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6,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气象
梦寐
一行
面目
无名
寥廓
地下
太和
文明
仰天
世道
混沌
寂然
云母
心神
《國語辭典》:气象(氣象)  拼音:qì xiàng
1.气候,一切大气变化的现象,如风、雨、雷、电等,统称为「气象」。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宋。苏轼〈与章子厚书〉:「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
2.人的举止、气度。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我点著灯光,……请同知你觑这二人的气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侣笙出落得精神焕发,……眉宇间还带几分威严气象。」
3.景况、气派。《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红楼梦》第二回:「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4.文章的风格气韵。唐。韩愈 荐士诗:「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元。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七首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國語辭典》:梦寐(夢寐)  拼音:mèng mèi
梦中、睡眠中。《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
分類:睡梦状态
《國語辭典》:一行  拼音:yī háng
1.单一的行列。唐。李群玉 九日诗:「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红楼梦》第五三回:「那一边又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又写著一行小字。」
2.行业的一种或同一的行业。《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这张茂实每日在那铺中闲坐,百物的行情都被看在眼内,所以也要做这一行生理。」也作「一行儿」。
《國語辭典》:面目  拼音:miàn mù
1.容貌、相貌。《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谁知除了眼镜,两眼模糊,反辨不出那人的面目。」
2.面子、体面。《国语。吴语》:「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昨日感卿包容,不然小生面目难施了。」
《國語辭典》:无名(無名)  拼音:wú míng
1.没有名声。《国语。晋语一》:「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
2.没有正当理由。《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三国演义》第二二回:「今弃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所不取。」
3.没有名字、没有名称,或指名字不为人所知。如:「无名英雄」。
《漢語大詞典》:无名之朴(無名之樸)
亦作“ 无名之璞 ”。
(1).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唐 元稹 《镇圭赋》:“苟能据於道而依於德,亦可以执无名之璞而逍遥乎大庭。”
(2).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晋 傅玄 《赠扶风马钧序》:“又 马氏 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國語辭典》:寥廓  拼音:liáo kuò
1.空旷、深远。《楚辞。屈原。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2.冷清、空洞。《文选。左思。咏史八首之七》:「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3.形容气度宽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
《國語辭典》:地下  拼音:dì xià
1.地面之下。如:「地下资源」、「地下水」。
2.秘密、不公开活动或不合法的。如:「地下舞厅」、「地下工厂」、「地下工作」。
《國語辭典》:地下  拼音:dì xià
地面上。《红楼梦》第一五回:「凤姐在里间,秦钟宝玉在外间,满地下皆是家婆子打铺坐更。」
《國語辭典》:太和  拼音:tài hé
1.阴阳会合,冲和之气。《汉书。卷一○○。叙传上》:「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禀卬太和。」
2.太平盛世。《文选。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
3.年号:(1)三国魏明帝的年号(西元227~232)。(2)北魏孝文帝的年号(西元477~499)。(3)唐朝文宗的年号(西元829~835)。
《漢語大詞典》:大和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漢語大詞典》:文明
(1).文采光明。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
(2).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繒为囊,盛印於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
(3).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 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 元 耶律楚材 《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4).谓文治教化。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 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臺阁尤蝉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5).文教昌明。 汉 焦赣 《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鏑。” 前蜀 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6).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 以之。”后汉书·邓禹传:“ 禹 内文明,篤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7).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 《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8).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9).合于人道。 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國語辭典》:仰天  拼音:yǎng tiān
仰望著天空。《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文选。曹植。三良诗》:「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
《國語辭典》:世道  拼音:shì dào
社会的情态、状况。南朝梁。沈约 又与何胤敕:「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红楼梦》第五回:「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也作「世路」。
《國語辭典》:混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的那种元气未分,模糊不清的状态。《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三国演义》第八六回:「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也作「浑沌」。
2.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样子。唐。孙思邈〈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3.糊涂无知的样子。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刘季真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著丧门关了。」
《國語辭典》:寂然  拼音:jí rán
沉静无声的样子。《淮南子。泰族》:「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复经过这家门首,望门内一看,只见门已紧闭,寂然无人声。」
《國語辭典》:云母(雲母)  拼音:yún mǔ
是一种造岩矿物的统称。成分为含钠、钾、镁、铁与铝等的片状矽酸盐。有良好解理,可剥裂如纸,能耐高温,绝缘性佳,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多产于花岗岩及伟晶岩中。也称为「云精」。
《漢語大詞典》:云母竹(雲母竹)
竹名。相传 安徽省 凤阳县 南有 云母山 ,山上有云母石,产大竹。竹皮色与云母石相似,因名。初学记卷二八引 晋 郭义恭 《广志》:“云母竹,大竹也。” 唐 皮日休 《洛中寒食》诗之二:“ 洛水 万年云母竹, 汉 陵千载野棠花。” 元 李衎 《竹谱详录·竹品谱·云母竹》:“云母竹,簜竹之巨者也。《濠梁图经》曰:出 钟离 南四十里 云母山 。山有云母石,竹皮之色似之,因以为名。”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二》:“云母竹一节可为船。”
《國語辭典》:心神  拼音:xīn shén
精神状态。《三国演义》第八回:「吾前日病中,心神恍惚,误言伤汝,汝勿记心。」《红楼梦》第八○回:「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