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1,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原父贡父
造父
詹父
召父治南阳
仲父
周家叔父把元龟
主父(又作:主父西游)
词典
父母
父子
父老
渔父
父兄
君父
大父
叔父
典故
原父贡父

相关人物
刘攽
 
刘敞


《东坡志林》卷一〈记游·记刘原父语〉~6~
昔为凤翔幕,过长安,见刘原父,留吾剧饮数日。酒酣,谓吾曰:「昔陈季弼告陈元龙曰:『闻远近之论,谓明府骄而自矜。』元龙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馀子琐琐,亦安足录哉!』」因仰天太息。此亦原父之雅趣也。吾后在黄州,作诗云:「平生我亦轻馀子,晚岁谁人念此翁?」盖记原父语也。原父既没久矣,尚有贡父在,每与语,今复死矣,何时复见此俊杰人乎?悲夫!
《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刘敞列传〉~0383~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欧阳脩每于书有疑,折简来问,对其使挥笔,答之不停手,脩服其博。长于春秋,为书四十卷,行于时。弟攽,子奉世。
《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刘敞列传·(弟)刘攽〉~0388~
攽所著书百卷,尤邃史学。作汉刊误,为人所称。预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
典故
相关人物
造父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例句

造父为周御,詹嘉守晋军。 耿湋 送太仆寺李丞赴都到桃林塞

问谁能为御,旷世不可求。惟昔穆王子,乘之极遐游。王良执其辔,造父挟其辀。 韩愈 弩骥

典故
詹父

相关人物
詹何


《淮南子》卷十六《说山训》
「詹公之钓,千岁之鲤不能避。」东汉·高诱注:「詹公,詹何也,古得道善钓者,有精数,故能得千岁之鲤也。」

例句

何以不羁詹父伴,睡烟歌月老潺潺。 崔橹 春晚岳阳言怀二首之二

典故
召父治南阳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列传·召信臣〉~364~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徵为谏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畜积有馀。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复数增秩赐金。……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立祠。
典故

《荀子·仲尼篇》~4~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于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2509~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不韦家僮万人。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列传〉~746~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
典故
周家叔父把元龟

相关人物
周公


《尚书》卷十三〈周书·大诰〉~89 ~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尚书》卷十三〈周书·大诰〉~90 ~
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已!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典故 
主父西游

相关人物
主父偃


《汉书》卷六十四上《主父偃传》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以诸侯莫足游者,元光元年,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乃拜偃、乐、安皆为郎中。偃数上疏言事,迁谒者,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

例句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李贺 致酒行

丈夫遭遇不可知,买臣主父皆如斯。 高适 送蔡山人

《國語辭典》:父母  拼音:fù mǔ
1.父亲和母亲。《文选。潘岳。寡妇赋》:「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红楼梦》第六七回:「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
2.父母官的简称。参见「父母官」条。
《國語辭典》:父母官  拼音:fù mǔ guān
古代称州县等地方官为「父母官」。《水浒传》第一四回:「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
《國語辭典》:父子  拼音:fù zǐ
1.父亲与儿子。《易经。序卦》:「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三国演义》第六九回:「辂见其父子情切。」
2.古时称叔与侄为「父子」。《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疏广》:「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國語辭典》:父老  拼音:fù lǎo
1.尊敬老人的称呼。《史记。卷一○二。冯唐传》:「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老不辜。」
2.职官名。如今之乡镇村里长。《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唐。徐彦。疏:「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辨护伉健者为里正,皆受倍田,得乘马。」
3.父亲年老。《晋书。卷五○。庾纯传》:「父老不归供养,将何言也?」
《國語辭典》:渔父(漁父)  拼音:yú fǔ
1.年老的渔夫。《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滨耳。」唐。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2.庄子杂篇的篇名。主旨言不宜分外求世,守真则道存。
3.《楚辞》的篇名。屈原作。原放逐江湘,忧愁叹吟,遇避世渔父,假设问答以寄意。
《國語辭典》:父兄  拼音:fù xiōng
1.父亲及兄长。如:「父兄告诫我,待人要有礼。」《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并且他方才劝戒我一番话,就是自家父兄,也不过如此,真是令人可感。」
2.长老、父老。《国语。晋语五》:「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國語辭典》:君父  拼音:jūn fù
1.君主之子对其父王的称呼。《左传。僖公五年》:「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
2.天子,君主。《文选。曹植。求自试表》:「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
《國語辭典》:大父  拼音:dà fù
称谓:(1)称祖父。《墨子。节葬下》:「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2)称外祖父。《汉书。卷四三。娄敬传》:「岂曾闻外孙敢与大父亢礼哉?可毋战以渐臣也。」
《國語辭典》:叔父  拼音:shú fù
1.称谓。称父亲的弟弟。
2.古代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父」。《仪礼。觐礼》:「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國語辭典》:造父  拼音:zào fǔ
1.人名。生卒年不详。周穆王时善御的人,王使造父御,西游忘返。及徐偃王反,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自此为赵氏。
2.星官名,由五颗星组成,属危宿,在西方的仙王座中。《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传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马,或曰伯乐。」也称为「司马」、「伯乐」。
《國語辭典》:仲父  拼音:zhòng fǔ
1.称谓。古称父亲的大弟。
2.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故称为「仲父」。
3.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荀子。仲尼》:「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遂立以为仲父。」
4.秦始皇对吕不韦的尊称。《史记。卷八五。吕不韦传》:「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5.晋人对王导的尊称。《晋书。卷六五。王导传》:「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克己励节……朝野倾心,号为仲父。」
《國語辭典》:主父  拼音:zhǔ fù
1.古代婢妾、仆役对男主人的称呼。《战国策。燕策一》:「妾知其为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唐。皇甫枚《王知古》:「主父近承天书赴阙,郎君复随计吏西征,此惟闺闱中人耳,岂可淹久乎?」
2.战国时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称「主父」。见《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3.复姓。赵武灵王号主父,其后支孙乃以之为氏。如汉朝有主父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