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泡菜  拼音:pào cài
蔬菜在经过调味及浸渍之后,而成为有种特殊风味的生菜。如:「世界各地都有做法不同而风味各异的泡菜,如四川泡菜、韩国泡菜……等。」「韩国泡菜相当出名。」
《國語辭典》:蜜饯(蜜餞)  拼音:mì jiàn
一种用蜜糖浸渍成的果品。也称为「蜜渍」、「糖煎」、「蜜煎」。
《漢語大詞典》:蜜渍(蜜漬)
(1).用蜂蜜浸渍。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 唐 杜宝 《大业拾遗录》:“十二年四月 南海郡 送都念子树一百株……其子小於柿子,甘酸至美,蜜渍为粽,益佳。”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广南 有七十二子,皆果实也,蜜渍致远,人多不识赏。”
(2).指蜜渍的果品。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菽园杂记》:“ 陕西 有木实名榅桲,肉色似桃,而上下平正如柿……今京师市肆有蜜渍,以小瓶盛之肉如桃者,即此物也。”
(3).指蜂蜜。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崖胁有二小穴如鼻孔,羣蜂出入其中,蜜渍淋漓其下,乃崖蜂所巢也。”
《漢語大詞典》:浸熏(浸薰)
浸渍熏灼。谓逐渐败坏。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四章:“若其损害廉耻,败坏风俗,浸薰天性,尤其大者矣。”
《漢語大詞典》:湛渍(湛漬)
浸渍,渗透。礼记·内则“曰淳熬” 唐 孔颖达 疏:“谓以陆地稻米熟之为饭,煎醢使熬,加於饭上。恐其味薄,更沃之以膏,使味相湛渍,曰淳熬。”
分類:浸渍渗透
《漢語大詞典》:汤参(湯參)
指浸渍取汁后再晒干的人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人参:“近又有薄夫以人参先浸取汁自啜,乃晒乾復售,谓之汤参,全不任用,不可不察。”
《國語辭典》:腌制(醃製)  拼音:yān zhì
以腌渍方法所制成。如:「妈妈腌制的酱瓜非常好吃。」
《漢語大詞典》:腌造(醃造)
用盐或酱等浸渍加工鱼肉蔬菜瓜果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课程一项,即醃造棚厂所报之水程,每岁解司银二百三十两四钱有奇。”
《國語辭典》:腌肉(醃肉)  拼音:yān ròu
盐渍或熏制的肉。如:「春节气氛渐浓,腊肉店的腌肉也传来阵阵的肉香。」
分類:用盐浸渍
《国语辞典》:层压法(层压法)  拼音:céng yā fǎ
将热固性树脂浸渍、涂布后,与纸张、棉布等片状塑料层层重叠,并加压、加热,使发生化学变化而黏结成板,此方法称为「层压法」。
《漢語大詞典》:醉虾(醉蝦)
用酒浸渍的虾。 鲁迅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中国 的筵席上有一种醉虾,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
分類:浸渍
《国语辞典》:冷敷法  拼音:lěng fū fǎ
一种治疗方法。将冰袋或浸渍药水的冰纱布,置于发炎或充血的地方,促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较大肿块的疼痛。
《国语辞典》:盐藏品(盐藏品)  拼音:yán cáng pǐn
一种食品保存法。将原料撒盐或以盐水浸渍处理,以脱去一部分水分,且使食盐渗透到食品中,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并提高其保藏性。
《国语辞典》:铁板烧(铁板烧)  拼音:tiě bǎn shāo
1.一种烹饪方法。将肉切成块状,用调味料浸渍后,再与其他佐菜依次放到高温的铁板上煎炙成菜肴。
2.通称以铁板烧方法烹饪出的食物。
《國語辭典》:膏剂(膏劑)  拼音:gāo jì
为中药一种内服剂型。系指中药材加水煎熬,滤渣,加入冰糖、蜂蜜等,熬得的稠厚膏状物。如茯苓膏、枇杷膏。
《國語辭典》:防腐剂(防腐劑)  拼音:fáng fǔ jì
是指一种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以防止腐败的药剂。常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颜料、生物标本等,可以延长其贮存期限。也称为「保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