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200,分1814页显示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惠忠( 惠忠、慧忠 无生和尚 )
永泰公主(李仙蕙 墓为陵 )
源光裕(别称 源光俗 清谨 世称 良吏 )
包融(世称 吴中四士 三包 行第 二 )
释神英(法华耳 )
僧鉴真( 淳于 大和尚、招提 )
张果(通玄先生 通元先生 )
鱼思贤(鱼君陂 )
僧义忠( 空门奇童 )
突厥可汗默棘连( 阿史那 小杀 )
窦琰(窦公渠 )
释慧沼(淄州沼 )
韦景昭(贞元先生 )
僧广敷( 在家菩萨 同所计天殊 )
元德秀(世称 元鲁山 紫芝 文行先生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69 【介绍】: 或作慧忠。唐僧。润州上元人,俗姓王。幼不食荤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庄严寺。后礼谒牛头山威禅师,遂住此山四十年,终日兀坐,寒暑一衲。有《见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润州上元王氏子。神龙初生。二十有三年矣。遂以童子。试经获度。仍配居庄严寺。志节。为时辈所推重。寻游方。见威禅师于牛头山有契悟。威因悉以山门委之。使踵住持事。由是益精励。行头陀山泽中。一衲一铛。晏坐绳床。终日夕。开元二十七年。县令长孙遂。造山验视。至山半。虎当道跑哮。莫能前。忠闻之遽迎遂。且使虎去。天宝初。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起仆易挠。寺为一新。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感二神人。为定基址。适其地有古树。而鹊巢其上。忠不忍伐。后鹊竟他巢。若有知者。异哉。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晚命侍者。治浴剃发。如无恙时。夜则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翌旦坐逝。春秋八十七。当忠之在山也。有悬铛树挂衣藤。未寂之前一年。藤树皆萎。其年九月。忠说法高座。水忽迸流四绕。风雨震荡。白虹贯东南。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五年阇维收舍利不胜计。其馀行迹语句。载传灯录。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惠忠。俗姓王。润州上元人也。初在母孕。忽遇异僧谓曰。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禀性敦厚。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即神龙元年也。遂配庄严寺。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闻牛头山威禅师。袭达磨踪得佛法印。遂造山礼谒。威见忠乃曰。山主来矣。因为说法顿悟上乘。威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乃命入室付法传灯。并委山门之事。遂出廛聚。忠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每用一铛。众味同煮。用毕悬于树杪。方复绳。床晏坐终日如杌。衣不易时寒暑一纳。积四十年。遂彰灵应非一。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再请至郡施化道俗。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先有古木鹊巢其顶。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因至树祝曰。此地造堂当速移去。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莫不叹异。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因乃定焉。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岁盛夏忽然枯悴。灵芝仙菌且不复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无故水出绕座而转。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和州延祚寺僧徒。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鸟兽哀鸣林壑岩间。哭声数日方止。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遣使赠赙。并令上元令刘君备威仪送归山。于时炎蒸。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又有群鹤徘徊舆上。送至山门。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获舍利不可胜计。圆细如珠光彩莹彻。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求。凡百千人。皆得舍利。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圣力潜通光腾千古。门人起木塔。春秋八十七矣。身逾七尺。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拔。色如金聚。含光玉润若梵僧。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曾居兰若幽栖松竹深邃。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长孙遂初脱略异闻。躬造山询验。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遂乃惊怖莫知所为。忠闻出林晓喻。虎因寝声伏于林中。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忠又向吴郡具戒院中。有凌霄藤盛夏萎悴。人拟伐之。威大师曰。勿剪惠忠还日其藤更生。人不之信。及秋忠还其藤重茂矣。