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贤灵(賢靈)
对死者灵魂的尊称。《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昔 卫大夫 蘧瑗 葬 濮阳 ,吾望其墓,常想其遗风,愿託贤灵以弊髮齿,营吾兆域,必往从之。”
《漢語大詞典》:走魂
巫者弄术,谓灵魂离开躯壳,赴诉鬼神,以祈福禳灾。 五代 齐己 《夏云曲》:“男巫女覡更走魂,焚香烛天天不闻。”
《漢語大詞典》:霣灵(霣靈)
逝者的灵魂。隶续·汉冀州从事郭君碑:“哀哀考妣,追惟霣灵。”
分類:灵魂
《漢語大詞典》:魂质(魂質)
灵魂与实体。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夫浩浩元气,造起天地。天者一物之魂质也,人者亦一物之魂质也。”
《国语辞典》:关亡(关亡)  拼音:guān wáng
召请死人灵魂的巫术。
《国语辞典》:阴灵儿(阴灵儿)  拼音:yīn líng ér
人死后的灵魂。
分类:灵魂
《漢語大詞典》:游魂汤(游魂湯)
迷魂汤。迷信所说地狱中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七郎 一连两宵,已此着了游魂汤,自此同行同坐,时刻不离左右,竟不放 赛儿 到家里去了。”
《漢語大詞典》:脱尸
灵魂脱离尸体,死亡的婉辞。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五:“住持沐浴端服袈裟。留偈别僧侣,趺坐脱尸。远近士宦,自 陆宗伯 以下,靡不与祭。”
《国语辞典》:扬幡招魂(扬幡招魂)  拼音:yáng fān zhāo hún
悬挂幡旗,招回死者的灵魂。《三国演义》第九一回:「当夜于泸水岸上,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扬幡招魂。」
《国语辞典》:鬼灵信仰(鬼灵信仰)  拼音:guǐ líng xìn yǎng
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因此供奉、敬拜已故的祖先,一如神明,藉以获得庇佑。根据学者研究,鬼灵信仰是宗教的起源。
《国语辞典》:最后的审判(最后的审判)  拼音:zuì hòu de shěn pàn
据天主教教义:世界末日时,由基督唤醒死者之灵魂,以在世时的行为来判定何者可升天堂或下地狱。米开兰基罗在席斯丁大教堂所绘的天花板壁画,是此种题材的代表作。
《国语辞典》:印度哲学(印度哲学)  拼音:yìn dù zhé xué
以灵魂、业和解脱为基本概念,探讨各种哲学问题的学问。有各种不同的派别,各派别都以「经」的形式对其理论加以系统,将哲学教义变为易记的格言、公式或规则。主要内容是要透过宗教的实践,以求得从业和轮回世界的解脱,对改变现实社会的观念并不重视。
《國語辭典》:走肉行尸(走肉行屍)  拼音:zǒu ròu xíng shī
比喻一个人无所事事,浑噩度日。也作「行尸走肉」。
《国语辞典》:纸幡儿(纸幡儿)  拼音:zhǐ fān ér
长形的纸旗。斋醮或丧葬时置于队伍前引导灵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一四出》:「奔行程,哀哀不曾住声,各不定珠泪如倾。挑著个纸幡儿,招展痛苦伤情。」
《国语辞典》:精灵论(精灵论)  拼音:jīng líng lùn
一种认为自然界事物皆有灵魂的哲学。为斯宾塞学派哲学家的主张,并以此说明所有宗教的起源。也称为「生气主义」、「有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