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小王
(1).年轻受封为王者。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及教授诸小王,论议经书,述叙平生,雍和终日。”
(2).受封为王者的谦称。红楼梦第十五回:“﹝ 北静王 ﹞又向 贾政 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於老凤声,未可量也。’”
(3).指 三国 魏 王弼 。南齐书·陆澄传:“体微远,实贯羣籍, 施 孟 异闻, 周 韩 殊旨,岂可专据 小王 ,便为该备。”
(4).指 晋 代书法家 王献之 。 唐 张怀瓘 书断·杂编·二王真迹:“ 开元 十六年五月,内出二 王 真跡及 张芝 、 张昶 等书,总一百六十卷,付 集贤院 令集字…… 小王 、 张芝 等跡各随多少勒为卷帙。”
(5). 汉 时 西域 康居国 封爵名。
(6).复姓。 春秋 晋 有 小王桃甲 。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國語辭典》:大房  拼音:dà fáng
1.家族的长房。《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都是太夫人的地葬得不好,只发大房,不发二房。」
2.较大的房子。《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渐渐大房改换小房,赁得两三间房子。」
3.古祭器,玉饰的俎。《诗经。鲁颂。閟宫》:「笾豆大房,万舞洋洋。」
《漢語大詞典》:分房
(1). 唐 皇族及大官的世系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号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自 玄宗 以后,诸王不出閤,不分房,子孙闕而不见。”
(2). 清 代科举考试,南闱和北闱的同考官都分为十八房,分住东西经房,负有分房阅卷之责,故称。 清 黄宗羲 《广师说》:“流俗有句读之师,有举业之师,有主考之师,有分房之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我日来得了个闈差,怕是分房。”
(3).分配房屋。如: 老李 负责我们单位的分房工作。
《漢語大詞典》:里士
明 初赏赐富裕耆老的爵名。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里士乡士:“ 洪武 十九年六月二十日,詔赐耆老粟帛。京师 应天府 、 凤阳府 民年七十以上,天下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与县官平礼,并免杂役,冠带服色,别议颁行,正官岁一存问。”明史·太祖纪三:“ 应天 、 凤阳 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社士,九十以上乡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里士,九十以上社士。皆与县官均礼,復其家。”
《漢語大詞典》:庶长(庶長)
(1).妾所生之长子。 汉 班固 《白虎通·姓名》:“适长称伯, 伯禽 是也;庶长称孟, 鲁 大夫 孟氏 是也。”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唐 孔颖达 疏:“《礼纬》云:‘庶长称孟。’然则适妻之子长者称伯,妾子长於妻子则称为孟,所以别适庶也。”
(2).官爵名。 春秋 时 秦 国设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卿。 商鞅 变法,制定二十级爵,从第十级到第十八级,属于庶长一等。 汉 袭 秦 制,也置庶长。左传·襄公十一年:“ 秦 庶长 鲍 、庶长 武 帅师伐 晋 以救 郑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七,駟车庶长;十八,大庶长。” 颜师古 注:“庶长,言为众列之长也。”参阅《后汉书·百官志》“关内侯” 刘昭 注引 汉 刘劭 《爵制》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县王(縣王)
三国 魏 以县封诸王,其郡为国。见三国志·魏志·彭城王据传。 晋 始定为爵名,后改正县王,增邑三千户,制度如郡侯。见晋书·职官志。 南北朝 间或置之。
分類:诸王爵名
《漢語大詞典》:官首
(1).同僚中为首的官长。《书·酒诰》“百僚庶尹” 唐 孔颖达 疏:“言百官众正,为总之文,但百官众正除六卿,亦有大夫及士,士亦有官首而为政者惟亚。传云次大夫者,谓虽为大夫不为官首者,亚次官首。”
(2).官爵名。 汉武帝 时设置武功爵,以赏军功。自“造士”至“军卫”凡十一级,“官首”为第五级。史记·平準书:“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 司马贞 索隐:“官首,武功爵第五也,位稍高,故得试为吏,先除用也。”
《國語辭典》:貤封  拼音:yí fēng
置官赠爵。清制,文武官员以自己所应得的爵位名号,呈请改授与亲族尊长,称为「貤封」;若其人已死,则称为「貤赠」。《清会典事例。卷一四三。吏部一二七。封赠。貤封汇办》:「谕京员三品以上,例得自行奏请貤封,馀俱由该部查覈汇奏。」
《漢語大詞典》:伦侯(倫侯)
秦 爵名。与列侯相类而无封邑。史记·秦始皇本纪:“伦侯 建成侯 赵亥 、伦侯 昌武侯 成 、伦侯 武信侯 冯毋择 。” 司马贞 索隐:“爵卑於列侯,无封邑者。伦,类也,亦列侯之类。”
《漢語大詞典》:进赠(進贈)
谓官吏死后加赠官爵名号。晋书·卞壸传:“司徒 王导 见议,进赠驃骑将军,加侍中。”
《漢語大詞典》:梅禄
突厥语的译音。亦译作“梅録”、“梅落”。古代 回纥 官爵名。旧唐书·柳公绰传:“是岁,北虏遣梅禄将军 李畅 以马万匹来市,託云入贡。”新唐书·回鹘传上:“会酋长 突董 、 翳密施 、大小梅録等还国,装橐係道,留 振武 三月,供拟珍丰,费不貲。”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 契丹 在 回纥 统治时期,氏族、部落长曾采用过‘达干’、‘梅落’等 回纥 称号。”
《国语辞典》:多罗贝勒(多罗贝勒)  拼音:duō luó bèi lè
部长。译自满州话。为清朝赐予宗室和蒙古外藩的爵名,地位在郡王之下,贝子之上,是宗室爵位的第五等。简称为「贝勒」。
《漢語大詞典》:八分公
清 宗室封爵名号。 清 宗室封爵凡十二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上皆入八分,称“八分公”。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者,有不入八分者。入八分者,与亲王、郡王、贝子、贝勒朝会礼遇同。参阅《清会典·事例二·宗人府》清史稿·职官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