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夜有张盗来窃之。虎乃吼唤逐之。盗弃负器而逃。其类夥多良难骤述。忠著见性序及行路难。精旨妙密盛行干世。又邺中释圆寂。氏族生地俱不可寻。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道契相符莫测涯岸。以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已一百有奇年矣。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亦号无生和尚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惠忠。俗姓王氏。润州上元人也。初在母孕忽遇异僧。谓曰。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禀性敦厚。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即神龙元年也。遂配庄严寺。闻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威见忠乃曰。山主来矣。因为说法。遂夙夜精勤。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每用一铛众味同煮。用毕悬于树杪。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衣不易时寒暑一纳。积四十年。遂彰灵应。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再请至郡施化道俗。天宝初始出止庄严。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先有古木鹊巢其顶。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因至树祝曰。此地造堂当速移去。言毕其鹊衔柴迁寓他树。道俗观者莫不叹异。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因乃定焉。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岁盛夏忽然枯悴。灵芝仙菌且不复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无故水出绕座而转。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山中鸟兽哀鸣林壑。岩间哭声数日方止。春秋八十有七。

人物简介

简介
永泰公主(685年-701年),本名李仙蕙,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的女儿。永泰公主曾以郡主身份下嫁于武延基,后被中宗追赠为永泰公主,以礼改葬,号墓为陵。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称为“陵”的公主,规格与帝王相等。《新唐书》记载,永泰公主为武则天所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相州临漳人。源乾曜从孙。有令誉。历官号清谨,抚诸弟友义。初为中书舍人,与杨滔等同删著《开元新格》。历官户部、刑部侍郎、尚书左丞。会选诸司长官为刺史,光裕任郑州,世称良吏。卒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 应作源光俗。其先居邺郡安阳(今河南安阳),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光俗抚爱诸弟,以友义闻名,为官亦有令誉。初为中书舍人,与杨滔、刘令植等人同删定《开元新格》。历刑部、户部二侍郎。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在尚书左丞任,后授太常卿。十三年,玄宗自选诸司长官有声望者为诸州刺史,遂出为郑州刺史,寻卒。事迹见新、旧《唐书·源乾曜传》附、《元和姓纂》卷四、《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制举登科。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子包何、包佶号三包。又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二,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历官集贤院直学士、大理司直。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旧唐书·于休烈传》)。亦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佶传》)。包融与孟浩然交谊甚厚,孟有诗叙二人交往。《全唐诗》存诗8首。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工诗。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等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与孟浩然、殷遥友善。有《包融诗》一卷,已佚。殷璠集融及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全房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殷墦《丹职集》
(融诗)清幽语奇,颇多剪刻。
新唐书·刘晏传
(包)佶……父融,集贤院学土,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
唐诗纪事
润州延陵有包融、储光羲,曲阿有丁仙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察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朝、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瑀、长洲尉谈截,句容有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搏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侹、武进尉申堂构,十八人皆有诗名,殷墦次为《丹阳集》。
