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01,分627页显示 上一页 402 403 404 405 406 408 409 410 411 下一页
王迥(字 士奇 )
王问(字 裕夫 )
张邦奇(字 常甫 号 甬川、兀涯 文定 吴王 )
王世禄(字 子延 )
王光(字 德辉 )
王崇庆(字 德徵 号 端溪 世称 端溪先生 )
王教(字 证敷 )
王溱(字 公济 )
王秀(字 士英 号 实斋 )
王至善(字 远吉 号 汉滨 )
王舜耕(字 于田 号 石崖 )
王荩(字 惟忠 )
王蓂(字 时祯 号 东石 )
王軏(字 载卿 号 舆浦 )
其它辞典(续上)
王艮(名 银 字 汝止 世称 心斋先生 )王迥(字 士奇 )
王问(字 裕夫 )
张邦奇(字 常甫 号 甬川、兀涯 文定 吴王 )
王世禄(字 子延 )
王光(字 德辉 )
王崇庆(字 德徵 号 端溪 世称 端溪先生 )
王教(字 证敷 )
王溱(字 公济 )
王秀(字 士英 号 实斋 )
王至善(字 远吉 号 汉滨 )
王舜耕(字 于田 号 石崖 )
王荩(字 惟忠 )
王蓂(字 时祯 号 东石 )
王軏(字 载卿 号 舆浦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3—1541 【介绍】: 明扬州府泰州安丰场人,初名银,字汝止。父为灶丁,役于官府,艮出代父役。以布衣谒王守仁,从之学,声名出诸弟子上。为学主顿悟,不睹不闻,不思不虑,于眉睫间省觉,便可悟天机。谓“百姓日用即道”。王学自此有泰州学派。学者称心斋先生。其孙之垣等辑其诗文、书牍、语录、年谱、历代祭文等编为《心斋全集》、《疏传合编》传世。
人物简介
维基
王迥(?—?年),字士奇,河南开封府尉氏县人,民籍。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河南乡试举人,九年(1514年)联捷甲戌科三甲第十四名进士,授直隶徽州府休宁县知县,升泰州知州。
人物简介
维基
王问(?—?年),字裕夫,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民籍。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应天府乡试举人,九年(1514年)联捷甲戌科三甲第一名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4—1544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间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宗程朱,躬修力践。与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卒谥文定。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甬上耆旧诗·卷八
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梦神人奉玉笈宝签相授,及生公,有云如盖降于庭。少资性绝人,于书无所不读,精思善学,期造为圣贤。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举以明经计偕中进士,改庶吉士。内阁刘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称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馆阁閒。正德初年,进简讨。时逆阉刘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门,公居常愤愤,著张骞乘槎赋以见意,盖以瑾喻西域,以骞喻附瑾者也。竟力请补外,以便迎养,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公至楚,修岳麓、明山二书院,身为诸生说经,且下令曰:学不师孔颜,行不希曾闵,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世庙时在安陆藩,欲就学告试。公为别设一台课文,送入学。至今张提学名重楚中。未几竟致仕。嘉靖改元,冉起为四川福建提学。历国子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居父忧。帝尝奉章圣皇太后过天寿山谒诸陵,言及择相。太后曰:先王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必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帝谢曰:尚未用也。即不俟公服阕,召为吏部侍郎。帝每阅公章奏,辄称善,以指书公名衣带间。宫监数望见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当以尧、舜之道进;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关心也。诸珰为色沮。帝常与翊国郭公、内阁李文康公论及人才,二公谓公学行文章当世第一。帝欣然曰:朕意亦然。时公迁左侍郎,摄太宰。故事,选部除擢,率先白政府。公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觇当轴为用舍,岂国家设铨衡意耶?遂不往白。李公心不平,适主断诏狱,翊国夜舁金四万诣公第,请宽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况我曹耶!