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顿足捶胸(頓足捶胸)  拼音:dùn zú chuí xiōng
跺脚拍胸。形容悲痛或愤怒到了极点。《东游记》第七回:「只见杨子哀号哽咽,顿足捶胸,抚棺长恨,欲拔剑自刎。」
《漢語大詞典》:恶仗
非常激烈残酷的战斗。例如:什么恶仗都能打。
《國語辭典》:短兵相接  拼音:duǎn bīng xiāng jiē
以短小的刀、剑等武器交手搏斗。比喻面对面激烈的搏打、争斗。《宋史。卷四五二。忠义传七。刘惟辅传》:「黎明军进,短兵相接,杀伤大当。」也作「短兵接战」。
《漢語大詞典》:短兵接
犹言短兵相接。《楚辞·九歌·国殇》:“车错轂兮短兵接。” 王逸 注:“言戎车相迫,轮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劎以相接击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 母弟 丁公 为 楚 将, 丁公 为 项羽 逐窘 高祖 彭城 西,短兵接, 高祖 急,顾 丁公 曰:‘两贤岂相戹哉!’” 唐 刘长卿 《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参见“ 短兵相接 ”。
分類:短兵相接
《漢語大詞典》:风口浪尖(風口浪尖)
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向春 《煤城怒火》第二一章:“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 日 ,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國語辭典》:激化  拼音:jī huà
受刺激而发生剧烈的变化。如:「他将满腔的悲愤激化为奋斗的力量。」
《國語辭典》:疾风暴雨(疾風暴雨)  拼音:jí fēng bào yǔ
1.急速猛烈的风雨。《淮南子。兵略》:「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也作「急风暴雨」、「疾风骤雨」。
2.形容声势浩大,或来势快速凶猛。《隋唐演义》第二二回:「斧照伯当上三路,如飘泼盆倾,疾风暴雨,砍剁下来。」也作「急风暴雨」、「疾风骤雨」。
《漢語大詞典》:击搏挽裂(擊搏挽裂)
攻打撕裂。形容争斗激烈。 唐 陆龟蒙 《五歌·水鸟》:“则有觜鈹爪戟劲立直眎者,击搏挽裂图羶腥。” 宋 苏轼 《秦始皇帝论》:“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击搏挽裂,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焉朝不谋夕,忧死之不给,是故巧诈不生,而民无知。” 勇立 《论排外不宜有形迹》:“上古之时,人物杂处,其间击搏挽裂,人与禽兽争命者,不知更几何年。”
《漢語大詞典》:操之过激(操之過激)
处事过于激烈。 文公直 《辛亥革命运动中之新军》:“ 鄂 督 瑞澂 操之过激,捕杀民党无虚日。” 李大钊 《国民与薪胆》:“ 日本 于此,颇惧操之过激,招列强之反感。”
《國語辭典》:白热(白熱)  拼音:bái rè
金属受热,到达摄氏一千五百度以上的高温,便会产生白色的光亮,较赤热的温度更高,称为「白热」。也称为「白炽」。
《漢語大詞典》:拔剑论功(拔劍論功)
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高帝 悉去 秦 苛仪法,为简易。羣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高帝 患之。” 金 元好问 《读纪信传》诗:“当时拔剑论功者,矢口何人説 纪生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七·韩成于光:“剖符分封,拔剑论功, 汉 于功臣悉矣。”
《國語辭典》:避风港(避風港)  拼音:bì fēng gǎng
1.能让船只躲避强风袭击的港湾。
2.引申为躲避一切外来伤害的地方。如:「家里永远是最好的避风港。」
《國語辭典》:刀光剑影(刀光劍影)  拼音:dāo guāng jiàn yǐng
形容械斗激烈,杀气腾腾的场面。如:「这一场帮派械斗,只见刀光剑影,甚是吓人。」
《國語辭典》:大风大浪(大風大浪)  拼音:dà fēng dà làng
风浪很大。引申为大动荡、大变化。如:「他在商场打滚了二十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國語辭典》:大吵大闹(大吵大鬧)  拼音:dà chǎo dà nào
大声的吵闹。如:「这点芝麻小事,不值得大吵大闹。」
《漢語大詞典》:冲天炮(沖天礮)
亦作“ 冲天炮 ”。
1.旧时一种具有很大杀伤力的大炮。 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戴梓》:“三藩之变, 梓 在 康亲王 军中,有奇技,为製冲天炮。”
2.比喻遇事好抢先发表激烈言论的人。《文明小史》第五六回:“同校的朋友,把他起了个外号,叫做‘冲天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