唐才子传
(包)融,延陵人。开元间仕历大理苟直。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工为诗。二子何、佶,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三包”。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沧州人。丱岁从师究习经论。又参神会禅师于荷泽。禅师谓之曰。汝于五台有缘。宜往。开元四年。六月中旬。乃获戾止。一日食毕。偶游西林。忽入一院。榜曰。法华。其外三门十三间。壁画五台山十寺境。其内三门。则塑护国仁王像。有楼峻耸。奉文殊普贤像于上。其馀行宫道场仪仗蔽映。正中则多宝塔也。其庄严之盛。具如经说。英时神情恍𢠳。境物变眩。宜非耳目所能了。及出则众僧诡相异状。交揖迭晤。遂东行可三十步。闻闭户声。回视无所见。英因泣曰。此大圣启悟我也。我其敢怠。乃发愿一依化院规横营建。以隆佛法。先筑庵化塔处。召匠致材。旋有成绪。使吴道子图所见于墙堵间。仍扁法华。匡徒说法。气象冠诸方。久之告灭。寿七十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神英。罔知姓氏。沧州人也。宿缘悟道丱岁从师。讽诵精勤日夜匪懈。年当应法受具。后乃枝锡萍游寻访知识。早通玄话兼擅论经。相次参神会禅师。谓英曰。汝于五台山有缘速。宜往彼瞻礼文殊兼访遗迹。既承指授。以开元四年六月中旬到山瞻礼。于僧厨止泊。一日食毕游于西林。忽见一院题曰法华。英遂入中见多宝塔一座。玮晔繁华如法华经说同也。其四门玉石功德细妙光彩。神工罕测。后面有护国仁王楼。上有玉石文殊普贤之像。前有三门一十三间。内门两畔有行宫道场。是文殊普贤仪仗。三门外状台山十寺。杳然物外观瞻浩荡神情恍𢠵。英试出院又见众僧。且非恒所见者。而多诡异。疑豫未决。遂出门东行可三十步。忽闻闭户铿然。回目视之了无一物。英乃悲泣曰。此大圣警悟我邪。于此地必有缘矣。遂于髣髴多宝塔处。结庵而止。乃发愿曰。我依化院建置一所住持。日居月诸信施如林归依者众。遂召工匠有高价者。誓不酬之。乃于易州千里取乎玉石用造功德。细妙光莹功侔所见。其壁乃王府友吴道子之迹。六法绝妙为世所尚。此院前后工毕。因号法华耳。英说法住持。其齐整若剪裁焉后无疾召门人嘱付而终。春秋七十五。今坟塔存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63 【介绍】: 唐僧。扬州江阳人,俗姓淳于。器度宏博。武则天时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寻游二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云寺,专宏戒律。玄宗开元中,日本国遣使延之,遂东渡,前五次均未成功,天宝十二载,第六次航行始达日本国,时鉴真已失明。日本天皇授“传灯大法师”,后又造唐招提寺使居之,教法大行,号“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为日本国传戒律之始祖。卒于日本。鉴真精医学、通《本草》,传有《鉴真上人秘方》,其随行弟子思托、如宝、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与建造寺塔,故于日本医学、雕塑、建筑等颇有影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丱之岁。侍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悟。求出家。父奇其志许之。遂依智满禅师。听训诲。长安元年。诏天下度僧。因获隶寺为息慈。大云即今之隆兴寺也。神龙初。从道岸律师先受菩萨戒。景龙初乃复诣长安实际寺。从荆州恒景律师。登具足戒。观光两京。陶冶三藏。阅数稔。言旋淮海。以戒律利物。郁为一方宗首。开元中。日本国沙门荣睿普照等。礼真足而请曰。吾国居大海中。距华夏。以风之逆顺。为近远。而未易以道路计。然佛法于天下。固无彼此之沮。而师范之来。或难之。此三宗之传。所以犹缺然也。和尚其能辍此方之化。为吾国之行。则善矣。真因感其意。而问曰。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王。兴起大教。又闻国相长屋。造千袈裟附舶。施中国名德。且绣偈于衣缘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言之。则诚善地也。吾何为自弃。而不为是行哉。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天宝二年六月。买舟载经律。由杨子江至越州浦止。署风山出洋。遇风涛盛壮。舟几溺。俄见空中。神将介甲而立。风涛寻定。所历蛇海鱼海鸟海之异。而后抵岸达日本。王躬迎导入城。安止大寺中。遽即其寺之卢遮那殿立坛。以为王受菩萨戒。次及夫人王子等。且选本土有德行沙门十人为师。度沙弥澄脩等四百人。教以白羯磨法。国之造寺施田者日至。号大和尚。后无疾辞众。逝于天平宝寺。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即代宗广德元年也。寿七十七。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鉴真。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丱俊明器度宏博能典谒矣。随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动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登便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属天后长安元年诏于天下度僧。乃为息慈配住本寺。后改为龙兴。殆中宗孝和帝神龙元年。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诣长安。至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实际寺依荆州恒景律师边得戒。虽新发意有老成风。观光两京名师陶诱。三藏教法数稔该通。动必研几曾无矜伐。言旋淮海以戒律化诱。郁为一方宗首。冰池印月适足清明。貌座扬音良多响答。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用补缺然。于开元年中达于扬州。爰来请问。礼真足曰。