卒入其罪,翊国更深衔之。及帝欲迁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别使人摄,公不为动。帝数欲相公,都尉崔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闻其语,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临即可得。相公谢终不往。裕、景二王册封,朝议谓秦、晋、齐、楚建国甚多,今宜营浙闽,以均民力。公独不可,曰:江南财赋所出,且接壤留都,国初封吴王,即改于周,二百年来,谁敢复建此议,事遂寝。帝慕道,于无逸殿改称永光宫,欲令内直大臣簪冠如道家。内阁夏公谋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从也。母老久思故乡,今日乞归有名矣,诸公任为之。帝闻乃止。同里部郎丰坊坐废家居,数从公求复用,公不可,乃辑世统,谓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禅,以示万世,为图说成,帙献之。帝惑其言,心动,召所幸诸大臣与语,俱请退咨于公。公曰:其人少有文学,行多不检,圣朝岂乏此一人。今郊庙土木大兴,疆埸不靖,若复有此举,海内何堪。诸大臣以复帝,更召公赐问,公答如初,帝乃止。坊候久冉上卿云颂以伺意,帝终念公言,但宣付史馆而已,坊竟不用。太后将合葬献陵,帝召诸大臣曰:廷臣惟张邦奇至孝,可授礼部尚书兼都御史以行。翊国奏曰:张某虽诚谨,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浅。严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国家礼,卿无兼宪职例。帝默然而罢。公复以母年踰九十,力请改南,乃出为南京兵部尚书。然帝常念公,辄曰:张某何在?数欲召公入相。嵩更具密劄,谓公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即强之,必不为用也。帝颇信之。会荧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殒于江。公谓天变异常,宜严武备。占者曰:应在德望重臣。次日,公不能冠栉卒,年六十有一。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帝闻讣惊悼,数曰:可惜张某,可惜张某。即面谕辅臣遣恤,俱谓例应自请,乃止。后阁中拟谥以文恪、文敏,进帝,于疏右御书云:人谓张邦奇真道学,抹去原拟四字,大书定字于后,赠太子太保。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常甫,鄞县人。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累官南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有集。明诗纪事·丁签·卷十
邦奇字常甫,鄞人。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改四川、福建,入为右庶子,迁南祭酒,擢南吏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历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加太子宾客,进礼部尚书,改南吏部,就改兵部。赠太子太保,谧文定。有《觐光楼》、《纡玉楼》、《四友亭》、《养心亭》、《靡悔轩》、《环碧堂》、《甬川》等集。 田按:「书提学湖广时,世宗在潜邸,就试学使,以此受知。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献皇尝言提学张邦奇,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即召为吏部侍郎。会以母老便养,改南京。帝念邦奇不已,与分宜语及之。分宜以邦奇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对,遂终不召。卒后阁拟谧文恪、文敏。帝抹去四字,大书「定」字,遂谧文定。庙堂制作,颇称庄雅。《观光楼集目》,乐章仅列《秋享上帝》、《祀皇天上帝》二章,后人不知,妄将洪武及嘉靖时改制乐章一切阑入集中。后之读文定集者,所当知也。维基
张邦奇(1484年—1544年),字常甫,号甬川、兀涯,浙江鄞县人。学者。与张时彻为叔侄亲戚,又同为南京兵部尚书,故二人有“叔侄尚书”之谓。为学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涵养为事;与王守仁多有往来,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弘治十四年(1501年),张邦奇中式辛酉科浙江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参与《明孝宗实录》的编写修订。以双亲年老求便,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广提学副使,任上修缮了明山书院、岳麓书院、崇正书院。之后,历职有四川提学、福建提学、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明世宗时,历职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因丁外艰归家。明世宗曾经与母亲蒋太后拜谒天寿山的皇陵。谈到择相时,蒋太后说:“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明世宗醒悟道:“尚未用也。”张邦奇服阕后,任吏部右侍郎,并代理尚书职。明世宗欲授张邦奇为吏部尚书,被大学士李时、郭勋二人所阻。嘉靖十六年,执掌翰林院事。嘉靖十七年,任会试主考官,《玉牒》纂修官。嘉靖十八年,任太子宾客,充日讲官。后进礼部尚书,以母亲年迈改任南京吏部尚书,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明世宗曾想将他召北京。严嵩答:“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世宗信之,此事作罢。嘉靖二十三年,张邦奇逝世。
