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729,分316页显示  上一页  232  233  234  235  236  238  239  240  24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金琮(元玉 赤松山农 )
刘英(孟玉 )
张琦(君玉 )
杨玮(伯玉 玉峰 )
刘玉(咸栗 端毅、端敏有执斋集 执斋 )
曹玺(廷玉 )
曹琼(廷玉 )
朱希周(懋尚、懋忠 玉峰 文、恭靖 )
林璋(用玉 )
欧阳琼(汝玉 )
潭玉瑞(雅祥 )
杨璨(仲玉 璞庵 )
毛玉(国珍、用成 )
陆昆(如玉、如冈 玉崖 )
冯玘(良玉 醒庵居士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1 【介绍】: 明应天府上元人,字元玉,自号赤松山农。工诗善画,与徐霖、陈铎等谈艺南都,不喜与王公大人往来。
明诗纪事·丙签·卷十
琮字元玉,上元人,自号赤松山农。 (《金陵琐事》:山农金元玉书,初法赵子昂,晚学张伯雨,精工可爱,落笔人便持去。吴中文徵仲极赏之,凡得片纸,装潢成卷,题曰「积玉」。画梅花有逃禅老人笔意,自题绝句云:「一别西湖未得归,孤山风月近何如?春来剩有看花兴,又向君家写折枝。」 顾起元《客座赘语》:金元玉尝游浙之赤松山,爱其佳,徘徊不能去,因自号赤松山农。居常遐视清啸,人莫能窥。王公贵人雅相倾慕,非先施未尝一至其门。 《辛丑消夏记》:蔡之定云:赤松锐于临池,每夜作书,以五寸烛为度,烛尽而止。其勤如此。其书品在莫云卿、聂大年之上。)
刘英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英,字孟玉,山东莱州府掖县人,民籍。同进士出身。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山东乡试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己未科三甲一百三十名进士,授束鹿县知县,调雄县,刚直明敏,慷慨敢言。礼士爱民,令行禁止。官至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君玉。家贫力学,读书至夜间,与其徒吸水噀面,醒则又读。弘治十二年进士。任南大理评事,历寺正,多所平反。出为兴化知府,升本司右参政致仕。归二十年而卒。刻意攻诗,力去陈言,虽一草一木,必远出象外乃已。有《白斋集》。
甬上耆旧诗·卷七
先生字君玉。少负异才。年十二即能赋诗。常手古人诗一卷,其父见之投诸雪淖中。先生徐徐取出暴日下,夜读之。家贫,为诸生时,出游吴楚间授经,以所上束脩归养亲,能备甘脆。每读书至夜分稍倦,则与其徒取水交噀面,使神气复立,乃更读。其励志若此。年及艾,始中进士。授南大理评事、历寺正副。前后所治狱凡二万七千馀人,论驳务得其平。有三人以造伪章论死,无所置辨。先生视其章,乃以篾布四边,中画字。遂判曰:篾作与私铸不同,减死一等。司狱官落职,贫甚,将鬻其女归。先生以月俸为治行得免。在南都九年,吏部再荐为督学使,不报。出知福建兴化府,为政尚简易,务正风俗,与诸生说经,喜以儒术饰治,有古良二千石风。郡中林见素先生,海内宿望,日与先生以文义往来,每共登临,辄题名山壁,人称为文章太守,奏治行第一。然先生性嗜林壑,数乞骸骨归老,辞义确苦,乃进本省左参政致仕。先生操行廉白,家无遗财。人号曰白斋先生。里居十六年。惟以撰述为事。于诗律益工,弥造高妙。日怡神于林泉云鸟间。尝自赞曰:辞让太早。似乎失利。木石无虞。何谓不智。末年遗教曰:抱病怀残喘,寄身属杪秋。爱山一舆,乐水一舟。未死微躯,巳卜荒丘。永谢之日,不烦饰脩。生也既顺,死复何求。卒年八十有一。子嘉庆,亦奇士,为诗殊有父风。余常读先生集,其自述曰:予生平好学诗,志慕古人,然多从实地生变化,不敢为望空语。今所梓行,仅十之三四耳。自颠发黑,且苍且白,四方知音相遭如皮陆,固不可得晚遇见素林先生相知为独深,尝曰:梦魂相接多在雪苍雨碧之下,谷答风响相和应,亦微哉!续藁出耄言,觉尤有味,未知获入梓否?文字亦有可取,回首顾之,度不能举矣。人以为实录。又论诗曰:自高、杨、张、徐诸人学唐,尽有好者。后李西涯、谢方石、张亨父及沈石田律诗甚多,生意循唐人绳墨,自能杰然。今盛世必有妙手,不能尽知,行且求之。先生官南大理,在弘、正之间,时北地信阳名巳极盛,先生仍盛推西涯,而置李、何于不论之列,且云必更求妙手。此其立意卓荦不回,能自异于流俗,隐然可见。今所传白斋集,即梓行之十三四者也。竹里馆集,则其耄言也,合一千馀首,余为选三百二十八首序之。