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16,分142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火烈
火星
风火
薪火
吹火
放火
朱火
火色
火微
火枣
出火
炎火
乞火
生火
举火
《漢語大詞典》:火烈
(1).持火把者的行列。烈,通“ 列 ”。《诗·郑风·大叔于田》:“ 叔 在藪,火烈具举。” 郑玄 笺:“列人持火俱举,言众同心。” 孔颖达 疏:“火有行列,俱时举之。”
(2).火势猛烈。《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盖 放诸船,同时发火”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去北军二里餘,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烧尽北船。” 宋 苏轼 《司竹监烧苇园》诗:“霜乾火烈声爆野,飞走无路号且讶。”《说岳全传》第二九回:“一霎时,火烈烟飞。”
(3).比喻威势猛烈。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威亮火烈,势踰风扫。” 张铣 注:“言其威武信为猛烈。”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驍雄竞奋,火烈风扫。”
(4).起火焚烧。梁书·武帝纪上:“移檄京邑曰:‘……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宋 苏舜钦 《游山》诗:“近为雷霆拔,火烈瓦甓糜。”
(5).指物被火焚烧而爆裂。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
(6).喻严明。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至於小人,虽宪典火烈,杀人奸盗,犹不絶踵,而况地狱之眇茫乎!”
《國語辭典》:火星  拼音:huǒ xīng
1.行星名。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有两颗小卫星。属于类地行星,外观呈现红棕色,大气稀薄。表面的奥林帕斯山是太阳系的最高山峰。古称「荧惑」。
2.物体燃烧或碰撞时,向四方迸射的火点。如:「木炭燃烧时,迸出细碎的火星。」也称为「火星子」、「火星儿」。
《國語辭典》:风火(風火)  拼音:fēng huǒ
意外的危险、麻烦。《醒世姻缘传》第九九回:「又勒取了监生的风火甘结,如狄希陈沿途有了盗贼水火,都要监生承管。」
分類:紧急热风
《國語辭典》:薪火  拼音:xīn huǒ
1.火炬、火把。
2.佛教用语。指身体和心识。《景德传灯录。卷四。鸟巢道林禅师》:「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漢語大詞典》:薪尽火灭(薪盡火滅)
《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后以“薪尽火灭”喻死。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弹指不留,水流灯焰,金身永谢,薪尽火灭。” 唐 王缙 《大证禅师碑》:“趺坐如生,薪尽火灭。”
《國語辭典》:吹火  拼音:chuī huǒ
吹气让火烧旺。《淮南子。说山》:「或吹火而然,或吹火而灭,所以吹者异也。」唐。郑谷 淮上渔者诗:「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國語辭典》:放火  拼音:fàng huǒ
1.引火焚烧。《后汉书。卷七二。董卓列传》:「乱兵入殿,掠宫人什物,傕又徙御府金帛乘舆器服,而放火烧宫殿官府居人悉尽。」《西游记》第一六回:「只见那众僧们搬柴运草,已围住禅堂放火哩。」
2.放灯。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國語辭典》:放灯(放燈)  拼音:fàng dēng
元宵时张灯的习俗。宋。辛弃疾 定风波。少日犹堪话别离词:「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水浒传》第三三回:「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
《漢語大詞典》:朱火
(1).红色的火焰。 晋 傅玄 《天郊飨神歌》:“藴朱火,燎芳薪。紫烟游,冠青云。” 元 钱惟善 《题广微天师升龙图》诗:“朱火腾空超碧落,翠鳞垂水捲沧溟。”
(2).特指烛火,灯火。文选·傅毅〈舞赋〉:“朱火曄其延起兮,燿华屋而熺洞房。” 吕向 注:“朱火,烛也。”《文选·王微〈杂诗〉》:“孟冬寒风起,东壁正中昏。朱火独照人,抱景自愁怨。” 吕延济 注:“朱火,灯也。” 宋 钱惟演 《南朝》诗:“舴艋凌波朱火度,觚稜拂汉紫烟微。”
(3).指夏天;暑气。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三:“闲卧观物化,悠悠念群生。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十五:“五月炎光朱火盛,阳焰烧阴幽响絶。”
(4).传说神仙居住的地方。汉武帝内传:“后造 朱火 丹陵 ,食灵瓜,味甚好。”
《國語辭典》:火色  拼音:huǒ sè
1.火的颜色。唐。白居易〈短歌行〉:「瞳瞳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2.火候。如:「烹调食物要注意火色。」《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从此家人日夜烧鍊,丹客频频到炉边看火色,却不开炉,閒了却与富翁清谈,饮酒下棋。」
3.指脸上泛红光。《新唐书。卷九八。列传。马周》:「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骈字类编》:火微
宋 苏轼 作书寄王晋卿,忽忆前年寒食北城之游,走笔为此诗 北城寒食烟火微,落花胡蝶作团飞。
《漢語大詞典》:火枣(火棗)
传说中的仙果,食之能羽化飞行。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於金丹也。” 唐 陆龟蒙 《袭美以春橘见惠因次韵复酬谢》:“堪居 汉 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枣前。” 元 徐再思 《红绣鞋·道院》曲:“青猿藏火枣,黑虎听黄庭。”《封神演义》第七九回:“火枣琼浆原自异, 马忠 应得化微尘。”
《國語辭典》:出火  拼音:chū huǒ
泄欲或泄愤之意。《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没奈何只得勉强同惜惜上床睡了,虽然少不得干著一点半点儿事,也是想著那个,借这个出火的。」《红楼梦》第五七回:「贾母一见了紫鹃,眼内出火,骂道:『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
《國語辭典》:炎火  拼音:yán huǒ
1.烈火。《诗经。小雅。大田》:「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若举炎火以炳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
2.神话传说中的山。《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昆伦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文选。张衡。思玄赋》:「跻日中于昆吾兮,憩炎火之所陶。」
分類:烈火
《國語辭典》:乞火  拼音:qǐ huǒ
1.借取火种。《淮南子。览冥》:「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宋。陆游 晚泊诗:「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2.汉代蒯通以里妇为洗刷邻妇偷肉的冤屈,往邻家借火驱逐为肉相争的狗群的故事,向曹相国推荐梁石君、东郭先生。见《汉书。卷四五。蒯通传》。后以喻向人说情或推荐。唐。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國語辭典》:生火  拼音:shēng huǒ
使柴、煤炭等燃烧起来。宋。陆游 幽居遣怀诗三首之三:「呼童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
《國語辭典》:举火(舉火)  拼音:jǔ huǒ
1.点火。《管子。弟子职》:「昏将举火,执烛隅坐。」《汉书。卷七。昭帝纪》:「夏,旱,大雩,不得举火。」
2.生火煮饭。《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3.过活,维持生计。《晏子。内篇。杂下》:「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重义轻财,前后赐与,多散之亲族,群从弟侄十数人,并待而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