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陶甄  拼音:táo zhēn
制造陶器所用的旋盘。后世多以陶工转动旋盘制器,比喻圣王治理天下。《晋书。卷二二。乐志上》:「弘济区夏,陶甄万方。」也作「陶钧」。
《漢語大詞典》:甄收
审核录用。《通典·职官二二》:“其有不被举论,但全旧名,任参常调,自当修进,更俟甄收,暂罢岁时,何负此辈。” 宋 王禹偁 《茶园十二韵》:“茂育知天意,甄收荷主恩。” 宋 苏轼 《谢量移汝州表》:“岂谓草芥之贱微,尚烦朝廷之纪録,开其恫悔,许以甄收。”
分類:审核录用
《國語辭典》:甄陶  拼音:zhēn táo
1.烧制陶器。汉。桓宽《盐铁论。力耕》:「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
2.化育、造就。汉。扬雄《法言。先知》:「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后汉书。卷二九。郅恽传》:「含元包一,甄陶品类,显表纪世,图录豫设。」
《漢語大詞典》:甄录
(1).甄别录用;选择采用。陈书·袁宪传:“ 高宗 曰:‘卿处事已多,可谓清白。别相甄録,且勿致辞。’” 宋 苏洵 《上皇帝书》:“臣所著《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乞赐甄録。” 明 唐顺之 《告病疏》:“臣某本樗櫟粗材,过蒙陛下甄録,使得待罪翰林。此宠荣之至极。” 叶圣陶 《穷愁》:“急投厂中,效 毛先生 自荐,念厂中工作,皆所素习,具辞以告,必见甄録也。”
(2).犹选录。《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序》:“近甄録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
《漢語大詞典》:甄升(甄陞)
亦作“ 甄陞 ”。亦作“ 甄昇 ”。 甄别提升,晋升。 唐 陆贽 《诛李怀光后原宥河中将吏并招谕淮西诏》:“将士官吏百姓等……如能去逆效顺,因事建功,理当甄升,以示褒劝。” 唐 元稹 《授赵宗儒尚书左仆射制》:“顾朕冲昧,实赖老成;不有甄陞,孰明勤尽。”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九:“其主驛 戴克勤 ,堂牒本道节度,甄昇至於显职。” 宋 苏辙 《辞户部侍郎札子》:“齷齪文墨之间,愧负宠禄之厚,岂期过听,特有甄升。”
《漢語大詞典》:甄叙
经甄别而加以提升或任用。 唐 陆贽 《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将士等俱以纯诚,奋其勇节……其已经甄敍者,更与超三资进改。”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二年:“﹝选人﹞取歷任中多课绩而无闕失者,当与量材甄敍。” 清 朱琦 《感事》诗:“微劳获甄敍,廝卒溷青紫。”
分類:甄别提升
《漢語大詞典》:甄奖
(1).嘉奖。 唐 白居易 《除卢仕玫刘从周等官制》:“;﹝ 卢仕玫 、 刘从周 等﹞时所称论,并宜甄奬。”旧唐书·宪宗纪下:“詔毁家徇国故 徐州 刺史 李洧 等十一家子孙,并宜甄奬。”宋史·河渠志一:“并许诣闕上书,附驛条奏,朕当亲览,用其所长,勉副询求,当示甄奬。”
(2).赏识称扬。 明 李东阳 《〈桃溪杂稿〉序》:“所作《京都十景》律诗,精刻有法,为 呆斋 刘公 、 竹嵒 柯公 所甄奬。”
《國語辭典》:甄别(甄別)  拼音:zhēn bié
1.鉴别、区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域。」南朝梁。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序》:「辄更采集补阙,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
2.审察优劣,决定去取。《元史。卷一七○。张昉传》:「入为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甄别能否,公其黜陟,人无怨言。」《文明小史》第六○回:「索性拼著精神细细的甄别,其中或有奇材异能,亦未可知。」
《漢語大詞典》:甄擢
遴选擢用。南史·刘之遴传:“此 南阳 刘之遴 ,学优未仕,水镜所宜甄擢。”新唐书·选举志下:“名迹稍著者,吏部随材甄擢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三 徐 既贵,每奉命握文柄,太夫人必以矢慎矢公,甄擢寒畯为勗。”
分類:遴选擢用
《國語辭典》:甄拔  拼音:zhēn bá
鉴别、拔擢人才。《晋书。卷四三。山涛传》:「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馀人,皆显名当时。」《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却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满城都传遍了,果然蒙大师赏鉴,可见甄拔的不差。」
分類:甄别选拔
《漢語大詞典》:甄明
(1).辨明;明察。后汉书·鲁丕传:“论难於前,无所甄明。” 李贤 注:“甄,别也。”晋书·崔洪传:“选吏部尚书,举用甄明,门无私謁。”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启》:“甄明大义,矫正末流。”
(2).通晓。晋书·儒林传·崔游:“少好学,儒术甄明。”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后以儒术甄明,擢授太学博士。”
(3).显明。北史·艺术传上·信都芳:“又私撰历书,名曰《灵宪历》,算月频大频小,食必以朔,证据甚甄明。” 唐 元稹 《邵常政内侍省内谒者监》:“其或久更事任、绩効甄明者,必择其良能而分命焉。”
《漢語大詞典》:甄序
(1).分别叙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子长 继志,甄序帝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宋 代逸才,辞翰鳞萃,世近易明,无劳甄序。”
(2).犹铨叙。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甄序群材,蒐扬众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天子甄序劳臣,有列爵至五等者。”
《漢語大詞典》:感甄
三国 魏 曹植 求 甄逸 女不遂,废寝与食。 甄 女后归 曹丕 ,被谗死。 黄初 中 植 入朝, 丕 示以 甄后 遗物玉镂金带枕。 植 还,将息 洛水 上,思 甄后 ,遂作《感甄赋》。 丕 子 明帝 讳其事,改为《洛神赋》。见文选·曹植〈洛神赋〉 李善 题注。后用为追思恋人之典。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 班女 思移 赵 , 思王 赋《感甄》。” 吕志伊 《读史感赋》诗:“石磨 公干 犹平视,枕荐 陈思 竟感 甄 。”
分類:曹植不遂
《漢語大詞典》:两甄(兩甄)
(1).两翼;两侧的部队。左传·文公十年:“ 子朱 及 文子无畏 为左司马” 晋 杜预 注:“将猎,张两甄,故置二左司马,然则右司马一人当中央。”晋书·周访传:“使将军 李恒 督左甄, 许朝 督右甄, 访 自领中军……自旦至申,两甄皆败。” 宋 苏轼 《次韵郑介夫》之二:“良医自要经三折,老将何妨败两甄。”
(2). 汉 甄丰 、 甄邯 的合称。汉书·辛庆忌传:“是时 莽 方立威柄,用 甄丰 、 甄邯 以自助, 丰 、 邯 新贵,威震朝廷。水衡都尉 茂 自见名臣子孙,兄弟并立,不甚詘事两 甄 。”
《漢語大詞典》:甄采
鉴别采用,选择采用。宋史·选举志一:“其屡不中科则衰迈而无成……故常数之外特为之甄采。” 清 曾国藩 《〈湖南文徵〉序》:“兹编所録,精於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駢体亦颇有甄采。” 黄侃 《汉唐玄学论》:“此时道家言论可供甄采者,良堇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