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灌顶(灌頂)  拼音:guàn dǐng
1 金刚乘仪式。当上师向其弟子传授一种新法门之前,所举行的宗教仪式。上师以圣水洒在弟子头顶,以象徵授予力量。2 隋唐时的高僧。为天台宗五祖。俗姓吴,旧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迁临海章安(今浙江境内),故世称为「章安大师」、「章安尊者」。
《國語辭典》:醍醐灌顶(醍醐灌頂)  拼音:tí hú guàn dǐng
将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浇到头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澈底醒悟。《西游记》第三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的三个字,好便是醍醐灌顶,甘露滋心。」《红楼梦》第六三回:「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亦可比喻令人感到清凉舒适。
《分类字锦》:宝光灌顶(宝光灌顶)
楞严经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国语辞典》:不空  拼音:bù kōng
唐代译经家。法名智藏,不空是他受灌顶号不空金刚的简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一说西域人。幼年出家,十四岁在阇婆国(今印尼爪哇)遇金刚智三藏,随来中国,学习唐、梵经论。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圆寂后,他奉诏出使狮子国。并利用这个机缘在普贤法阇黎学习密法三年,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共一千二百卷。天宝五年回长安,奉敕于净影寺从事翻译和开坛灌顶。安禄山之乱,不空虽身陷长安,但仍和肃宗暗通消息,所以肃宗还都,不空受到朝野的倾心崇奉,传法译经,教化颇盛。大历九年圆寂,世寿七十,代宗敕赠司空,谥「大辩正」。中唐时期佛教各宗竞立,密法渐行,颇有要求抉择统一的趋势,不空的译述,正表现了他的体认和努力,并取得很大的成就,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所译的经典,包括显教、杂密、金刚界、大乐、杂撰五大类。
《漢語大詞典》:智水
(1).《论语·雍也》:“知者乐水。”谓智者达于物理,周流不滞,故乐水。“智水”为对水的一种美称。 唐 陈陶 《种兰》诗:“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
(2).灌顶之水。谓佛教密宗弟子入门时,本师用以灌洒头顶,以明诸佛护念的净水。见 唐 一行 《大日经疏》卷八。亦泛指智慧。智慧能除无明火与热恼,故称“智水”。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永沐智水,长照慧日。”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抽紫玉於禪山,朗玄珠於智水。”
《国语辞典》:摩诃止观(摩诃止观)  拼音:mó hē zhǐ guān
书名。十卷。隋智顗讲述,弟子灌顶笔录。阐述天台止观的学说,发挥一念三千的禅法。为天台宗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国语辞典》:密续(密续)  拼音:mì xù
解说大乘教中金刚乘的灌顶、道品、修法、会供等的佛教典籍。可分《成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四部。因这类典籍必须经由上师传授,代代相递,故称为「密续」。
《漢語大詞典》:金刚水(金剛水)
佛教密宗受灌顶时所饮的香水。也称誓水。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卷二:“次灌顶师以左手蘸金刚水,想弟子洗沐垢染之身。”
一切如来宝冠三界法王灌顶
【佛学大辞典】
(修法)金刚顶经一曰:「成就一切如来金刚加持殊胜三昧耶智,得一切如来宝冠三界法王灌顶。」同疏二曰:「如来在因位而入三昧耶智曼荼罗,加持阿阇梨弟子身中本有之如来藏性,以成修真言行菩萨之法益,则堪任传授持明乃至印可等灌顶之阶位,以此而为初因,由三密四智印相应得一切如来之灌顶宝冠,为究竟三界之法王也。」
三部灌顶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台密所传有胎藏界与金刚界与胎金合部之三种灌顶法。
三种灌顶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灌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摩顶灌顶,诸佛摩行者之顶,而授成佛之记也。二、授记灌顶,诸佛以言说与成佛之记也。三、放光灌顶,诸佛放光而使其人被利益也。见秘藏记末。【又】一、成就真言灌顶。受明灌顶也。二、灭罪求福灌顶,息灾灌顶也。三、来生求果灌顶,增益灌顶也。见瞿醯经上。【又】一、结缘灌顶。二、传法灌顶。三、自證灌顶。
三摩耶灌顶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三昧耶戒与灌顶法。受三昧耶戒而后受学法或传法之灌顶。
大智灌顶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佛地也。义释十三曰:「大智灌顶地者,即是如来第十一地也。由住第十一地入大智灌顶,乃能作如来事。」
大灌顶
【佛学大辞典】
(修法)顶上灌五瓶誓水之圣式也,或为结缘,或为传密法,而行之。是洗除罪恶注入功德之意也。(参见:灌顶)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在吾人顶上灌下五瓶誓水的仪式,亦即与众结缘或传密法时所实行的仪式。灌顶是洗掉罪恶注入功德的意思。
大灌顶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灌顶经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