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万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一切万法同。无量寿经下曰:「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一物不将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公案名。言本来无一物之消息。即向上屋里,空界无物。今一物亦不将来之意也。从容录第五十七则曰:「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著。严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州云:恁么则担取去。」是问一物不将来,即为既担一物来,故为赵州所勘破。
实相为物二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昙鸾所立。一实相身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又佛之光明也。二为物身,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又佛之名号也。往生论注下曰:「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为物身。」六要钞三本曰:「此有二义:一义云:实相身者此是理佛,即云法性法身是也。为物身者此是事物,即云方便法身是也。一义云:实相为物二种法身共是事佛,二种法身是约自利利他之德,即名与义,实相约义。即是光明摄法身故,为物是名,即是名号摄众生故。问且就后义,既云实相,何为事佛?答:所言实相,非无相义,是虚实义,即约生佛。谓佛为实,众生为虚;以悟为实,以迷为虚。问:二义之中,以何为正?答:二义俱存,用舍可在学者之意。但约名义,犹亲文欤。」鸾师亦立法性方便之二法身。(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实相身和为物身。实相身是理佛,也就是法性法身;为物身是事佛,也就是方便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十八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及游方而往来百里千里,宜常以十八物随身。一杨枝;二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也;三三衣,如上;四瓶,梵云军持,净水瓶也;五钵,如上;六坐具,即上之尼师坛也;七锡杖;八香炉;九漉洒水囊,如上;十手巾;十一刀子;十二火燧;十三镊子;十四绳床;十五经;十六律,即梵网经也;十七佛像;十八菩萨像,文殊弥勒也。是为梵网之三尊。见梵网经下,十八物图。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常随身携带十八种东西,即杨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净水瓶)、钵、坐具(尼师坛)、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即梵网经)、佛像、菩萨(即文殊弥勒,是为梵网三尊)。
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种:一、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也。二、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也。三、安陀会,五条之下衣也。已上谓之三衣。四、铁多罗,铁钵也。五、尼师坛,坐具也。六、漉洒水囊,护水中虫命之具也。是为三衣六物。三衣虽在六物之中,然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标举之,如言诗书六经也,行事钞二衣篇曰:「何名为制?谓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诸一化并制服用,有违结罪。」
【佛学常见辞汇】
佛制定比丘所必须蓄存的六种器物,即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安陀会(五条之下衣)、铁多罗(铁钵)、尼师坛(坐具)、漉水囊(保护水中虫命之具)。
十八种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物)
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种:一、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也。二、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也。三、安陀会,五条之下衣也。已上谓之三衣。四、铁多罗,铁钵也。五、尼师坛,坐具也。六、漉洒水囊,护水中虫命之具也。是为三衣六物。三衣虽在六物之中,然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标举之,如言诗书六经也,行事钞二衣篇曰:「何名为制?谓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诸一化并制服用,有违结罪。」
【佛学常见辞汇】
佛制定比丘所必须蓄存的六种器物,即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安陀会(五条之下衣)、铁多罗(铁钵)、尼师坛(坐具)、漉水囊(保护水中虫命之具)。
十方常住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参见:僧物)
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僧之共有物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所共有之物。
十方现前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
三十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人身有三十六之不净物。涅槃经二十四曰:「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分为三类:一、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三、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藏、赤痰、白痰。见大疏演义钞三十。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外相十二〕,谓发、毛、爪、齿、眵(尺支切)、泪、涎、唾、屎、尿、垢、汗也。
〔二、身器十二〕,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音方)、膏、脑、膜也。
〔三、内含十二〕,含即含藏,谓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
三宝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佛物也。经卷纸笔箱函巾帕等,法物也。僧房田园等常住僧物,衣钵谷菜等现前僧物,僧物也。此三者各异所属,不许盗用与互用。见行事钞中之一,盗戒。
【佛学常见辞汇】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即佛物;经典纸张笔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园衣钵等,即僧物。
大黑天供相应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以白米为相应物。如圣天供之浴油。念诵时以白米浴之,一咒为一度。相传是大黑天为炽盛光佛顶舍利法之本源。故以白米为舍利之当体,最相应也。二以盐为最上之供物。常供盐一杯。
亡五众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死亡五众之遗物也,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为五众,就此五众之遗物而分轻重,三衣等之轻物以之分与现在之僧众,金银田园等之重物以之归入于常住物。见轻重仪,行事钞下一。
五十二种供物
【佛学大辞典】
(杂语)涅槃会因五十二众捧五十二种之供物。
食物五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律举五果: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松柏子等。粗糠皮曰糩。五、角果,如大豆小豆菱等。见名义集三,盂兰盆经疏新记下。
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种:一、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也。二、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也。三、安陀会,五条之下衣也。已上谓之三衣。四、铁多罗,铁钵也。五、尼师坛,坐具也。六、漉洒水囊,护水中虫命之具也。是为三衣六物。三衣虽在六物之中,然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标举之,如言诗书六经也,行事钞二衣篇曰:「何名为制?谓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诸一化并制服用,有违结罪。」
【佛学常见辞汇】
佛制定比丘所必须蓄存的六种器物,即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安陀会(五条之下衣)、铁多罗(铁钵)、尼师坛(坐具)、漉水囊(保护水中虫命之具)。
六物图
【佛学大辞典】
(书名)佛制比丘六物图之略名。一卷,宋元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