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6,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人相
故作
变态
神气
下来
不醒
实相
过去
溟濛
旧观
感应
复旧
絪缊
末流
反之
《漢語大詞典》:人相
(1).人的相貌、形貌。 唐 皮日休 《相解》:“今之相工,言人相者,必曰某相类龙……某至公侯。” 巴金 《坚强战士》:“他躺在草地上,深身湿得象一只落汤鸡,他已经失去人相了。”
(2).星相术用语。特指贵人之相。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读法华经得相法:“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
(3).佛教语。指一切众生外现的形象状态。《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金刚经》云:‘无人相,无我相。’世间万事皆坏在有人相、我相。” 黄遵宪 《以莲菊桃作歌》:“众花照影影一样,曾无人相无我相。”
《漢語大詞典》:故作
假装处于某一状态或情况。例如:不要故作天真。
《國語辭典》:变态(變態)  拼音:biàn tài
1.改变原来的形态。《荀子。君道》:「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晋。潘岳 射雉赋:「睨骁媒之变态。」
2.与「常态」相对。指人的生理或心理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如:「他虐杀无辜小动物,真是变态。」
3.某些动物自受精卵发育至成体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或多或少的变化,方能与成虫具有相同的形态,此种变化过程称为「变态」。如多数的高等昆虫,都需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变态,才能完成一生。
4.某些植物生长型态和生理机能,因长期受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如仙人掌的针状叶。
《國語辭典》:神气(神氣)  拼音:shén qì
1.神情。如:「看你今天神气凝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明小史》第三九回:「一句话也听不出,只觉他神气不好,十分疑惧,不免露出觳觫的样子来。」也称为「神情儿」。
2.得意傲慢的样子。如:「今天的比赛他得第一,难怪他神气。」
3.神灵之气。《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
4.精神。如:「他在选举失败后,神气尽失。」《文选。嵇康。琴赋。序》:「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
《國語辭典》:下来(下來)  拼音:xià lái
1.自上而下。唐。皎然 杂兴诗六首之四:「有时青冥游,顾我还下来。」
2.下面。《水浒传》第四九回:「说话的,却是甚么计策?下来便见。」《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这便唤做错封书。下来说底便是错下书。」
3.放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开始、进行或完成。宋。辛弃疾〈鹧鸪天。句里春风正剪裁〉词:「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水浒传》第四回:「智深把皂直裰褪膊下来。」
《國語辭典》:下来(下來)  拼音:xià lai
1.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渐渐增加。如:「天色慢慢黑下来了。」
2.用在时间量词后,表示一段时间的终结。如:「一个月下来,他瘦了五公斤。」
《國語辭典》:不醒  拼音:bù xǐng
1.醒不过来、不清醒。如:「一睡不醒」。
2.不知、未曾。《太平广记。卷五○。裴航》:「女曰:『裴郎不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
《國語辭典》:实相(實相)  拼音:shí xiàng
佛教上指现象的本质、真实性。《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也作「法性」、「真如」。
《國語辭典》:过去(過去)  拼音:guò qù
已往、从前。如:「过去的奋斗终于换来今日的成功。」
《國語辭典》:过去(過去)  拼音:guò qu
1.经过。如:「他刚从门口过去。」
2.已过。如:「你的支票期限已经过去了。」
3.前往、前去。《红楼梦》第四九回:「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觉好吃,便也吃起来。」
4.死去。如:「人都过去了,何必还批评他呢!」
5.反面、背面对著人。《文明小史》第二六回:「椅子不结实,腿儿折了,几乎仰翻过去。」
《國語辭典》:溟濛  拼音:míng méng
1.小雨。明。张昱 船过临平湖诗:「船过临平欲住难,藕花红白水云间,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
2.幽晦的样子。也作「冥蒙」、「冥濛」。
《漢語大詞典》:溟蒙
亦作“ 溟蒙 ”。
(1).小雨貌。 元 张昱 《船过临平湖》:“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余方独行前村,天忽阴晦,小雨溟濛,沾余衣袂。”
(2).昏暗;模糊不清。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被褐守山东》:“上瞻既隐軫,下睇亦溟濛。”周书·刘璠传:“縈回兮琐散,暠皓兮溟濛。” 唐 郑谷 《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 芜湖 春荡漾,梅雨昼溟濛。” 明 王韦 《阁试春阴诗》:“曙光溟濛露华满,轻云阁日天沉沉。”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六章:“余在月色溟濛之下,凝神静观其脸,横云斜月,殊胜端丽。”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一九四二年六月十六日》:“天忽溟蒙,风大起,微有凉意。”
