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特异(特異)  拼音:tè yì
1.特别不同。《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帝常称:『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盖本戎羯之乐,其音太簇一均,龟兹、高昌、疏勒、天竺部皆用之,其声焦杀,特异众乐。」
2.特别优异。如:「特异功能」。
《國語辭典》:特异功能(特異功能)  拼音:tè yì gōng néng
异于常人,奇特的技能或技巧。如:「今日节目中,我们请来气功大师表演以体吸物的特异功能。」
《漢語大詞典》:特异质(特異質)
对某些药物发生过敏性反应的体质。例如有些人服用磺胺药物后发生呕吐、恶心、皮炎等症状。
《國語辭典》:介然  拼音:jiè rán
1.坚定不移的样子。《汉书。卷八二。傅喜传》:「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
2.耿耿于怀。《汉书。卷七○。陈汤传》:「庸臣遇汤,卒从吏议,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
3.隔开、间隔。《汉书。卷六○。杜周传》:「有旦莫偃伏之爱,心不介然有间。」
《國語辭典》:瑰异(瑰異)  拼音:guī yì
奇特怪异。《淮南子。诠言》:「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汉。张衡〈东京赋〉:「瑰异谲诡,灿烂炳焕。」
《國語辭典》:伟岸(偉岸)  拼音:wěi àn
壮大奇伟的样子。《新唐书。卷七八。宗室传。襄邑王神符传》:「从晦姿质伟岸,所至以风力闻。」
《漢語大詞典》:豪特
杰出;特异。 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后述》:“且上自圣智,下至豪特之士,得於文学者多矣。”
分類:杰出特异
《漢語大詞典》:竦异(竦異)
奇特;特异。 宋 范仲淹 《谢公神道碑铭》:“公姿格竦异,不事脩饰,天然有雅远之范。”
分類:奇特特异
《漢語大詞典》:翘异(翹異)
特异。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而政党每主张一政策,政府必立即窃取而实行之,以夺其翘异之标帜。”
分類:特异
《國語辭典》:仙客  拼音:xiān kè
仙人,敬称修道或隐居的人。唐。玄宗送胡真师还西山诗:「仙客厌人间,孤云比性閒。」唐。崔峒 送侯山人赴会稽诗:「仙客辞萝月,东来就一官。」
《國語辭典》:奇怪  拼音:qí guài
1.稀奇罕见,异于常态。唐。韩愈〈喜侯喜至赠张籍张彻〉诗:「地遐物奇怪,水镜涵石剑。」《红楼梦》第六七回:「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
2.出乎意料、觉得奇异。如:「我正奇怪她为什么都没有消息。」
3.惊讶之词。《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刘生大叫:『奇怪!奇怪!』一时惊动了内官宫监,大小人等,都来看嚷。」《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奇怪!如今县里据著江都县缉捕的文书在这里拿人,说他是宋盐商家逃出来的一个妾。」
《漢語大詞典》:小异(小異)
(1).稍微不同。三国志·魏志·东沃沮传:“其言语与 句丽 大同,时时小异。”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后记》:“余之所録,大抵以 肇 为法,而小异於 肇 者,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志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黄须翁:“按此即 唐 人所传 虬髯公 事,而情节小异。”
(2).指细微不同处。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六:“所谓修辞学,便是在依照意思调整语言这一件事情上面,把那千千万万具体的说话与文章中的千千万万小异抽去,将一些大同抽出来详加研讨的学问。”
(3).微有特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褚 眄睞良久,指 嘉 曰:‘此君小异,得无是乎?’” 宋 陈亮 《汉宫春·岩桂花》词:“都缘是,此君小异,费他万种消详。”宋史·佞幸传·朱勔:“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
《國語辭典》:平常  拼音:píng cháng
1.平时、往常。《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老残游记》第六回:「因为天阴,所以比平常更黑得快。」
2.普通、平凡,没有特异之处。《文明小史》第三九回:「果然有这样一个闺女,皮色呢倒也很白净,只是招牙露齿的,相貌其实平常,配不上我这逢儿。」《红楼梦》第五七回:「别人之父母皆年高有德之人,独他父母偏是酒糟透之人,于女儿分中平常。」
《漢語大詞典》:两岐(兩岐)
亦作“ 两歧 ”。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國語辭典》:异质(異質)  拼音:yì zhí
1.性质、形体不同。《文选。木华。海赋》:「瑕石诡晖,鳞甲异质。」
2.超出寻常的禀赋。《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曰:「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