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相关人物
炎帝


《礼记·月令》
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日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列传·魏相〉~339~
又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曰:「臣相幸得备员,奉职不修,不能宣广教化。阴阳未和,灾害未息,咎在臣等。臣闻易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

例句

炎帝持祝融,呵嘘不相炎。 韩愈 苦寒

祝融将御节,炎帝启朱明。 黎逢 夏首犹清和

典故
相关人物
炎帝
 
蚩尤
 
黄帝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本纪》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例句

熊罴驱涿鹿,犀象走昆阳。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國語辭典》:炎帝  拼音:yán dì
帝号。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那时诸侯皆已顺从,独蚩尤共著炎帝侵暴诸侯,不服王化。」
《分类字锦》:炎帝执衡(炎帝执衡)
汉书魏相传炎帝乘离执衡司夏
分类:
《漢語大詞典》:列山氏
即 神农氏 。又称 炎帝 。 唐 孔颖达 《〈周易正义〉序》:“案《世谱》等羣书, 神农 一曰 连山氏 ,亦曰 列山氏 。”参阅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國語辭典》:赤帝  拼音:chì dì
1.南方之神,为五天常之一。因五行中以南方为赤色,故称南方的天帝为「赤帝」。见《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
2.炎帝。因以火德王,故称为「赤帝」。《淮南子。时则》汉。高诱。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
《國語辭典》:赤帝子  拼音:chì dì zǐ
相传汉高祖曾斩白蛇,后有老妪哭诉此白蛇乃其子,为赤帝子所杀,后遂称汉高祖为「赤帝子」。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漢語大詞典》:赤熛怒
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南方之神,司夏天。亦称“ 赤帝 ”。《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汉 郑玄 注:“五帝……赤曰 赤熛怒 , 炎帝 食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贾公彦 疏引《春秋纬文耀钩》:“夏起赤受制,其名 赤熛怒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 唐 开元 礼:‘立夏祀 赤帝 ,祝文:敢昭告于 赤帝 赤熛怒 。’”
《國語辭典》:炎汉(炎漢)  拼音:yán hàn
1.因汉代以火德王,故称为「炎汉」。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自炎汉中叶,厥突渐异。」唐。李白〈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噫大块之气,歌炎汉之风。」
2.传说炎帝为汉族祖先,故称中国或汉民族为「炎汉」。唐。元宗〈封东光公主制〉:「炎汉盛礼,蕃国是和。」
《國語辭典》:帝女  拼音:dì nǚ
1.天帝的女儿。《文选。江淹。杂体诗。潘黄门》:「我惭北海术,尔无帝女灵。」
2.天子或宗室的女儿。唐。苏颋 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诗:「骎骎羽骑历城池,帝女楼台向晚披。」
《漢語大詞典》:南讹(南訛,南譌)
(1).亦作“ 南为 ”、“ 南伪 ”、“ 南譌 ”。指夏时耕作及劝农等事。《书·尧典》:“申命 羲叔 ,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 孔 传:“讹,化也。掌夏之官,平叙南方化育之事……四时同之,亦举一隅。”史记·五帝本纪:“申命 羲叔 ,居 南交 。便程南为,敬致。” 司马贞 索隐:“春言东作,夏言南为,皆是耕作营为劝农之事。”汉书·王莽传中:“予之南巡,必躬载耨,每县则薅,以劝南伪。” 南朝 齐 谢朓 《雩祭歌》:“火景方中南譌秩,靡草云黄含桃实。”
(2).南方主夏属火, 炎帝 所司。因用以借称火神。 宋 王禹偁 《火星中而寒暑退赋》:“又若南讹赫怒,人失其所,焦砂烂石以何盛,轻箑纤絺而曷御。” 清 杨模 《闰六月初七夜月》:“南讹莫认火西流,顾兔高悬略似钩。”
《國語辭典》:炎黄(炎黃)  拼音:yán huáng
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汉书。卷三三。魏豹等传》赞曰:「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秏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
《國語辭典》:阪泉  拼音:bǎn quán
地名。位于今涿鹿县,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此处。
《漢語大詞典》:时帝(時帝)
指春帝 太皞 、夏帝 炎帝 、秋帝 少皞 、冬帝 颛顼 及中央帝 黄帝 。新唐书·儒学传中·张齐贤:“又谓时帝,五人帝也。 玄 於时帝包天人,故以 文 武 作配,是并告两五帝为不疑。”参阅礼记·月令
《漢語大詞典》:火帝
(1).古代所谓五方天帝之一的 赤帝 ,掌南方,司火,司夏。 隋 李播《周天大象赋》:“粤若荧惑, 火帝 之精。” 宋 朱弁 《予以气海不能熟生暖冷用火攻之策灼艾二百壮吟呻得诗二十韵》:“ 火帝 恩光异,炎官绩用奇。” 明 唐顺之 《午日庭宴》诗:“南薰应律转朱旗, 火帝 乘离锦席披。”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六府非六天名说:“南方 赤帝 赤熛怒 ,火帝也。”
(2).相传远古时代五帝之一的 炎帝 。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云师 火帝 ,非无战阵之风; 尧 誓 汤 征,咸用干戈之道。” 吴兆宜 注引《三皇本纪》:“ 炎帝 神农氏 以火德王,故曰 炎帝 ,以火名官。” 南朝 梁 周兴嗣 《千字文》:“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漢語大詞典》:炎皇
指 炎帝 神农氏 。 南朝 陈 徐陵 《长干寺众食碑》:“昔 炎皇 肇训, 稷 正修官。” 南朝 陈 徐陵 《鸳鸯赋》:“ 炎皇 之季女,织素之佳人。” 宋 陈师道 《赠二苏公》诗:“前驱 吴回 后 炎皇 ,絳旂丹轂朱冠裳。”
《漢語大詞典》:有邰
古国名。 姜 姓, 炎帝 之后。 周 代 后稷 母 姜嫄 ,为 有邰氏 女。故址在今 陕西省 武功县 西南。有,词头。《诗·大雅·生民》:“诞 后稷 之穡,有相之道……实颖实栗,即 有邰 家室。” 毛 传:“ 邰 , 姜嫄 之国也。 尧 见天因 邰 而生 后稷 ,故国 后稷 於 邰 。”史记·周本纪:“ 周 后稷 ,名 弃 。其母 有邰氏 女,曰 姜原 。” 张守节 正义引说文:“ 邰 , 炎帝 之后, 姜 姓,封 邰 , 周弃 外家。”
《國語辭典》:涿鹿  拼音:zhuó lù
1.县名。参见「涿鹿县」条。
2.山名。参见「涿鹿山」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