
古代式样入时,合于宫妆的女子眉。唐。李商隐 效徐陵体赠更衣诗:「楚腰知便宠,宫眉正斗强。」
《國語辭典》:秧歌  拼音:yāng gē
1.一种流行于北方农村间的踏歌。以数人装扮各种人物,踩高蹻而踊歌,或为合唱,或相应答以表演各类故事。后泛称田间工作者所唱的歌。
2.书名。张爱玲著。长篇小说。描写中国大陆共产党统治下的农村生活。
《漢語大詞典》:大疫
谓瘟疫流行。吕氏春秋·孟春:“﹝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史记·赵世家:“二十二年,大疫。”晋书·孝友传·庾衮:“ 咸寧 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 毗 復殆,癘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於外, 袞 独留不去。”
分類:瘟疫流行
《國語辭典》:时调(時調)  拼音:shí diào
1.当时流行的民歌、曲调。如:「天津时调」、「北平时调」、「时调小曲儿」。
2.当时的论调。唐。孟郊〈劝善吟〉:「顾余昧时调,居止多疏慵。」
《漢語大詞典》:三体(三體)
(1).指的风、雅、颂三体。“七月流火” 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國語辭典》:方鼎  拼音:fāng dǐng
方形的鼎。鼎的原始用途为炊具,古时餐具不齐全,饭菜煮熟了就著鼎吃,所以也用为盛食器。后来又常用鼎祭祀死者,作为祭器,以及用为宗庙中和朝会歃盟大典时的礼器。到了周代,鼎又有象徵国家权力的作用,视为传国重器。天子多以鼎赏记功臣的勋业,也常有人铸鼎铭述祖先的德善、传给子孙。鼎多为体圆、腹大、三足与两耳的容器,也有四足的方鼎。
《國語辭典》:曲艺(曲藝)  拼音:qū yì
技能。《礼记。文王世子》:「曲艺皆誓之。」唐。孔颖达。正义:「曲艺为小技能也。」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曲艺争工巧,彫机变组紃。」
《漢語大詞典》:时曲(時曲)
当时流行的曲子。 清 徐喈凤 《会仙记》:“女遂倚楼歌时曲数闋,达旦而去。”
《漢語大詞典》:夏谚(夏諺)
相传流行于 夏 代的谚语。孟子·梁惠王下:“ 夏 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朱熹 集注:“ 夏 谚, 夏 时之俗语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曲阿后湖作》诗:“ 虞 风载帝狩, 夏 谚颂王游。”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乐迁 夏 谚,礼变 商 俗。”
分類:流行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