序曰:余少从家乘读诸先辈赠先楝塘先生诗,惟喜张白斋先生琦一绝句。复从戴氏书肆见白斋集四本,诗极可喜。时方习制举业,未即购以归。且意谓先辈诗文如此类必多,异时当得读之。未几,余学为诗,求向所见白斋集,巳绝不可得。偶见王凤洲诗,评于张琦下曰:如夜蛙鸣露,不离泥中。架上旧有李腾鹏诗统所选白斋诗,亦注曰王凤洲云云,并欲唾之。及读诸先辈选里中诗,俱甚推重先生,其论良是。然南江所录凡二十八首,东沙所录二十二首,与余向所喜颇不类。后之论诗者,有称先生呕心刻肾,务去陈言,品目甚当,而所录又只二首,使就诸家所选,即凤洲所言,尚非甚过。意中不平久之。至前岁始从释悟留所得所谓白斋集四本,如身客万里外,遇故乡良友,惊喜交集。释于石又示其竹里馆诗二本,赠先人绝句亦在其中,而后先生之诗尽出矣。余适在患气中,且喘且读,手录三百馀首。窃谓先生诗发源忠孝,俱本于性情之正,无愧风雅。至其为兴为比,吐咀山川,驱使云鸟草木,与一时词人绝不同。间尝于诸体,尽相题目。乐府最为高手,惜不多作。古诗歌行别有苍然之色。可方山阴徐文长,而徐稍不及。若五七言律诗则妙矣。至于五七言绝句则神矣。今先生自编其诗,先绝句,次律诗,次乐府古诗,即一诠次间,甲乙巳定,此可谓寸心自知者。且先生历官大理时,北地信阳方树赤帜,一时靡然风偃。而先生高唱单行,不阡不陌,是诚不可无一者也。余因念先生生平为诗,惟晚遇林见素先生一人耳。身殁以后,久应论定。然其不知我者,既横相訾诟,其知我者亦使与众人为伍,略无高下,其蔽反甚于毁之。今先生二集遗板俱坏,遍询里中所藏,仅存三四册,事固有不可知。傥更数十年,此三四册亦复散去,将使世间第一种文字,遂化为脉望,荡为飘风野火,忽焉尽灭,天下宁有是理耶?此后起者所以不得辞其责也。余既录成,日为里中诸君诵之,必尽一卷方已。适梨洲黄先生过访草堂,急取共读,相与狂呼大叫,声声相接。余更起浮白一斗,谓黄先生曰:请于数百年中取一词家,足当我白斋者,邺嗣愿尽此斗。先生亦笑谓余言不狂。次日,黄先生归舟中,语万生允诚曰:白斋诗诚不易得,但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负海内之望,表章一山阴布衣,世始知有徐渭。今杲堂乃以东海老布衣,思表章士大夫,不益难耶?余闻其语,为怅然久之,夫余既杜门渐老,不与海内词人一通名纸,况悠悠千载,亦谁为知我者?乃独此爱异赏奇,若不容口,遂顿忘其身之老且废也。虽然,余不足传,而倘以传白斋之诗,遂得并传,是终以士大夫身后之力,引一布衣也。余固藉白斋先生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君玉,鄞县人。弘治己未进士,除南大理评事历官福建布政司左参政有白斋竹里馆二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四
琦字君玉,鄞人。弘治己未进士,除南大理评事。历寺副、寺正,出为兴化知府,进参政致仕。有《白斋》、《竹里馆》二集。 (《见素集》:白斋诗疏宕孤绝,如峻峰激流,景出象外。虽杂备众体,而收功实由山谷。宁川一派,今流明川矣。 《艺苑卮言》:张君玉诗如夜蛙鸣露,自极声致,然不脱淤泥中。 《甬上耆旧集》:先生诗吐咀山川,驱使云鸟草木,与一时词人绝不同。 《田按:白斋诗如饮苦酒、食谏果,森森自有正味在。李、何盛行时,不可无此一体。)
杨玮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杨玮(1462年—?),字伯玉,号玉峰,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匠籍。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应天府乡试第十七名举人。弘治九年(1496年)联捷丙辰科会试第二百九十名,三甲第一百三十五名进士。历官光禄寺丞,正德二年(1507年)闰正月被调外任,遂调为山西隰州同知,累升南京工部署郎中,六年九月升广西布政司左参议,十年二月升四川按察司副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万安人,字咸栗。弘治九年进士。知辉县,迁监察御史。正德初,忤刘瑾罢归。瑾诛,起河南佥事,历刑部左、右侍郎。嘉靖六年,坐李福达狱削籍,卒于家。隆庆初,赠刑部尚书,谥端毅。博通载籍,于天文、地理、军谋、师律、仪章、法制皆详究其本末。有《执斋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咸栗,万安人。弘治丙辰进士,除知辉县擢御史历南左佥都御史董江防嘉靖初留掌都察院终刑部左侍郎赠尚书谥端敏有执斋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七