人物简介
维基
王世禄(1484年—?),字子延,直隶广德州人,军籍。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三十一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会试第一百五十四名,登第三甲第七名进士。兵部观政,正德十三年(1518年)任湖广麻城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年)调任浙江象山县知县。升四川泸州知州,入为户部员外郎,卒。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光(1460年—?年),字德辉,河南开封府阳武县人,民籍。治《礼记》,由国子生中式河南乡试第四名举人,年四十九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五十二名,第三甲第一百六十五名进士。初授博兴县知县,当时流贼掠境,王光备御有方,城赖以全。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擢广东道监察御史,十一年巡按陕西,边境肃然。正德末出知永平府,调任保定府,政尚宽易,吏民安之。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迁山西按察司副使,六年十一月具疏乞休,遂致仕归,进阶正三品,卒于家,祀乡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4—1565 【介绍】: 明大名府开州人,字德徵。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南京吏、礼二部尚书。有《周易议卦》、《五经心义》、《海樵子》、《山海经释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德徵,开州人。正德戊辰进士,累官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有端溪文集维基
王崇庆(1483年—1565年),字德徵,号端溪,直隶大名府开州(今河南濮阳县)人,学者。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时人称端溪先生。王崇庆为州学增广生,治《书经》,正德二年(1507年)中式丁卯科顺天府乡试第十四名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联捷戊辰科会试第五十六名,第二甲第九十三名进士。授户部主事,因在朝谏言得罪,下锦衣卫,正德六年九月谪官广东德庆州寿康驿丞,升登州府同知。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升江西按察司佥事,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升山西左参议,三年三月升山西副使,五年十一月母病乞归。八年任河南按察使,不久改官辽东苑马寺卿,十年二月致仕。二十年三月科道举荐,准复职叙用。改任陕西行太仆寺卿,二十五年二月升四川右布政使,二十六年六月升南京太常寺卿,升工部右侍郎,二十七年七月改任礼部右侍郎,二十八年二月升礼部左侍郎,二十九年四月升南京户部尚书,三十一年九月改任南京礼部尚书,三十四年二月改任南京吏部尚书,三月致仕。
人物简介
维基
王教(1481年—?年),字证敷(诞敷),四川叙州府宜宾县人,民籍,治《诗经》。四川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式乙丑科会试第□百四十名,三甲第七十二名进士。正德十年(1515年)至嘉靖二年(1523年)任常州府知府。之后升任陕西布政司左参政。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公济,开州人。正德辛未进士,除知沁水县,擢广西道监察御史,知平阳府,迁盐运使。维基
王溱(1484年—?),字公济,直隶大名府开州人,民籍。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顺天府乡试第一百十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中式辛未科会试第二百七十四名,登第三甲第三十八名进士。授知县,正德十年八月选授南京广西道试御史,十三年十一月实授监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巡按山东,出为江西南康府知府,三年调任山西平阳府,九年升河东盐运使,十年十二月因弹劾三边总制尚书唐龙被逮治。
人物简介
维基
