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200,分1814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释道辨(号 佛所说 )
苻生( 越厉王、厉王 字 长生 )
释慧持( 道仪 号 成都王 )
瞿硎先生
毛穆之(字 宪祖 武生 建安侯 烈 )
僧群(号 盂泉 )
刘程之(别称 刘柴桑、刘遗民 世称 柴桑令 字 仲思 号 寻阳三隐 )
郭缘生
释僧生( 袁 )
释史宗(号 麻布道士、麻衣道士 )
张大豫(号 抚军将军、凉州牧 )
李皓(庙号 太祖 武昭王 字 玄盛 长生 别称 凉州牧 )
湛方生
张蒲(名 谟 字 玄则 号 公正 )
其它辞典(续上)
谢安(世称 谢傅、谢舅、谢太傅、东山安石 号 东山 别称 东山太傅 字 安石 建昌县公、庐陵郡公 文靖 )释道辨(号 佛所说 )
苻生( 越厉王、厉王 字 长生 )
释慧持( 道仪 号 成都王 )
瞿硎先生
毛穆之(字 宪祖 武生 建安侯 烈 )
僧群(号 盂泉 )
刘程之(别称 刘柴桑、刘遗民 世称 柴桑令 字 仲思 号 寻阳三隐 )
郭缘生
释僧生( 袁 )
释史宗(号 麻布道士、麻衣道士 )
张大豫(号 抚军将军、凉州牧 )
李皓(庙号 太祖 武昭王 字 玄盛 长生 别称 凉州牧 )
湛方生
张蒲(名 谟 字 玄则 号 公正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0—385 【介绍】: 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善行书。初无处世意,累辟不就。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放情丘壑。年四十余始出仕。为桓温司马。晋孝武时,进中书监,录尚书事。时前秦强盛,晋军屡败。太元八年,前秦大军南下,次淝水,江东震动,安任征讨大都督,使弟谢石与侄谢玄加强防御,指挥作战,终获大胜。封建昌县公。继又使石等北征,收复洛阳及青、兖等州,进都督扬、江、荆等十五州军事。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受排挤,出镇广陵。旋疾卒。谥文靖。全晋文·卷八十三
安字安石,尚从弟,寓居会稽,屡徵不就。年四十馀,桓温请为征西司马,除吴兴太守,徵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孝武即位,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总中书事;又领扬州刺史,进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司徒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假节,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苻坚入寇,加征讨大都督。坚破、进拜太保,都督扬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加黄钺。寻为会稽王道子所构,出镇广陵之步丘。卒赠太傅,更封庐陵郡公,谥曰文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范阳田氏。母梦僧著衲持锡入腹。而生。幼多神异。稍长以病聋聩。谢世缘。从薙落。经律奥义。不学而知。尤长于部析邪正。开释封滞。尝对孝文帝。弘宣大教。称旨。初住北台。后随南迁。誉蔼河洛。时有大法尊王经八十卷。号为佛所说。辨一读而识其伪。趣焚之。且欲尽注藏典。以辟馀非。或见异徵遂寝。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大乘义章。小乘义章。申玄照等。行世。弟子二人昙永亡名也。永负才傲俗。潜遁自守。辨每杖之。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35—357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主。略阳临渭人,氐族,字长生。苻健子。幼而无赖,及长力举千钧,雄勇好杀。晋将桓温来攻,生单马入阵,搴旗斩将者前后十数。健死嗣位,荒耽淫虐,杀戮无道。宗室大臣,被杀几尽。后欲杀苻坚,谋泄,坚废之为越王,俄而杀之。在位二年。全晋文
生字长生,健第三子,以晋永和十一年僭即皇帝位,改元寿光,在位三年,为苻坚等所杀,谥曰厉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慧持,慧远弟,年十八为僧,与兄俱师事道安,后随道安之襄阳。襄阳陷,随兄之庐山。隆安初入蜀,义熙八年卒,年七十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慧远之弟也。冲默有远量。长八尺。风神俊爽。年十四。读书日倍同学。年十八出家。与远俱师事安公。精究经论。在庐山三千僧。推以为冠。其姑为尼。名道仪。自江夏观化都下。持送之。止东安寺。卫军王珣因赏识。珣既请西域沙门僧伽罗叉。出中阿含经。持为详定。后还山。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于是珣以书问宁。远持兄弟孰愈。宁答曰。诚今日之二难也。王曰。然观其兄。则足以见其弟矣。又恶得而优劣哉。罗什致书。愿结为友。持欲游蛾眉。远留之不可。曰人生爱聚。若独喜离何如。持曰。出家当以西方为期耳。径去不顾。时桓玄殷仲堪在荆州。持无停意。