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可能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乎。真观其所以察其翘勤。乃问之曰。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是乎。又闻彼国长屋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复于衣缘绣偈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默许行焉。所言长屋者则相国也。真乃慕比丘思托等一十四人。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乃天宝二载六月也。至越州浦止署风山。真夜梦甚灵异。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𣝕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弃投。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相次达于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为国王授菩萨戒。次夫人王子等。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足满十员。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用白四羯磨法也。又有王子一品亲田。舍宅造寺号招提。施水田一百顷。自是已来长敷律藏受教者多。彼国号大和尚。传戒律之始祖也。以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无疾辞众坐亡。身不倾坏。乃唐代宗广德元年矣。春秋七十七。至今其身不施苧漆。国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僧思托著东征传祥述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鉴真。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角随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动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后为一方宗首。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真许往。遂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至越州浦止署风山。真夜梦甚灵异。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𣝕(音笺)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投弃。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相次达于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号大和尚。以代宗广德元年无疾辞众坐亡。身不倾坏。至今其身不施苧漆。其国国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淳于。广陵江阳县人。总丱俊明。随父母入大云寺。见佛像。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便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属天后长安元年。诏于天下度僧。乃为息慈配住本寺。后改为龙兴。殆中宗孝和帝。神龙元年。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以戒律化诱。郁为宗首。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于开元年中。达于杨州。爰来请问。礼真足曰。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真问之曰。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是乎。又闻彼国长屋(相国名)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复于衣缘绣偈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点许行焉。真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天宝二年六月。至越州浦。止署风山。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亻笺]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投弃。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次达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为国王授菩萨戒。次夫人王子等。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用白四羯磨法也。又有王子一品亲田。舍宅造寺。号招提。施水田一百顷。自是已来。长敷律藏。受教者多。彼国传戒律之始祖也。以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无疾辞众坐亡。乃唐代宗广德元年。春秋七十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武则天时隐居恒州中条山,往来汾、晋间。尝自言生于尧丙子岁。武后使使召之,佯死不赴。开元中,玄宗好神仙方术之事,因遣使迎至京。欲以玉贞公主降之,大笑不奉诏。寻还山。号通玄先生。有《阴符经太无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武后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晋间。时人谓其有延年秘术,年已数百岁。武后召之,乃佯死不赴。