(3).引申为蒙胧。 前蜀 韦庄 《清平乐》词:“碧窗望断燕鸿,翠帘睡眼溟濛。”
(4).形容草木茂密。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被箘簵之窈蔚,结篠荡之溟濛。” 唐 费冠卿 《挂树藤》:“蔓衍数条远,溟濛千朵垂。” 清 田雯 《翠微寺》诗:“詰曲歷石齿,沿溪树溟濛。”
(5).指 溟海 。 明沈鲸《双珠记·风鉴通神》:“春融桃浪激诸贤,鯤化 溟濛 会独出。”参见“ 溟海 ”。
亦作“ 溟蒙 ”。谓天地初形成时的混沌状态。 清 陶澄 《游香岩寺》诗:“何人开溟蒙,特具广长舌?” 章炳麟 《五无论》:“世界初成,溟濛一气,液质固形皆如烟聚,佛谓之金藏云, 康德 谓之星云,今人谓之瓦斯气,儒者则以太素目之。”《诗刊》1978年第1期:“ 盘古 开天处,想当初,天崩地裂,水云凝伫。万里溟蒙飞巨钺,陨石纷如急雨。”
《漢語大詞典》:溟海
(1).神话传说中的海名。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 溟海 者,天池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登 玄圃 者,悟丘阜之卑;浮 溟海 者,识池沼之褊。”
(2).大海。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 越王 句践 稽首再拜曰:‘昔者,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与 吴 人战,军败身辱,遗先人耻,遯逃出走,上栖 会稽山 ,下守溟海,唯鱼鱉是见。’” 唐 高适 《同群公出猎海上》诗:“层阴涨溟海,杀气穷幽都。” 清 顾炎武 《天津》诗:“内以辅神京,外彻溟海际。”
(3).指沙漠。 唐 崔湜 《塞垣行》:“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
《國語辭典》:旧观(舊觀)  拼音:jiù guān
原来的面貌。《晋书。卷八○。王羲之传》:「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國語辭典》:感应(感應)  拼音:gǎn yìng
1.互相感动相应。《易经。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
2.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情感和动作。《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西游记》第三六回:「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
3.人以精诚感动神明,神明自然会回应人。《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皆有神祇感应,然后营之。」
4.用于表示交互影响的物理现象,例如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
《國語辭典》:复旧(復舊)  拼音:fù jiù
1.恢复旧有的规定或方式。《宋书。卷三。武帝本纪下》:「诸供给昔减半者,可悉复旧。」
2.恢复旧有的样子。《红楼梦》第五五回:「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便想偷空调养,恨不得一时复旧如常。」
《國語辭典》:絪缊(絪縕)  拼音:yīn yūn
1.天地间的元气。《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絪缊相感,雾涌云蒸。」
2.天地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状态。《易经。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3.造化。唐。孟郊〈秋怀〉诗一六首之五:「袅袅一线命,徒言系絪缊。」
《國語辭典》:末流  拼音:mò liú
1.河水的下游。《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臣之所惧,在于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弥增其广耳。」
2.比喻事物的后期状态。《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惟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3.等第列于后者。《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传》:「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
《漢語大詞典》:反之
(1).重复,再来一遍。《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何晏 集解:“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
(2).与此相反。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今欲通策之,责人之所必不能也;苟然,则学者必不精,而得人必滥。欲反之,则莫若使之人占一经也。”
(3).返回初始状态。 明 张居正 《杂著》:“开国之初,庶事草创,大抵皆多质少文。凡制礼作乐铺张繁盛之事,皆在国之中世。当其时,人以为太平盛美,而不知衰乱之萌,肇於此矣。 夏 商 皆然,不独 周 也。圣人知其然,恒不待其盛而亟反之。”
(4).从相反的方面说。 艾青 《〈诗选〉自序》:“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所有滞重的物质长上翅膀;反之,也可以使流动的物质凝固起来。” 张天翼 《皮带》:“凡是希求着的,结果是达不到;反之,没想到的事倒会意外地来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