止蜀之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刺史毛璩。雅相倾挹。道俗争追崇之。有谯纵者。攻杀毛璩。据蜀自王。纵有从子道福。凶悖尤甚。将兵入持所居。众惊溃。持方盥漱。神色无忤。道福至旁。持弹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汗下。出谓人曰。大人故与众异也。以义熙八年卒。将终谓弟子曰。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若行住坐卧。宜自谨。经籍在东间者。以付道泓。在西间者。付昙兰。遂殁。寿七十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慧持者。慧远之弟也。冲默有远量。年十四学读书。一日所得当他一旬。善文史巧才制。年十八出家。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及安在襄阳遣远东下。持亦俱行。初憩荆州上明寺。后适庐山。皆随远共止。持形长八尺风神俊爽。常蹑革屣纳衣半胫。庐山徒属莫匪英秀。往反三千皆以持为称首。持有姑为尼名道仪。住在江夏。仪闻京师盛于佛法。欲下观化。持乃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晋卫军琅琊王珣深相器重。时有西域沙门僧伽罗叉。善诵四含。珣请出中阿含经。持乃校阅文言搜括详定。后还山。少时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于是四方云聚千里遥集。王珣与范宁书云。远公持公孰愈。范答书云。诚为贤兄弟也。王重书曰。但令如兄诚未易有。况复弟贤耶。兖州刺史琅琊王恭。致书于沙门僧检曰。远持兄弟至德何如。检答曰。远持兄弟也。绰绰焉信有道风矣。罗什在关遥相钦敬。致书通好。结为善友。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远苦留不止。远叹曰。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持亦悲曰。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行达荆州。刺史殷仲堪礼遇欣重。时桓玄亦在彼。玄虽涉学功疏而一往神出。见持有邻几独绝尤叹。是今古无比大欲结欢。持既疑其为人。遂弃而不纳。殷桓二人苦欲留之。持益无停意。临去与玄书曰。本欲栖病峨嵋之屾观化流沙之表。不能负其发足之怀。便束装首路。玄得书惆怅。知其不可止。遂乃到蜀。止龙渊精舍。大弘佛法。井络四方慕德成侣。刺史毛璩雅相崇挹。时有沙门慧岩僧恭。先在岷蜀人情倾盖。及持至止皆望风推服。有升持堂者皆号登龙门。恭公幼有才思为蜀郡僧正。岩公内外多解素为毛璩所重。后蜀人谯纵因锋镝之机攻杀毛璩。割据蜀土自号成都王。乃集僧设会逼请岩公。岩不得已而赴。璩既宿昔檀越一旦伤破。睹事增悲痛形颜色。遂为谯纵所忌。因而被害。举邑纷扰白黑危惧。持避难憩陴县中寺。纵有从子道福。凶悖尤甚。将兵往陴有所讨戮。还过入寺人马浴血。众僧大怖一时惊走。持在房前盥洗神色无忤。道福直至持边。持弹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悔流汗。出寺门谓左右曰。大人故与众异。后境内清怗还止龙渊寺。讲说斋忏老而愈笃。以晋义熙八年卒于寺中。春秋七十有六。临终遗命务勖律仪。谓弟子曰。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以东间经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间法典嘱弟子昙兰。泓业行清敏。兰神悟天发。并系轨师踪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人。佚其姓名、籍贯。晋海西公太和末,居宣城郡界文脊山中,山有瞿硎,因以名焉。大司马桓温尝造之,见先生披鹿裘,坐石室,神无忤色,莫测高深,乃命伏滔为之铭赞。后卒于山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9 【介绍】: 东晋荥阳阳武人,字宪祖,小字武生。毛宝子。初为庾翼参军。袭爵州陵侯。后桓温取为参军。从温入蜀,又平洛,晋穆帝升平初,迁扬威将军、宁州刺史,封建安侯。历官东燕太守、淮南太守,进梁州刺史。苻坚攻蜀汉,桓冲使穆之为右将军、益州刺史假节。欲伐坚,至于巴西,以粮运乏少,退屯巴东,病卒。谥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不知何许人。有高行。居罗江海中之霍山。山有大石。广数丈。而洼其中。深可六七尺。得泉焉。味甘而色冽。且饮之能不饥。号盂泉。群因之以辟五谷。晋安太守陶夔。从群乞而遗之出山。辄臭气不可闻。夔必欲致之。乃亲渡海至山下。风雨暝晦。留数日不得往。叹曰正谓山灵。勒回俗驾耳。遂去。群庵外有涧。与盂泉隔。非略彴莫可渡。一日忽有折翅鸭。身横略彴上。群欲举杖拨去之。恐致鸭死。因不得饮者数日。遂没。寿百四十。临终曰。我少时折一鸭翅。此其报也。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群。清贫守节蔬食持经。居罗江县之霍山。搆立茅室。孤在海中。上有石盂。水深六尺。常有清流。古老相传是群仙所宅。群因绝粒。其庵舍与石盂。隔一小涧。常以木为梁。由之汲水。年至一百三十。忽见一折翅鸭当梁头。群将举锡拨之。恐有转伤。因此回归。遂绝水数日而终。临终谓左右曰。我少时曾折一鸭翅。验此以为报也。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僧群。未详何许人。清贫守节蔬食诵经。后迁居罗江县之霍山构立茅室。山孤在海中。上有石盂。径数丈许。水深六七尺。常有清流。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群仙饮水不饥因绝粒。后晋守太守陶夔闻而索之群以水遗夔。出山辄臭。如此三四。夔躬目越海。天甚晴霁。及至山风雨晦暝。停数日竟不得至。乃叹曰。俗内凡夫遂为贤圣所隔。慨恨而返。群庵舍与盂隔一小涧。常以一木为梁。由之汲水。后时忽有一折翅鸭。舒翼当梁头就唼群。群欲举锡杖拨之。恐畏伤损因此回还。绝水不饮。数日而终。春秋一百四十矣。临终向人说。年少时经折一鸭翅验此以为现报。
