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高原之舟  拼音:gāo yuán zhī zhōu
犛牛。毛色灰黑而长,体型较黄牛稍矮短,性情温和,能耐寒旱,是高原寒漠中最佳的运输工具,故称为「高原之舟」。
《漢語大詞典》:猫牛(貓牛)
即犛牛。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其兽则庸旄貘犛” 唐 颜师古 注:“犛牛即今之猫牛者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者髦也,其髦可为旌旄也……汲冢周书作‘犛牛’, 颜师古 作‘猫牛’,尔雅作‘犘牛’,音皆相近也。”参见“ 犛牛 ”。
分類:犛牛
《國語辭典》:犛牛  拼音:lí niú
动物名。哺乳纲偶蹄目。全身有长毛,野生者色黑,畜养者色白,腿短。是青康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力畜。也作「氂牛」。
《國語辭典》:左纛  拼音:zuǒ dào
纛,饰以氂牛尾或雉尾的大旗。古代帝王的乘舆左边插有大旗,称为「左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九旒銮辂,黄屋左纛。」
《漢語大詞典》:旗旄
亦作“旂旄”。 注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旧唐书·田弘正传:“天慈遽临,免书罪累,朝章荐及,仍委旂旄,锡封壤於全藩,列班荣於八座。” 宋 曾巩 《饮归亭记》:“然而旗旄鐲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漢語大詞典》:犛旄
以犛牛尾为饰的旗。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刑神咤犛旄,阴燄颭犀札。”
分類:犛牛牛尾
《漢語大詞典》:牦旄(犛旄)
以犛牛尾为饰的旗。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刑神咤犛旄,阴燄颭犀札。”
分類:犛牛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