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花鼓  拼音:huā gǔ
一种以边打小鼓边歌舞的方式演出的民间戏曲。如凤阳花鼓、山东花鼓、山西花鼓等。如:「花鼓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且各地表演型态均不同,但通常是男女二人表演。」也称为「花鼓戏」。
《國語辭典》:花鼓戏(花鼓戲)  拼音:huā gǔ xì
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民间杂艺。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通常为男女二人,一人执锣,一人背鼓,边歌边舞。由于流行地区及表演形式的差别,有各种花鼓。也称为「花鼓」。
《國語辭典》:郢都  拼音:yǐng dū
地名。春秋时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漢語大詞典》:竹泉
泉名。在 湖北省 南部、 长江 南岸,邻接 湖南省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松滋县 南九十里有 竹泉 , 宋 政和 初,有僧浚井得竹笔。后 黄庭坚 謫 黔 过之,视笔曰:‘此吾过峡中 虾蟆背 所坠也。’后其笔忽成竹,始知此泉与峡水通也。”
《国语辞典》:越调(越调)  拼音:yuè diào
1.词曲宫调,为七宫十二调之一。
2.流行于河南和湖北西北部、河北南部的剧种。唱腔由上下句组成,以四弦为主奏乐器,另有月琴、三弦、唢呐等,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乡土气息浓厚。
《國語辭典》:蕲竹(蘄竹)  拼音:qí zhú
湖北省蕲春县境所产的竹子,可用以制成簟、笛、手杖等物。
分類:湖北
《漢語大詞典》:内方
山名。亦称 章山 。在 湖北 钟祥县 西南。书·禹贡:“ 内方 ,至于 大别 。” 孔 传:“ 内方 、 大别 二山名,在 荆州 , 汉 所经。”汉书·地理志上:“ 竟陵 , 章山 在东北,古文以为 内方山 。”
《國語辭典》:雷池  拼音:léi chí
1.比喻某一范围、界限。如:「不敢越雷池一步。」
2.河川名。位于安徽省望江县南。至县南潴而为池,而称为「雷池」。蓄积后池水东流,入于长江。
《漢語大詞典》:白狗
(1).白色的狗。山海经·南山经:“自 天虞之山 以至 南禺之山 ,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三国志·魏志·朱建平传:“﹝ 建平 ﹞善相术……谓 应璩 曰:‘君六十二位为常伯,而当有厄,先此一年,独见一白狗,而旁人不见也。’” 明 陆采 《明珠记·探留》:“白狗苍鹰,公子王孙来打猎。”
(2).峡名。在 湖北省 秭归县 。 唐 杜甫 《独坐》诗之二:“ 白狗 斜临北, 黄牛 更在东。” 唐 白居易 《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诗:“ 白狗 次 黄牛 ,滩如竹节稠。”
(3).见“ 白狗子 ”。
《漢語大詞典》:白狗子
(1).小白狗。晋书·郭璞传:“后 冰 子 藴 为 广州 刺史,妾房内忽有一新生白狗子,莫知所由来。”
(2).解放前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憎称。 蓝田 《朱德的故事》:“有一回, 朱总司令 带了一连人,在 湖南 行军。天黑了,队伍便在一个地方宿营。那地方藏着白狗子的奸细。” 范自爱 《采药》:“我们听说能够采药给同志们治病,谁不高兴!说干就干,就像又接到出发打‘白狗子’的命令似的,大家磨拳擦掌,准备上山。”亦省作“ 白狗 ”。 萧三 《井冈山四大哨口·八面山》:“ 八面山 啊山坐山,哨口设在山上山,反动白狗来进攻,有命来哩没命还。” 李季 《沙梁上的战斗》诗:“班长命令快隐蔽,等白狗走过去再把路赶。谁知道白狗们早发现,从四面把他们包围中间。”
《漢語大詞典》:高阳池(高陽池)
池名。在 湖北 襄阳 。原是 汉 侍中 习郁 于 襄阳 岘山 养鱼之所。 晋 山简 镇 襄阳 ,名之曰 高阳池 ,盖取 郦食其 高阳 酒徒之意。晋书·山简传:“ 简 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 习氏 , 荆 土豪族,有佳园池, 简 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 高阳池 。时有童儿歌曰:‘ 山公 出何许,往至 高阳池 。日夕倒载归,茗艼无所知。’” 宋 曾巩 《高阳池》诗:“ 山公 昔在郡,日醉 高阳池 。”参见“ 高阳酒徒 ”。
《國語辭典》:高阳酒徒(高陽酒徒)  拼音:gāo yáng jiǔ tú