人物简介
全晋文
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交之后,初为府参军,历宜昌柴桑令,去职,与周续之陶潜皆不应徵命,号寻阳三隐,刘裕以其不屈,旌其号曰遗民,有《玄谱》一卷,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人。撰有《述征记》、《续述征记》。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僧生。姓袁。蜀郡郫人。少出家以苦行致称。成都宋丰等请为三贤寺主。诵法华习禅定常于山中诵经。有虎来蹲其前。诵竟乃去。后每至讽咏辄见左右四人为侍卫。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厉。后微疾。便语侍者云。吾将去矣死后可为烧身。弟子依遗命。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著麻衣加纳其上。号麻布道士。喜怒不常。体癣疥。日坐广陵白土埭。讴唱引䋏自适。夜不知其归宿处。江都令檀祗召至。与语词无畔岸。索纸赋诗曰。有欲苦不足。无欲即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要当脱尘累。栖志老山丘。檀祗异之。施布若干。宗即以施人。时有一男子。杖负一簏。暮依海盐令宿。见牧鹅鸭小儿。从令借之。曰数日当遣还。令许之。即领一儿登一山。山有屋数椽。道人三四辈。相劳苦。所语小儿一不解。但食一小瓯如熟艾。问男子曰。君知史宗否。其谪何当竟。答曰。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计其词。行当竟矣。问者作书。授男子曰。为我达之。即以系之小儿衣带。还海盐。令喜问簏中何有。曰书疏耳。然终不次示令令欲盗观之而男子辄夜移他处且辞去。且曰吾本欲小留。而君常有盗意。岂复可留耶。令因呼小儿。问前事。小儿曰。前为捉杖飘然去。但闻足下波浪声。至一山。山中人。寄书。与曰。上埭阿上。即引衣带开读。令不能晓。小儿诣史宗。史宗大惊曰。汝乃从蓬莱山来耶。后过渔梁见捕鱼者。宗因浴其上流。而鱼悉不可捕。又与沙门道开夜语颇。闻蓬莱事。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史宗者。不知何许人。常著麻衣或重之为纳。故世号麻衣道士。身多疮疥性调不恒。常在广陵白土𡍖赁𡍖。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施人。栖憩无定所。或隐或显。时高平檀祇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祇知非常人。遣还所在。遗布三十匹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赍一杖一箱自随。尝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中困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塸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冥道人辞欲还去。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𡍖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云。书疏耳。道人常在厅事上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持。时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近所经。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耳。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𡍖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其潜拯物类如此。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究明论孝。而韬光隐迹世莫之知。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受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所之。陶渊明记。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或云。