玉字咸栗,万安人。弘治丙辰进士,除知辉县。入为御史,以劾刘瑾系狱,削籍放归。瑾诛,起河南佥事,历福建副使,擢大理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提督江防,改抚治郧阳,寻再督江防,改理院事。以平宸濠功,进右副都御史,擢刑部侍郎,议大礼忤旨,坐李福达狱削籍。隆庆初赠刑部尚书。谥端毅。有《执斋集》二十卷。 (《静志层诗话》:侍郎诗娟秀绝尘,比于乔庄简似过之。田按:执斋立朝以风节著,诗特蕴藉。)
维基
刘玉(1463年—?),字咸栗,号执斋,江西万安县(今江西省万安县)人,天文学家。弘治丙辰进士,累官刑部侍郎。大礼议后贬官,卒于家。隆庆初追谥端毅。江西乡试第六十二名,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会试第二十五名,三甲一百四十名进士,授河南辉县知县。升监察御史。正德初,与刘瑾为敌,被逮捕入狱。刘瑾伏诛,刘玉复官,正德六年(1511年),任河南按察使司佥事。正德九年,迁任福建副使。正德十二年,任大理寺左少卿。正德十四年(1519年),任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德十五年(1520年),累擢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江防。朱宸濠谋反进攻安庆,刘玉帅部队援助。明世宗即位,十六年五月改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十一月追论江西平朱宸濠功,升任右副都御史。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升任刑部右侍郎,升左侍郎。大礼议时,参与左顺门哭谏。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因李福达事连坐被革职闲住,卒于家中。隆庆初年,赠刑部尚书,谥端毅。
曹玺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曹玺,字廷玉,山西太原府岢岚州岚县人,军籍。山西乡试第二十八名举人。弘治六年(1493年)中式癸丑科三甲第一百八十一名进士。
曹琼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曹琼(1460年—?年),字廷玉,四川省叙州府富顺县人,民籍。弘治六年(1493年),登三甲第六十八名进士。官至御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3—1546 【介绍】: 明苏州府昆山人,徙吴县,字懋尚,号玉峰。弘治九年进士,孝宗喜其姓名,擢为第一,授修撰。累迁礼部侍郎。大礼议起,群臣跪伏左顺门。希周请阁臣勿坐视,亦与群臣伏阙请愿。世宗怒,严旨谯责。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乞休归。林居三十年,不复起。
维基
朱希周(1473年—1557年),字懋忠,号玉峰。直隶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弘治丙辰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希周生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弘治九年(1496年)成丙辰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传闻因明孝宗喜其名字,列为第一,授修撰,进侍讲,充经筵讲官。参修《大明会典》。嘉靖初年(1522年)官礼部右侍郎。在大礼议中反对世宗。次年,迁任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年)两京官员考核,南京六科无人去职。桂萼在大礼议中即与朱希周不和,便借机弹劾他庇护下属。朱希周无奈,称病乞休,家居三十年,虽然屡获推荐,终于不得复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卒,赠太子太保。按例,词臣出身者谥“文”,但与朱希周父亲朱文名字冲突。朱希周临终时特意嘱咐诸子,如果蒙朝廷赐谥,请勿犯家讳。于是朝廷避免“文”字,特谥恭靖。
