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狙公  拼音:jū gōng
相传为古时善养猿的人,能以智弄群狙。见《庄子。齐物论》。后比喻以智谋笼络制驭他人的人。
分類:猿猴
《國語辭典》:狙诈(狙詐)  拼音:jū zhà
伺机耍诈。《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序》:「霸德既衰,狙诈萌起。」
《國語辭典》:狙击(狙擊)  拼音:jū jí
埋伏在暗地里而伺机突击。《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漢語大詞典》:猿狙
亦作“猨狙”。
(1).泛指猿猴。庄子·天运:“今取猨狙而衣以 周公 之服,彼必齕啮挽裂,尽去而后慊。”庄子·天地:“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 成玄英 疏:“猿狙,獼猴也。” 宋 刘筠 《大酺赋》:“俊軼鹰隼,巧过猿狙。” 清 方苞 《壬子七月示道希》:“夫索横於空,猿狙之所不能履也。”
(2).喻未受教化者。
《漢語大詞典》:众狙(衆狙)
群猿。列子·黄帝:“﹝ 狙公 ﹞先誑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庄子·齐物论:“‘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明 刘基 《郁离子·瞽聩》:“﹝小狙﹞言未既,众狙皆寤。”
《國語辭典》:狙伺  拼音:jū sì
暗中侦候。《新唐书。卷一五七。陆贽传》:「议者颇言其挟两端,有所狙伺。」
分類:伏伺觊觎
《漢語大詞典》:狙猿
猿猴。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巖钩踔狙猿,水漉杂鱣螖。” 宋 王安石 《礼论》:“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
分類:猿猴
《骈字类编》:狙怒
杨弘贞棘猴赋见猱升下
《漢語大詞典》:狙喜
如猕猴一般狡诈可喜。战国策·赵策三:“兵固天下之狙喜也。” 鲍彪 注:“狙,玃属而狡黠,言兵家如之而可喜。” 清 毛先舒 《诗辩坻》卷四:“ 楚 有 钟惺 、 谭元春 ,因人心属厌之餘,开纤儿狙喜之议,小言足以破道,技巧足以中人。”
《漢語大詞典》:狙狙
伺察貌。 唐 韩愈 《别赵子》诗:“又尝疑龙虾,果谁雄牙鬚?蚌蠃鱼鳖虫,瞿瞿以狙狙。”
分類:伺察
《漢語大詞典》:狙犷(狙獷)
受惊而离去的样子。狙,通“ 虘 ”。《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来仪之鸟,肉角之兽,狙獷而不臻。”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下·文选》:“狙,读为虘。广雅曰:趲獡,虘也。虘, 曹宪 音在何反,谓惊去之貌也。虘与狙古字通。説文曰:獡,犬獡獡不附人也。读若愬。 南楚 相惊曰獡。又曰:獷,犬獷獷不可附也。然则狙獷皆惊去之貌,言麟凤高飞远走而不至也。”
分類:受惊离去
《國語辭典》:狙狯(狙獪)  拼音:jū kuài
形容人像猴子一样的狡诈。《聊斋志异。卷一○。席方平》:「且飞扬其狙狯之奸,更不嫌乎鬼瘦。」
分類:狡猾奸诈
《韵府拾遗 鱼韵》:一狙
孙蔶祈晴诗纷纶世事集眇躯有若万弩向一狙
《漢語大詞典》:狙伏
伏伺。明史·孙传庭传:“ 献忠 即狙伏,无能为也。” 清 曾国藩 《金陵楚军水师昭忠祠记》:“若乃高城巨垒,千礮狙伏,陆军进攻,水师和之,一堞未攀,駢尸山积。”
分類:伏伺
《漢語大詞典》:狙杙
(1).系猴的木桩。语本庄子·人间世:“ 宋 有 荆氏 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斩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见舶主説本国取犀,先於山路多植木如狙杙,云犀前脚直,常倚木而息,木栏折则不能起。”
(2).谓猴缘木。形容行动矫捷。 宋 王安石 《芝阁记》:“山农野老,攀缘狙杙,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