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见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置书于船中。同侣欲看书。书著船不脱。及至白土𡍖。书飞起就宗。宗接而将去。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常著麻衣。世号麻衣道士。常在广陵白土埭。凭埭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布施。栖憩无定所。持高平檀祗。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祗知非常人。遗布二十疋。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常赍一杖一箱。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日中。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瓯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瞑。道人辞欲还。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曰书疏耳。道人常在听事止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之。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韬光隐迹。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之所之。陶渊明记。白土埭。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
人物简介
简介
张大豫(?—387年),前凉王张天锡的世子。淝水之战后,张天锡南奔东晋,前秦长水校尉王穆藏匿了张大豫,与他一起奔河西,依附秃发思复鞬,秃发思复鞬送他们到魏安。魏安人焦松、齐肃、张济等聚兵数千人,迎张大豫为主。386年二月,攻克吕光占据的昌松郡,捉住了太守王世强。吕光使辅国将军杜进进击,杜进兵败,张大豫兵临姑臧(今甘肃武威)。王穆谏曰:「光粮丰城固,甲兵精锐,逼之非利;不如席捲岭西,砺兵积粟,然后东向与之争,不及期年,光可取也。」张大豫不从,自号抚军将军、凉州牧,改元凤凰,以王穆为长史,传檄郡县,建康太守李隰、祁连都尉严纯皆起兵响应,有众三万,据守杨坞。张大豫从杨坞改屯姑臧城西,王穆和秃发思复鞬子秃发奚于帅众三万屯守城南;吕光出击,斩秃发奚于。387年,张大豫从西郡攻入临洮,掠民五千馀户,保据俱城。吕光率领彭晃、徐炅攻张大豫,张大豫奔广武,王穆奔建康。八月,广武人押解张大豫送到姑臧,吕光斩张大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1—417 【介绍】: 十六国时西凉建立者。陇西狄道人,字玄盛,小字长生。世为凉州大族。通涉经史,善文义,习武艺兵法。北凉段业自称凉州牧,署皓效谷令,寻推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称藩于业。晋安帝隆安四年(北凉段业天玺二年),据敦煌、酒泉,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招纳中原流人,重视农业、教育。立十七年卒,谥武昭王,庙号太祖。全晋文
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居狄道,段业以为效谷令,寻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进号冠军,拜安西将军,领护西胡校尉,进持都督凉兴己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以晋隆安四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建元庚子,迁都酒泉。义熙八年死,谥曰武昭王,庙号太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湛方生,东晋诗人。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据他的《庐山神仙诗序》提到“太元十一年”一语,可知他当生活于东晋后期,孝武帝时人,曾任西道县县令、卫军咨议,后辞官归隐。《隋书·经籍志》载《湛方生集》共10卷,今佚。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9首,另有一些佚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和赋18篇。全晋文
方生为卫军咨议参军,有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26 【介绍】: 北魏河内修武人,本名谟,字玄则。任后燕慕容宝为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尚书左丞。后归魏,道武帝仍拜为尚书左丞。明元帝即位,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决庶狱,号为公正。泰常初,平丁零翟猛雀起事。太武帝即位,出为相州刺史,在官扶弱抑强,进善黜恶。卒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