林璋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林璋,字用玉,福建福州府闽县人,民籍。福建乡试第五十名举人。弘治六年(1493年)中式癸丑科三甲第七十九名进士。
欧阳琼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欧阳琼(1463年—?),字汝玉,江西广信府铅山县人,民籍。江西乡试第三十二名举人。弘治九年(1496年)中式丙辰科会试第二百一十三名,三甲第二十三名进士。十四年任广东南海县知县。
潭玉瑞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湖广茶陵人,字雅祥。弘治六年进士。授行人,进行人司正。居官简约狷洁,妻子仅足自给。奉使宁王府,拒绝馈遗。
杨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4—1529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仲玉,号璞庵。正德六年进士。授桐乡知县。以不合巡按意,调开化,迁刑部主事。累官应天府丞。屡署府尹事,节财均赋,平抑物价,居民便之。
维基
杨璨(1472年—?),字仲玉,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匠籍。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应天府乡试第二十三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中式辛未科会试第一百八十八名,登第三甲第二十二名进士。授桐乡县知县,擢南京吏部主事,嘉靖六年(1527年)七月升尚宝司少卿,七年五月升应天府府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4—1524 【介绍】: 明云南昆明人,字国珍,更字用成。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五年为南京吏科给事中,疏劾大学士焦芳、刘宇。嘉靖初为南京兵科给事中,劝帝戒嗜欲、杜请托。以议大礼,受杖下狱死。
维基
毛玉(1464年—1524年),字国珍,后更字用成,云南都指挥使司云南右卫(今云南省昆明市)人。弘治二年(1489年)云南乡试中举,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会试第二十八名,三甲一百一名进士。正德五年,由行人擢南京吏科给事中,升南京兵科给事中。母丧丁忧去官。除服,授吏科给事中。明世宗继位,毛玉接连上疏,劝皇帝远离奸臣,得到嘉奖。大礼议事件中,参与左顺门哭谏,授杖刑,伤重身死。后赠光禄寺少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5—1530 【介绍】: 明浙江归安人,字如玉,一作如冈,号玉崖。弘治九年进士。授清丰知县,擢南京御史。武宗即位,疏陈重风纪八事。以劾刘瑾擅权,被杖除名。瑾诛,复官致仕。
冯玘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冯玘,字良玉,号醒庵居士,中都怀远卫军籍,直隶常熟县人。应天府乡试第六十二名举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式辛丑科三甲第十一名进士。授河南泌阳县知县,以治行卓异,徵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奉命巡视荆州仓储。任巡城御史时,京师大雨,民屋毁坏无数,冯玘上疏言执政官员燮理失职,因而导致灾害发生,又论时政数事,疏入不报。出按贵州,都匀獠民反叛,冯玘主张派兵征剿。主事李文祥因上言得罪权贵,被贬戍兴隆卫。冯玘上疏为文祥辩解,得以召还。复出按浙江,秉持俭约,浙江人歌颂道:“食无肉,冯良玉”。浙江杭州前卫指挥佥事王楷诬蔑三个卖柴的百姓为盗贼,将其致死,被冯玘察知后弹劾,王楷也上疏弹劾冯玘向他索贿,案件上报后由巡按御史吴瀚审讯,王楷贪酷害民,逼死无辜,与妻子发边卫永远充军。不久冯玘升任福建按察司副使,后丁忧归。弘治十六年(1503年)十月服阕,复除原职,致仕归乡。正德改元,进阶亚中大夫从三品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