王秀(15世纪—16世纪),字士英,号实斋,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人。王秀是正德五年(1510年)举人,九年(1514年)成进士,获授长安知县,能处理纷繁的政务;十四年(1519年)以卓异擢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指斥某权臣的儿子企图在乡试作弊,令士民称快。之后他巡按浙江,有知府惧怕而下拜他,他却说:「人有欲则无刚。」以罪斥责对方,巡按山西时亦不断惩治贪官、铲除豪强,一时风裁凛然,转任南康知府。
人物简介
维基
王至善(1484年—?),字远吉,号汉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民籍,湖广襄阳卫人。山东乡试第五十四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会试第二百九十三名,登第二甲第七十六名进士。工部观政,授南京户部主事,升员外、郎中,改兵部,出为河南督粮右参议,嘉靖七年(1528年)十二月事竣复任,皇帝以其督理有功,命河南抚按官以彩帛羊酒劳之。擢升江西按察司副使,十年五月升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改浙江,卒。
人物简介
维基
王舜耕(1484年—?),字于田,号石崖,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匠籍。应天府乡试第二十七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会试第九十六名,登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八名进士。通政司观政,授江西庐陵县知县,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选授云南道御史,八年巡视盐课,十年巡按河南。左迁,终光州判官。
人物简介
维基
王荩,字惟忠,山东莱州府潍县人,锦衣卫籍。顺天府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弘治九年(1496年)中式丙辰科二甲第十六名进士。嘉靖二年(1523年)八月由江西左布政使、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改巡抚陕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金溪人,字时祯。正德六年进士。未授官,即上疏言镇压刘六等军事得失。授刑部主事,官至浙江提学副使。丁忧后家居二十余年。有《忠义录》、《东石讲学录》、《心学录》、《大儒心学语录》、《东石近稿》等。维基
王蓂(1484年—?),字时祯,号东石,江西抚州府金溪县人,民籍。江西乡试第二十七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中式辛未科会试第二十五名,登第二甲第九十八名进士。授礼部主事,上三疏:一言宋儒罗从彦、李侗当从祀孔庙,一言公伯寮、马融、贾逵、王弼、何休、戴圣、王肃、杜预当罢从祀,一言忠烈如龙逢、苏武等二十人、名臣如汲黯、宋璟等二十人、名儒如王通、胡瑗等十四人祀典皆宜补入。历官南京礼部祠祭司郎中,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升浙江提学副使,政政归,为官忠直。曾与同邑洪范、黄直、吴悌共组“翠云讲会”,深得学者尊崇。著有《东石讲学录》、《大儒心学录》、《历代忠义录》、《古今谏议集疏》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开平卫人,字载卿,号舆浦。弘治十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山西、河南参政,山东布政使。嘉靖三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平定芒部土司内乱。屡劾中官韦恒、李秀等。官至兵部尚书,以上疏用字非礼,罢官为民。维基
王軏,字载卿,万全都指挥使司开平卫(今河北省赤城县北独石口)人,南直隶江都县籍,弘治己未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軏先世以军功授虎贲左卫百户,后调万全都司开平卫。其父迁居江都定居。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进士,授户部主事。正德初年,任工部员外郎。正德五年(1509年),任广东布政司左参议。正德九年,任山西布政司左参政。正德十一年,任甘肃行太仆寺卿。历官河南参政。嘉靖元年(1522年),任山东右布政使。次年改左布政使。同年,入朝担任顺天府府尹。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伐芒部土官知府陇慰之子陇政叛乱。并于贵州兵分道进,于水西擒陇政。拜为工部右侍郎,督采大木,建造仁寿宫。工程结束后看,召还担任户部右侍郎,勘御马监草埸,升为户部左侍郎。因平定陇政后,请求设立流官,兵部尚书李钺等赞同,随后设立镇雄府。但不久陇氏部署沙保等攻执洸夺权,巡抚王廷相等攻破。嘉靖帝命伍文定平定,后因朝廷商议不和,命召还。御史戴金于是请求追究最初原因,王軏被罢官。由兵部尚书李承勋举荐,恢复旧职,总督仓场,再迁南京户部尚书。御史龚湜弹劾其老悖,吏部则称王軏居官俭素。明世宗遂指责龚湜妄言。久之,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诏举将材,荐郑卿、沈希仪等二十一人,皆擢用。四年后,因老乞罢,疏中言享年若干,帝以为非告君体,勒令为民。久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