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终焉之志(終焉之志)  拼音:zhōng yān zhī zhì
对所处的生活环境或方式,感到满意,而有安身终老的想法。《国语。晋语四》:「子犯知齐之不可以动,而知文公之安齐而有终焉之志也。」《晋书。卷八○。王羲之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高级汉语词典》:酌焉不竭
比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國語辭典》:乌焉成马(烏焉成馬)  拼音:wū yān chéng mǎ
乌、焉、马三字形体相似,抄写时,易致讹误。「乌焉成马」形容文字因辗转抄写,易生讹误。如:「书经三写,乌焉成马。」
《漢語大詞典》:焉耆明屋
古代寺院遗址。位于 新疆 库尔勒 与 焉耆 之间,地名 七格星 。“明屋”是维吾尔语“千佛”之意。遗址规模很大,分南北两个大寺,在北大寺西北还有十个石窟。寺院创建于两 晋 ,现存遗址是 唐 至 元 代的建筑物。出土的壁画、塑像残块和建筑装饰等,都是研究当时佛教美术的重要资料。
分類:寺院遗址
《漢語大詞典》:焉耆一龟兹语(焉耆一龜兹語)
古代流行在 新疆 吐鲁番 、 焉耆 和 库车 一带的语言。分 焉耆 与 龟兹 ( 库车 )两种方言,差别较大。前者曾称“吐火罗语A”,后者曾称“吐火罗语B”。属印欧语系Centum(Kentum)支派。文字使用婆罗米字母斜体。20世纪初以来,在我国 新疆 吐鲁番 、 焉耆 、 库车 等地发现了此语言的文献,多属7-8世纪,对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漢語大詞典》:焉酸
草名。山海经·中山经:“﹝ 鼓钟之山 ﹞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为毒。”一本作“乌酸”。 郭璞 注:“为,治。” 郝懿行 笺疏:“治,去之也。”
《漢語大詞典》:焉提
即阏氏。 匈奴 对王后的称呼。 汉 王充 论衡·乱龙:“ 金翁叔 , 休屠王 之太子也。母死, 武帝 图其母於 甘泉殿 上,署曰: 休屠王 焉提。”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焉提:“焉提,即閼氏也。古书‘氏’‘是’通用,提从‘是’,故亦与‘氏’通。”
《韵府拾遗 灰韵》:焉知凶灾(焉知凶灾)
后汉书岑彭传彭元孙熙为魏郡太守无为而化舆人歌之曰我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氂含哺鼓腹焉知凶灾
《漢語大詞典》:习焉不察(習焉不察)
语出《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后因以“习焉不察”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取进止:“当 栖楚 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亦作“ 习而不察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口传心授,依样葫芦,求其师不甚谬,则习而不察,亦可以混过一生。” 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四讲:“这种见解和思想,真是谬误到极点,可谓人云亦云,习而不察。”
《漢語大詞典》:习焉不觉(習焉不覺)
犹言习焉不察。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改漫为熳,不知起於何时?焉乌成马,习焉不觉,殊可怪也。”
《漢語大詞典》:习焉弗察(習焉弗察)
犹言习焉不察。 清 梁章钜 浪迹续谈·孙白谷:“此实传庭,又或误以为‘傅庭’,耳食之徒,遂习焉弗察耳。”
《國語辭典》:心不在焉  拼音:xīn bù zài yān
语出《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思心神不集中。《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徐德归来几日,看见莫大姐神思撩乱,心不在焉的光景。」
《国语辞典》:罪莫大焉  拼音:zuì mò dà yān
罪恶之重,莫过于此。《左传。昭公五年》:「昭子即位,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适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晋书。卷六七。温峤传》:「术辈首乱,罪莫大焉。」
《国语辞典》:心焉如割  拼音:xīn yān rú gē
形容内心痛苦像刀割一样。《晋书。卷九。海西公纪》:「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韵府拾遗 先韵》:𨞇焉
张仲甫雷赋丨丨而来倏焉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