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涂面(塗面)
(1).涂饰面部。北史·西域传·女国:“男女皆以彩色涂面,而一日中或数度变改之。”旧唐书·西域传上·东女:“﹝ 东女 ﹞俗轻男子,女贵者或有侍男,被髮,以青涂面,惟务战与耕而已。”
(2).喻变节。 清 邵长蘅 《黄烈妇传》:“余闻国家甲申之难,学士大夫慷慨赴死者多有,往往一发不中,不復能自举其身。始於偷生,卒於涂面。”
《分类字锦》:脂和涂面(脂和涂面)
释名胡粉胡糊也脂和以涂面也
分类:杂饰
《国语辞典》:披发涂面(披发涂面)  拼音:pī fǎ tú miàn
头发散乱,面容污秽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三六回:「中平末年,尝为人报雠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
《漢語大詞典》:膏面
以膏涂面,谓修饰面容。 宋 梅尧臣 《和永叔内翰戏答》:“便归膏面染髭鬚,从今宴会应频数。”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此曹皆膏粱子弟,惟以妆饰体样相夸,膏面镊鬚,鞍马衣服鲜整。”
《漢語大詞典》:墨黥
(1).墨刑。周礼·秋官·司刑“墨罪五百” 汉 郑玄 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汉书·刑法志“墨罪五百” 唐 颜师古 注:“墨,黥也。凿其面以墨湼之。”
(2).对被刑者以墨涂面,不刺字。一说,即墨幪。
《國語辭典》:粉头(粉頭)  拼音:fěn tóu
1.妓女。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如今又缠上一个粉头,道强似我的多哩。」《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他家里还有一个粉头,排行三姐,号玉堂春,有十二分颜色。」
2.在戏剧中,净角以粉涂面,以示奸佞,称为「粉头」。
《漢語大詞典》:透明纸
一种薄而致密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纸张,空气与油酯很难透过
一种用含结晶盐类的胶粘剂涂面的纸,当涂面干燥后纸面无光泽呈霜状
《國語辭典》:打花脸(打花臉)  拼音:dǎ huā liǎn
花脸,戏剧中净角的俗称。「打花脸」指为净角面部勾画脸谱。后世多用于比喻进行丑化。
分類:戏剧涂面
《國語辭典》:抹跄(抹蹌)  拼音:mǒ qiāng
以色粉涂抹脸上。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有一击小铜锣,引百馀人,或巾裹,或双髻,各著杂色半臂,围肚看带,以黄白粉涂其面,谓之『抹跄』。」也作「抹抢」、「抹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