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火纸煤儿(火纸煤儿)  拼音:huǒ zhǐ méi ér
用火纸捻制的细管状物,是一种点火的工具。也称为「火煤子」。
《国语辞典》:火纸筒子(火纸筒子)  拼音:huǒ zhǐ tǒng zi
用火纸捲制成的细管状物,可供吸烟点火之用。《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这人姓王,名太。」也称为「火煤子」。
《國語辭典》:火纸(火紙)  拼音:huǒ zhǐ
一种上面涂硝,易于燃烧的纸。可制成点火用的火媒子或祭拜用的纸钱等。
《國語辭典》:火煤子  拼音:huǒ méi zi
以火纸捻制的细管状物,可用来点火。《官场现形记》第四一回:「取了一根火煤子,就灯上点著了火,两只手捧著了水烟袋,坐在那里呼噜呼噜吃个不了。」也称为「火楣子」、「火捻」、「火纸煤儿」、「火纸筒子」、「纸煤子」、「纸楣子」。
《漢語大詞典》:火纸煤(火紙煤)
即火纸捻儿。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幕开, 怀贞夫人 由内室出,手执火纸煤,将外室内之灯烛一一点燃。”参见“ 火纸捻儿 ”。
《漢語大詞典》:火纸捻儿(火紙捻兒)
点火用的细长纸卷。也称火煤子。相声《怯跟班》:“﹝ 三儿 ﹞把烟袋嘴递到 曾九 口里,这头燃了火纸捻儿给点烟。”
《漢語大詞典》:火纸捻儿(火紙捻兒)
点火用的细长纸卷。也称火煤子。相声《怯跟班》:“﹝ 三儿 ﹞把烟袋嘴递到 曾九 口里,这头燃了火纸捻儿给点烟。”
《漢語大詞典》:火纸筒(火紙筒)
用涂着硝的纸条搓成的引火物。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无以为生,每日到 虎踞关 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国语辞典》:火捻  拼音:huǒ niǎn
以火纸捲成,用来点火的细管状物。清。全士潮《驳案新编。卷二五。安徽司》:「夜,潜至王贤玉门首,踰墙进院。至王三弟兄卧房,推门入内,将所带火捻照亮。」也称为「火煤子」。
《国语辞典》:火楣子  拼音:huǒ méi zi
以火纸捻制的细管状物,是点火的工具。也称为「火煤子」。
《国语辞典》:火摺子  拼音:huǒ zhé zi
1.旧日夜行用来取亮照明的东西。
2.旧时戏剧中施放火彩的用具。用火纸、松香、硫磺等制成。
《国语辞典》:纸楣子(纸楣子)  拼音:zhǐ méi zi
以火纸捻制的细管状物,可用于点火。也称为「火煤子」。
《国语辞典》:纸煤子(纸煤子)  拼音:zhǐ méi zi
以火纸捻制的细管状物,可用来点火。《老残游记》第六回:「手指缝里夹了个纸煤子,吹了好几吹,才吹著。」也称为「火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