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海埏
海边。 清 赵翼 《漳州木棉庵怀古》诗:“门高戚里连宫掖,朝倚长城奠海埏。” 清 赵翼 《皇上八旬圣寿恭纪》诗之八:“岂徒京国祝釐虔,巷舞衢歌遍海埏。”
分類:海边
《漢語大詞典》:海溆
海边。 元 萨都剌 《元统乙亥余录囚至沧州坐清风楼》诗:“暮云连海溆,明月满 沧州 。”
分類:海边
《漢語大詞典》:澥宇
海边。 明 张煌言 《复郎廷佐书》:“同仇益广,晚节愈坚,练兵澥宇,正为乘时。”
分類:海边
《漢語大詞典》:海沿子
海边。言其僻远。红楼梦第五三回:“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那里知道这道理?”
分類:海边僻远
《國語辭典》:海隅  拼音:hǎi yú
沿海偏远的地方。《书经。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國語辭典》:海波  拼音:hǎi bō
海浪。如:「海波汹涌」。唐。方干 题睦州乌龙山禅居诗:「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國語辭典》:海峤(海嶠)  拼音:hǎi jiào
海边多山的地方。唐。张九龄 送使广州诗:「家在湘源住,君今海峤行。」
分類:海边山岭
《國語辭典》:滩头(灘頭)  拼音:tān tóu
沙滩。如:「这条船受到巨浪袭击而搁浅在滩头。」
《國語辭典》:薄海  拼音:bó hǎi
1.逼近于海。《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明史。卷一二三。张士诚列传》:「当是时,士诚所据,南抵绍兴,北踰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薄海,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
2.海内外各地。如:「国庆佳节,薄海腾欢。」《宋史。卷一三三。乐志八》:「中天褅郊,薄海朝贡。」《清史稿。卷一四九。交通志一》:「是以干路收归国有,命下之日,薄海百姓,必无阻挠之虑。」
《國語辭典》:海鸥(海鷗)  拼音:hǎi ōu
动物名。一种海鸟。鸟纲鹬形目鸥科。嘴尖朝下弯曲,捕食鱼类,常飞翔于海上,群栖于靠近陆地的岛屿。
《漢語大詞典》:海市
(1).大气因光折射而形成的反映地面物体的形象。旧称蜃气。 晋 伏琛 《三齐略记》:“海上蜃气,时结楼臺,名海市。”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异事:“ 登州 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臺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歷歷可见,谓之海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蛟龙附蜃附录:“﹝蜃﹞能吁气成楼臺城郭之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曰海市。”《老残游记》第一回:“大家住下,也就玩赏玩赏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相。” 杨朔 《海市》:“最奇的是海上偶然间出现的幻景,叫海市。”参见“ 海市蜃楼 ”。
(2).海边城市。 唐 鲍溶 《采葛行》:“蛮女将来海市头,卖与 岭 南贫估客。”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征而度充,海市禁而闤闠足。” 陈毅 《初游青岛》诗:“海市灯辉煌,海水漫无边。”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漢語大詞典》:穷海(窮海)
僻远的海边。亦指大海。后汉书·耿恭传论:“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 汉 羞。”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池上楼》诗:“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顿增中户三家之产,且适穷海四时之温。”
《漢語大詞典》:海壖
亦作“ 海堧 ”。 海边地。亦泛指沿海地区。 唐 柳宗元 《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诗:“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诗:“流传至此谁使然,并包 齐 鲁 穷海壖。” 明 归有光 《祭朱恭靖公文》:“唯 崑 为县,僻在海堧。” 章炳麟 《訄书·定版籍》:“今之大法,自法、井、海堧有盐而外,露田稻最长,黍、稷、粱、麦各有品也。”
《國語辭典》:近海  拼音:jìn hǎi
临近陆地的海域。如:「近海渔业」。
《國語辭典》:堤岸  拼音:tí àn
1.防治河水漫溢的挡水工程。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
2.城市名。原属越南南部。参见「堤岸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