汉代郦食其欲投效刘邦,被误以为儒生而遭拒,遂自称为「高阳酒徒」,始被刘邦所用。典出《史记。卷九七。郦生传》。后泛指好饮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唐。李白〈梁甫吟〉:「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也作「高阳公子」、「高阳狂客」。
《漢語大詞典》:白雪楼(白雪樓)
古迹名。故址在今 湖北 钟祥 城西。 宋 王象之《舆地纪胜·京西南路·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絶壁下临 汉江 , 白雪楼 冠其上。”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世称善歌者皆曰 郢州 , 郢州 至今有 白雪楼 。”
《国语辞典》:李善  拼音:lǐ shàn
人名。(西元?~689)唐江夏(今湖北省武昌县)人。博学广闻,能文章,人号为书簏。官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曾为《文选》作注。晚年居汴、郑间讲《文选》为业,弟子传其学,号文选学。
《國語辭典》:外江  拼音:wài jiāng
1.闽广等处的人称扬子江附近及以北数省为「外江」,称其地的人为「外江人」。
2.皮黄剧界的一派,即海派。
《漢語大詞典》:外江话(外江話)
广东 、 福建 等地人称 长江 左近及以北数省的人说的话。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一章:“‘唔,怎么不走啦?’这是 季交恕 打湖南腔的普通话。可是车夫听不懂,只是伸出手去接车钱。幸亏那位会说点外江话的女挑夫在后面代答一声。”按, 季 当时在 广州 。
《漢語大詞典》:中南
(1).山名。即 终南山 。左传·昭公四年:“ 三涂 、 阳城 、 太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 杜预 注:“在 始平 武功县 南。”《诗·秦风·终南》“ 终南 何有” 毛 传:“ 终南 , 周 之名山 中南 也。”初学记卷五引《五经要义》:“ 终南山 , 长安 南山也。一名 太一 。 潘岳 《关中记》云:其山一名 中南 ,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 中 南。”
(2).地区名。一般指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四省和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漢語大詞典》:蛇山
(1).即 黄鹤山 。横亘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 城中。与 汉阳 龟山 隔江对峙。山形蜿蜒如蛇,故名。
(2).在 陕西省 宝鸡市 西南。山多蛇,故名。
(3).山海经中的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四百里,曰 蛇山 ,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堊,其木多栒,多橡章,其草多嘉荣,少辛。”山海经·海内经:“ 北海 之内,有 蛇山 者, 蛇水 出焉,东入于海。”
《漢語大詞典》:烈山
山名。又名“厉山”、“随山”、“重山”、“丽山”。在 湖北省 随州市 北。相传上古 炎帝 神农氏 生于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漻水:“﹝ 漻水 ﹞分为二水,一水西逕 厉乡 南。水南有 重山 ,即 烈山 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 神农 所在处也。故谓之 烈山氏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唐祭太社乐章》:“ 烈山 有子,后土有臣。播种百穀,济育兆人。”参见“ 烈山氏 ”。
分類:山名湖北
《漢語大詞典》:烈山氏
传说中 炎帝 神农氏 的别称。又名 厉山氏 。国语·鲁语上:“昔 烈山氏 之有天下也,其子曰 柱 ,能殖百穀百蔬。” 韦昭 注:“ 烈山氏 , 炎帝 之号也,起于 烈山 。礼·祭法以 烈山 为 厉山 也。” 清 方苞 谥法:“ 烈山氏 始为农师,而民神之,因而号焉。”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相传古时有位 烈山氏 ,烧草木种田。”参见“ 厉山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