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渗透(滲透)  拼音:shèn tòu
1.液体在物体中慢慢穿透或沁出的现象。
2.比喻思想或势力逐渐侵入或影响其他领域。
《国语辞典》:海上渗透(海上渗透)  拼音:hǎi shàng shèn tòu
使用水上或水下船艇,运输部队与装备到敌人所控制的滩岸,在选定的地点秘密登陆,向敌后渗透,以遂行其作战任务。
《国语辞典》:伪装渗透(伪装渗透)  拼音:wèi zhuāng shèn tòu
是匪(间)谍渗透方式之一。以一种虚假姿态,利用各种机会,打入对方,以从事阴谋活动。例如:伪装成不堪暴政而投奔自由的难民,申请参加对方军政机构,以图从事破坏活动者。
《国语辞典》:反渗透(反渗透)  拼音:fǎn shèn tòu
针对敌人渗透我方而行的防制措施。乃以严密组织、管制、调查、检查、侦破,以及运用检举、自首为主要方法。以间谍人员组织、阴谋叛乱分子、一切反政府之敌对者为对象。
《國語辭典》:泄漏  拼音:xiè lòu
不该让人知道的事让人知道了。《西游记》第二三回:「情知定是佛仙点化,他却不敢泄漏天机。」《儒林外史》第三○回:「姓名此时还说不得,若泄漏了机关,传的他知道,躲开了,你还是会不著。」也作「泄漏」、「泄露」。
《國語辭典》:泄漏(洩漏)  拼音:xiè lòu
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三国演义》第六回:「商议已定,密谕军土勿得泄漏。」《西游记》第一四回:「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记在心,再莫泄漏一人知道。」也作「泄漏」、「泄露」。
《國語辭典》:浸渍(浸漬)  拼音:jìn zì
受液体浸泡。宋。范质〈戒儿侄〉诗:「黄河润九里,草木皆浸渍。」引申为积久而发生效用。汉。孔融〈临终〉诗:「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漢語大詞典》:沦浃(淪浹)
深入;渗透。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 秦檜 之説,沦浹士大夫之骨髓,不可得而针砭。”明史·隐逸传序:“迨中叶承平,声教沦浹,巍科显爵,顿天网以罗英俊,民之秀者无不观国光而宾王廷矣。”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盖夫一国专制之积习,沦浹既深,民间持论之态,每易昧于商权之旨,好为抹杀之辞。”
分類:深入渗透
《國語辭典》:浸透  拼音:jìn tòu
完全渗透。如:「他的衣服已被雨水浸透了!」
《漢語大詞典》:沁透
渗透。《再生缘》第十六回:“无俗味,有清香,沁透诗家锦綉肠。” 臧克家 《“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在这具体描写里,沁透着诗人的真实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感情。”
分類:渗透
《漢語大詞典》:沁漉
渗透。 清 钱谦益 《赠都御史梅公神道碑》:“整兵顿马,我刃不血;奏囊横飞,血指沁漉。”
分類:渗透
《國語辭典》:浸润(浸潤)  拼音:jìn rùn
1.沾润、滋润。《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
2.谗言。参见「浸润之谮」条。《汉书。卷七六。王尊传》:「秦听浸润以诛良将,魏信谗言以逐贤守。」《三国演义》第一八回:「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
3.逐渐亲热、讨好。《水浒传》第三九回:「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谒访知府。」《警世通言。卷一九。崔衙内白鹞招妖》:「当时则是取笑,谁知浸润之间,太真与禄山为乱。」
《國語辭典》:渗漏(滲漏)  拼音:shèn lòu
1.液体向下浸透或向上溢入。如:「雨水由天花板上渗漏下来!」、「船底出现裂缝,海水渗漏进来了。」
2.耗蚀。《宋史。卷三九○。蔡洸传》:「财无渗漏,则不可胜用。」
3.走漏,引申为缝隙、破绽。《三国演义》第一五回:「慈见孙策鎗法无半点儿渗漏,乃佯输诈败,引孙策赶来。」
《國語辭典》:透骨  拼音:tòu gǔ
透澈入骨。比喻极为深切。《三国演义》第四一回:「时秋末冬初,凉风透骨。」《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风泛须眉透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國語辭典》:对流(對流)  拼音:duì liú
因液体或气体受热产生的对向流动,而传递热量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滋液
(1).谓渗透的汁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滋液渗漉,何生不育!”
(2).汁液渗透。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神雀仍集,麒麟自至;甘露滋液,嘉禾櫛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湍水:“源傍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
(3).特指唾液。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口能啖尝,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吐滋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