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證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又】二馀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馀俱尽。」(参见:二馀)。【又】分段生死之身曰生身。如言生身得忍,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觉位等。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菩萨的身体,有法身与生身两种,他们所證得的理体叫做法身,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又佛菩萨以神通力一时变现的肉身,也叫做生身,或意生身,即随意变化而现的身体。
【三藏法数】
生身者,谓从父母所生,即佛应化之身也。
生身供
【佛学大辞典】
(仪式)供养释尊舍利之法会也。舍利有生身法身之二种。
【佛学常见辞汇】
供养释尊舍利的法会。
生身舍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舍利之一。(参见:舍利)
【三藏法数】
梵语舍利,又云设利罗,华言骨身。谓如来应身灭度,既阇维后,所有舍利,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体性坚固,椎击不碎。若菩萨、罗汉者,其色则同,而坚固不及。光明经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故人能起塔供养,则得无量福报也。(梵语阇维,华言焚烧。)
舍利
【佛学大辞典】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劣应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教之意,虽佛亦为实业所生之身,故云生身。劣应者对于大乘之胜应身而言。四教仪集注上曰:「丈六劣应生身。」(参见:劣应身)。
法性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菩萨身之一。又五种法身之一。法性总该万有万德。如来之身,由此出世,名为法性生身。智度论二十八曰:「菩萨入法位,住阿鞞跋地,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虽断诸菩萨,有烦恼习因缘,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二种菩萨身之一。2。五种法身之一。
【三藏法数】
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
无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法身无生灭,故云无生身。涅槃经九曰:「如来实性喻如彼月,即是法身,是无生身。」观经玄义分曰:「定散等回向,速證无生身。」
意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意成身。由Manomaya译之。初地以上之菩萨身。为众生济度如意受生而得之身,故名。胜鬘经曰:「大力菩萨意生身。」宝窟中末曰:「意生身是初地已上一切菩萨。彼人受生,无碍自在。如心如意,名意生身。」四卷楞伽经二曰:「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速无碍,故名意生。」同经三说三种之意生身。七卷楞伽经四说三种之意成身。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意成身,初地以上的菩萨,为了济度众生而如意受生之身。
【三藏法数】
谓如来随自他意,处处受生,度诸有情。意有所往,身即随到,是名意生身。
法性生身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在十圣位已證无生法性,舍三界生死,受不思议变易生死身的菩萨。
三种意生身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谓通教登地菩萨得如幻三昧,能见无量自在神通,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意欲至彼身亦随至,故名意生身。
〔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受。盖三昧以定性为乐,异乎苦乐等受,故名正受。而言三昧乐正受者,华梵双举耳。通教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萨修三昧时,得真空寂灭之乐,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故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无所有;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疾如意,自在无碍,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谓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无量身一时普现,如镜中像,随诸种类而得俱生,虽现众像,而无作为,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生身行施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父母所生之身,能以一切宝物,及以身命布施,心不吝惜,是名生身行施。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三藏法数】
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受。盖三昧以定性为乐,异乎苦乐等受,故名正受。而言三昧乐正受者,华梵双举耳。通教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萨修三昧时,得真空寂灭之乐,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故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藏法数】
谓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无所有;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疾如意,自在无碍,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三藏法数】
谓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无量身一时普现,如镜中像,随诸种类而得俱生,虽现众像,而无作为,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众生身
【三藏法数】
众生身者,谓五蕴众共和合而生其身,即有情世间诸众生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众生身作自身,亦作国土身,乃至虚空身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