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70,分3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沧浪
波浪
浪花
风浪
白浪
浪迹
雪浪
破浪
放浪
浪游
浪说
吹浪
浪浪
巨浪
淋浪
《國語辭典》:沧浪(滄浪)  拼音:cāng láng
1.青色的水。晋。陆机〈塘上行〉:「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渊。」宋。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词:「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2.汉水。《书经。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國語辭典》:波浪  拼音:bō làng
1.水面高低起伏的现象。
2.面容、面貌。元。高安道〈哨遍。暖日和风套。二煞〉:「老保儿强把身躯纽,切驾的波浪上堆著霜雪,把关子的栲门上似告油。」
3.风趣。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我是寨儿中风月的元戎将,善吟咏会波浪,能撰梨园新乐章。」元。戴善甫《风光好》第二折:「一刬地疏狂,千般的波浪。诸馀的事行,难道是不理会惜玉怜香。」
《國語辭典》:浪花  拼音:làng huā
1.波浪互相冲击而溅起的水。唐。杜甫 望兜率寺诗:「霏霏云气重,闪闪浪花翻。」《老残游记》第一回:「面上有北风吹著,身上有浪花溅著,又湿又寒,又饥又怕。」
2.不结果实的花。《齐民要术。卷二。种瓜》:「无岐而花者,皆是浪花,终无瓜矣。」
《國語辭典》:风浪(風浪)  拼音:fēng làng
1.泛指水面的风与浪。如:「今天风浪很大。」
2.比喻危险或突发的事情。如:「人生的旅途,可能处处有风浪。」
《國語辭典》:白浪  拼音:bái làng
带有白色泡沫的海浪。如:「海边阵阵白浪衬著蓝天,景色真美!」唐。顾况 别江南诗:「布帆轻白浪,锦带入红尘。」
《國語辭典》:浪迹(浪跡)  拼音:làng jī
行踪无定,到处流浪。如:「他婚姻、事业两失意后,浪迹天涯,不愿返乡。」晋。戴逵〈栖林赋〉:「浪迹颍湄,栖景箕岑。」唐。李白〈酬谈少府〉诗:「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洲。」
《漢語大詞典》:雪浪
(1).白色浪花。 唐 元稹 《遭风二十韵》:“俄惊四面云屏合,坐见千峯雪浪堆。”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则见秋江雪浪拍天浮,更月黑云愁。” 邓中夏 《过洞庭》诗:“莽莽 洞庭湖 ,五日两飞渡。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
(2).指鲜白的茶水。 宋 黄庭坚 《西江月·茶》词:“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 宋 黄庭坚 《阮郎归·茶》词:“消滞思,解尘烦,金甌雪浪翻。”
(3).扬起的积雪。 碧野 《在风雪边境的路上》:“六匹马掀起一阵阵雪浪,急急地在山间前进。”
(4).指雪浪石。 宋 苏轼 《雪浪石》诗:“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公不见雷斧痕。” 金 元好问 《云峡》诗:“ 中山 雪浪空影像, 长安 鸚鵡犹紈綺。”
《國語辭典》:破浪  拼音:pò làng
船在波浪中行进,表示行程壮阔雄伟。如:「乘风破浪」。
《漢語大詞典》:破浪乘风(破浪乘風)
语本宋书·宗悫传:“叔父 炳 ,高尚不仕。 慤 年少时, 炳 问其志, 慤 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遂以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清 钱谦益 《陶省东加封通议大夫山东按察司按察使制》:“浩荡鲸波,快破浪乘风之愿;纵横虎畧,出揣摩简练之餘。” 清 秋瑾 《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回国》词:“羡中流先我,破浪乘风。”参见“ 乘风破浪 ”。
《國語辭典》:放浪  拼音:fàng làng
行为不加检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明日一夥道士,轻衫短帽,装束做少年子弟,登舟放浪。」也作「放荡」。
《國語辭典》:浪游(浪遊)  拼音:làng yóu
漫无目标的四处游逛。唐。杜牧 见穆三十宅中庭海榴花谢诗:「堪恨王孙浪游去,落英狼籍始归来。」
《漢語大詞典》:浪说(浪説)
(1).妄说;乱说。礼记·王制“假於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唐 孔颖达 疏:“妄陈祸福,浪説妖祥。” 宋 司马光 《示道人》诗:“君不见 太上老君 头似雪,世人浪説驻童颜。”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浪説曾分 鲍叔 金,谁人辨得 伯牙 琴?”
(2).漫说,别说。
《分类字锦》:吹浪
萨都剌 过嘉兴诗 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
分类:
《國語辭典》:浪浪  拼音:láng láng
水流的样子。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唐。韩愈 别知赋:「雨浪浪其不止,云浩浩其常浮,知来者之不可以数,哀去此而无由。」
《国语辞典》:巨浪  拼音:jù làng
很大的浪。如:「台风来时,应防范巨浪冲毁堤防。」
分类:巨浪
《漢語大詞典》:淋浪
(1).流滴不止貌。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宋 司马光 《和冲卿崇文宿直睹壁上题名见寄并寄邵不疑》:“况当三伏深,霑汗尤淋浪。” 明 沈璟 《义侠记·挂罗》:“这一条血路广,染衣衫犹自淋浪。” 清 查慎行 《平越遇雷玉衡口占赠之》诗:“急雨淋浪茅店外,乱山高下马蹄前。” 柳亚子 《放歌》:“仰面出门去,泪下何淋浪!”
(2).沾湿貌。 宋 王安石 《和王司封会同年》:“直须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萧颯天涯鬢,淋浪醉后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谢:“宽譬哀情,而衿袖淋浪,痛不可解。”
(3).形容声音连续不绝。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 宋 朱熹 《试院杂诗》之二:“坐听秋檐响,淋浪殊未休。” 清 金农 《过唐太守濒别漫投十韵》:“夜闻雨淋浪,其心在寥廓。”
(4).酣饮貌。 宋 王安石 《信州回车馆中作》诗之二:“山木漂摇卧 弋阳 ,因思 太白 夜淋浪。” 金 元好问 《送辅之仲庸还大梁》诗:“淋浪别酒青灯夜,灭没孤帆落照边。” 元 张养浩 《水仙子·咏遂闲堂》曲:“客来时樽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 清 秦朝釪 《消寒诗话》:“酒炙淋浪倒玉尊,何如骑马海棠园?”
(5).尽情;畅快。 宋 苏轼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诗之二:“久废山行疲犖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清 龚自珍 《春日有怀山中桃花因有寄》诗:“东风淋浪捲海来, 长安 人道青春迴。”
(6).泼染;挥洒。形容书写流畅。 宋 苏轼 《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见题壁》:“狂吟跌宕无风雅,醉墨淋浪不整齐。”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对四面江山浩荡,怎消得我几行儿醉墨淋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