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
《國語辭典》:口风(口風)  拼音:kǒu fēng
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含意及倾向。如:「他俩口风很紧,没人知道他们何时结婚。」《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你说的话,没有一些儿口风,教我如何去回复右丞。」《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國語辭典》:露怯  拼音:lòu què
1.显出畏缩的脸色。如:「国小学童初入学,露怯是难免的。」
2.因缺乏知识,致使举止错误可笑,而显现畏缩的脸色。如:「初次出国,不知异国习俗,经常发生露怯的事。」
《漢語大詞典》:像儿(像兒)
(1).容貌姿态。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
(2).指流露某种思想或情况的神色、表情。如:他惴惴不安地回到家中,但在家人跟前,他丝毫没有透出像儿,照常作他的买卖。
《國語辭典》:溢于言表(溢於言表)  拼音:yì yú yán biǎo
内容的深度、感情或思想超出言语以外。如:「捧读来书,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
《國語辭典》:喜上眉梢  拼音:xǐ shàng méi shāo
喜悦之情流露于眉宇之间。《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觉喜上眉梢。」
《國語辭典》:喜形于色(喜形於色)  拼音:xǐ xíng yú sè
喜悦之情流露脸上。《魏书。卷四八。高允传》:「允喜形于色,语人曰:『天恩以我笃老,大有所赉,得以赡客矣。』」《聊斋志异。卷七。邵女》:「金一见,喜形于色,饮食共之,脂泽花钏,任其所取。」
《国语辞典》:情溢于表(情溢于表)  拼音:qíng yì yú biǎo
情感流露于外。如:「他们激动地相拥,实乃情溢于表,用不著讶异。」
分类:情感流露
《国语辞典》:不露神色  拼音:bù lòu shén sè
不将内心感情流露于外。形容态度镇静、沉著。如:「小李不露神色,只是将手挥一挥,叫大伙儿让开。」也作「不露声色」。
《漢語大詞典》:发恲(發恲)
流露,形于颜色。《淮南子·齐俗训》:“故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而仁发恲以见容。” 高诱 注:“恲,色也。”一说,恲通“ 迸 ”。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淮南子三》:“按:恲与迸通。文选·海赋‘骇水迸集’注:‘字书曰:迸,散也。’发恲乃连语,散与发义相因。此言而仁发散以见容也。”
分類:流露
《國語辭典》:欢喜若狂(歡喜若狂)  拼音:huān xǐ ruò kuáng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如:「胜利的消息从前线传来,大家听了都欢喜若狂。」也作「欢欣若狂」。
《國語辭典》:不动声色(不動聲色)  拼音:bù dòng shēng sè
一声不响,不流露感情。《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其馀皆设文房四宝,都在那里濡笔搆思;惟成之端然静坐,不动声色。」《文明小史》第四二回:「黄太尊听了,点点头,不动声色,仍旧打他的牌。」
《國語辭典》:不露声色(不露聲色)  拼音:bù lòu shēng sè
不将内心感情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著。如:「他一点都不露声色,好像没发生任何事一般。」也作「不露神色」。
《漢語大詞典》:不露形色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十一:“但他毕竟是饱经风霜变故的八十老人了,完全可以做到不露形色。”
《漢語大詞典》:哀怜,哀悯
对他人的不幸给予同情怜悯 例:他们眼睛里流露出哀怜。――《二六七号牢房》
《國語辭典》:情见乎辞(情見乎辭)  拼音:qíng xiàn hū cí
语出《易经。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指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晋。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若夫制作之文,所以章往考来,情见乎辞。」也作「情见乎言」、「情见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