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銮和(鑾和)
犹和鸾。 唐 元稹 《奏制试乐为御赋》:“发乎邇而应乎远,驰声亦倍於鑾和。”参见“ 和鸞 ”。
分類:犹和和鸾
《國語辭典》:和鸾(和鸞)  拼音:hé luán
系在车上的铃铛。《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雍雍,万福攸同。」《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鸣和鸾,扬乐颂。」
《漢語大詞典》:和适(和適)
(1).犹和顺;柔顺。文选·宋玉〈神女赋〉序:“性和适,宜侍旁。” 吕延济 注:“言性灵和适,心肠调顺,宜侍君旁。”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七:“尔脩态横生,芳性和适。”
(2).协调;调和;舒适。《淮南子·本经训》“明照于日月,与造化者相雌雄” 汉 高诱 注:“雌雄,犹和适也。” 隋 杜台卿 玉烛宝典·孟夏《灌佛经》:“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并生,毒气未行,时节和适。”黄庭内景经·口为“口为玉池太和宫” 唐 梁丘子 注:“百节调柔,五臟和适。” 明 宋濂 《赠高丽张尚书还国序》:“酒觴流行,伎乐交作,酣畅和适,礼意有加焉。”
《漢語大詞典》:连衣(連衣)
犹和衣。《照世杯·百和坊将无作有》:“ 欧滁山 不言不语,连衣睡在牀上,搥胸捣枕。” 清 蒲松龄 《禳妒咒·退婚》:“书房终日冷,睡也是连衣。”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八:“他仍然是连衣不离,一点不放松。”
《漢語大詞典》:和愉
犹和悦。和颜悦色,心情舒畅。文子·守静:“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淮南子·俶真训》:“古之圣人其和愉寧静,性也。”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 阮公 咏怀,反復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俶诡不覊,读者莫求归趣。”
《國語辭典》:缓和(緩和)  拼音:huǎn hé
1.为避免冲突,以和平方式处理。如:「办公室的气氛太紧张,应该有人出面缓和一下。」
2.事态平和。如:「他说话时,语气十分缓和。」
《漢語大詞典》:和霁(和霽)
(1).指天气和暖放晴。新唐书·王晙传:“﹝ 晙 ﹞夜遇雪,恐失期,誓於神……俄而和霽。”
(2).犹和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晚霞:“ 龙窝君 颜色和霽。”
《國語辭典》:和息  拼音:hé xí
调解争论、排解纠纷。《程乙本红楼梦》第三一回:「必定是你们两口儿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息和息。」
分類:犹和和解
《國語辭典》:和解  拼音:hé jiě
1.双方停止争执,归于和平。《三国演义》第七回:「见在磐河厮杀,宜假天子之诏,差人往和解之。」
2.法律上谓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以终止争执或防止争执发生之契约。
《漢語大詞典》:和解
犹溶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作白醪酒法﹞凡三酘。济,令清,又炊一斗米酘酒中,搅令和解。”
分類:溶解
《漢語大詞典》:悌睦
犹和睦。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荀靖:“闔门悌睦,隐身修学,动止合礼。”
分類:犹和和睦
《漢語大詞典》:合谐(合諧)
犹和谐;和解。文选·宋玉〈高唐赋〉:“王乃乘玉舆,駟苍螭,垂旒旌,斾合谐。” 李周翰 注:“合谐,旌斾相和之貌。”后汉书·五行志一:“ 桓帝 之末,京都童謡曰:‘白盖小车何延延。 河閒 来合谐, 河閒 来合谐!’”按,此指 汉灵帝 由 解犊亭侯 起自 河间 ,及御史 刘儵 无辜被杀,后拔用其弟 郃 为司徒的事。
《漢語大詞典》:和恒
和顺安定。书·洛诰:“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 蔡沉 集传:“和者,使不乖也;恒者,使可久也。”一说犹和悦。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无射》:“圣人既理定,知风俗和恒而由吾教,於是乎作乐以象之。”
《漢語大詞典》:冲凝(沖凝)
犹和合。云笈七籤卷五七:“夫一者,道之冲凝也。冲而化之,凝而造之,乃生二焉。”
分類:犹和和合
《漢語大詞典》:洽赏(洽賞)
犹和乐。 唐 骆宾王 《与博昌父老书》:“今西成有岁,东户无为。野老清谈,怡然自得。田家浊酒,乐以忘忧。故可洽赏当年,相欢卒岁。”
分類:犹和和乐
《漢語大詞典》:欢柔(歡柔)
犹和乐。 汉 王粲 《俞儿舞歌·矛俞新福歌》:“子孙受百福,常与 松 乔 游。烝庶德,莫不咸欢柔。” 南朝 宋 鲍照 《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白日迴清景,芳醴洽欢柔。”
分類:犹和和乐
《漢語大詞典》:和扰(和擾)
犹和顺。 宋 苏轼 《祭堂兄子正文》:“篤生我兄,和扰而毅。”
分類:犹和和顺
《漢語大詞典》:和惬(和愜)
犹和洽。 唐 无名氏 《律吕相召赋》:“天理不奸,物情和愜。”
分類:犹和和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