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搔首抓耳  拼音:sāo shǒu zhuā ěr
形容人想不出办法,焦急烦躁的模样。《官场现形记》第四一回:「王柏臣那面也晓得了,急得搔首抓耳,坐立不安。」也作「搔头摸耳」。
《國語辭典》:坐立不安  拼音:zuò lì bù ān
形容焦急、烦躁,心神不宁的样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萧状元终日在此来往,吾等见了,坐立不安,可为吾等筑一堵短壁儿,在堂子前遮蔽遮蔽。」《水浒传》第四○回:「自从哥哥吃官司,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也作「坐卧不安」。
《国语辞典》:倒枕捶床  拼音:dǎo zhěn chuí chuáng
形容烦躁、无奈、愤懑或悲痛的样子。也作「倒枕搥床」。
《国语辞典》:倒枕搥床  拼音:dǎo zhěn chuí chuáng
形容烦躁、无奈、愤懑或悲痛的样子。元。陈子厚。醉花阴。宝钏松金髻云亸套:「著我倒枕搥床怎生卧,到二三更暖不温和,连这没人情的被窝儿也奚落我。」也作「打枕捶床」、「倒枕捶床」、「捣枕搥床」、「椎床倒枕」。
《国语辞典》:捣枕搥床(捣枕搥床)  拼音:dǎo zhěn chuí chuáng
形容烦躁、无奈、愤懑或悲痛的样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睡不著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搥床。」也作「倒枕搥床」。
《国语辞典》:打枕捶床  拼音:dǎ zhěn chuí chuáng
形容烦躁无奈愤懑或悲痛的样子。《宋元戏文辑佚。浣纱女》:「亏负人,辜负人。空教我打枕捶床,短叹长吁,千声万声。」也作「倒枕搥床」。
《国语辞典》:捶床捣枕(捶床捣枕)  拼音:chuí chuáng dǎo zhěn
形容烦躁愤懑,难以入睡。也作「捶床拍枕」。
《国语辞典》:捶床拍枕  拼音:chuí chuáng pāi zhěn
形容烦躁愤懑,难以入睡。也作「捶床捣枕」。
《国语辞典》:椎床倒枕  拼音:zhuī chuáng dǎo zhěn
形容烦躁无奈、愤懑悲痛的样子。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淑兰惶愧,昨夜废寝忘餐,椎床倒枕,无计所托。」也作「倒枕搥床」。
《国语辞典》:理胡子(理胡子)  拼音:lǐ hú zi
1.用手理一理、摸一摸胡子,动作中可显示出欣慰、满意、赞成、烦躁等态度。
2.整理、修剪胡子。
《漢語大詞典》:凤狂龙躁(鳳狂龍躁)
形容心情烦躁,精神失常。 唐 韩偓 《喜凉》诗:“炉炭烧人百疾生,凤狂龙躁减心情。” 清 金农 《问颜大懋伦疾》诗:“海枯石烂愁仍在,凤狂龙躁转多病。”
《漢語大詞典》:烦茹(煩茹)
谓烦躁缠扰。 汉 王粲 《大暑赋》:“就清泉以自沃,犹淟涊而不凉,体烦茹以於悒,心愤闷而窘惶。”
分類:烦躁缠扰
《國語辭典》:憋支支  拼音:biē zhī zhī
急躁、焦烦生气的样子。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憋支支恶心烦,勃腾腾生忿怒。」
分類:烦躁气恼
《國語辭典》:鳖懆(鱉懆)  拼音:biē cǎo
焦急、烦懆。《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一》:「洪信和洪义好鳖懆,引两个妻儿尽总来到。」也作「憋懆」。
分類:烦躁生气
《國語辭典》:憋憋焦焦  拼音:biē biē jiāo jiāo
急躁、焦烦生气的样子。元。秦𥳑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你省可里啼啼哭哭,怨怨哀哀,憋憋焦焦。」也作「憋憋懆懆」、「焦焦憋憋」、「憔憔憋憋」。
分類:烦躁气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