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被召入京,貌约六七十。玄宗礼敬之,问神仙长年之术。又欲令尚公主,为其所拒。不久即请归山,赐号通玄先生。归恒山蒲吾县后,不久即卒。一说卒于天宝初。后世将其列为八仙之一,称为张果老。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宋书志及《道藏》中存其著作甚多,其中可能有唐至北宋时人依托之作。《全唐诗》存诗1首。《道藏》洞玄部众术类收《玄珠歌》1卷,存诗30首,另《悬解录》等书尚存诗20余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果。不知何许人。武后时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自云年数百岁。武后遣使召之。佯死不赴。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常济以同遣使赍玺书邀迎之至东都。元宗好神仙。欲以玉真公主降之。果不奉诏。恳辞归山。乃赐号通元先生。银青光禄大夫。为造栖霞观于隐所。入恒山。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初为任丘令。开元四年,开渠自县南五里至城西北入滱水,为通利渠,陂淀蓄泄,得地二百余顷,百姓利之,号为鱼君陂。
僧义忠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潞州襄垣人。俗姓尹。有奇操,通经论。住京兆大慈恩寺,末年归潞,年七十二卒。有《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法华经钞》、《无垢称经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潞之襄垣尹氏。甫九岁。即依淄州沼阇梨出家。沼使诵涅槃大经。未几而习复。无小脱误。时年十三矣。年二十受具足戒。深研四分律。旁通十二门论。且为众开演。沼谓之曰。蹄涔之水。恶足以容吞舟之鱼。慈恩基师方有声海宇。遂相与𢹂持而就学焉。阅五年。而受法华无垢称等经。百法因明俱舍成实唯识等论。高座屡登。长筵每展。于是著成唯识纂要。成唯识论钞。法华经钞。无垢称钞。百法论疏。忠平常必向西北方。行坐冥心。兜率内院以祈往生。一日晨兴澡漱讫。望空拜如有所祷。顷之跏趺命诸子。教戒忽异香充庭。光影烛室。忠合掌仰瞩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至接引。遂逝。时年七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义忠。姓尹氏。潞府襄垣人也。年始九岁宿殖之性志愿出家。得淄州沼阇梨为师。若凤巢中之生鹓雏也。少秉奇操慧解不伦。沼授与大涅槃经。时十三岁矣相次诵彻四十卷。众皆惊骇。号空门奇童也。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旁习十二门论。二本即当讲演。沼师知是千里之骏。学恐失时。闻长安基师新造疏章门生填委声振天下。乃师资相将同就基之讲肆。未极五年。又通二经五论。则法华无垢称及百法因明俱舍成唯识唯识道等也。由兹开奖弟子繁多。讲树别茂于枝修。义门旁开于关窍。乃著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三十卷。法华经钞二十卷。无垢称经钞二十卷。百法论疏。最为要当。移解二无我归后。是以掩慈恩之繁。于今盛行勿过忠本。所谓列群玉贯众花。王装琼树之林。花缀蜀机之锦。辈流首伏声彩悠飏。况基师正照于太阳。忠也旁衔于龙烛。四方美誉千里归心者不可胜算矣。传持靡怠。仅五十馀年。计讲诸教七十许遍。至年七十二。忽起怀土之心。归于昭义。示同初夏诵戒行道。每一坐时。面向西北。仰视兜率天宫。冥心内院。愿舍寿时得见天主。永离凡浊终得转依。一日晨兴澡洗讫。整肃容仪望空礼拜。如有哀告之状。少顷结加趺坐。嘱付流通教法之意毕。忽异香满室彩云垂空。忠合掌仰视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来引接。言尽而化。乡人道俗建塔供养。全身不坏。至今河东乡里高冈存焉。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九
默棘连姓阿史那氏。号小杀。初为突厥左贤王。开元四年。其弟默啜讨九姓拔曳固战死。兄阙特勒杀默啜子而立之。是为毗伽可汗。二十年。为其大臣梅录毒死。
窦琰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武周长安中为北海令,有治绩。曾于故营丘城东北穿渠,引白浪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号窦公渠。
释慧沼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夙业翻传。始依三藏奘师于大慈恩寺。后从大乘基师及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于崇福寺。选充證义员。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慧沼。不知何许人也。少而警慧始预青衿。依于庠序诵习该通。入法修身不违戒范。乃被时谚沼阇梨焉。次攻坚于经论善达翻传。自奘三藏到京。恒窥壸奥。后亲大乘基师更加精博。及菩提流志于崇福寺译大宝积经。沼预其选充證义。新罗胜庄法师执笔。沙门大愿尘外皆一时英秀当代象龙。于时武平一充使。卢藏用陆景初总预斯场。中书侍郎崔湜因行香至翻经院。叹曰。清流尽在此矣。岂应见隔。因奏请乞同润色新经。初沼證义于义净译场。多所刊正。讹言舛义。悉从指定无敢踰制后著诸疏义。号淄州沼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4—785 【介绍】: 唐道士。丹阳延陵人,号贞元先生。少慕神仙之学。初度于延陵寻真观,师事包士荣。后居长安肃明观。天宝中,奉诏侍玄静先生李含光归茅山,居紫阳观。大历初,受李含光经篆正传,为茅山道第十四代宗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5—785 【介绍】: 唐僧。南燕人,俗姓郑。少依思浩出家。受戒后,游两京及嵩山、少室山,遇洛京荷泽寺神会禅师,大明禅旨。后住袁州阳歧山,终日瞑目,食野果度日,惟时与道士往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郑氏。南燕人。少依京师大德思浩出家。既登戒。游涉丛席。遇神会禅师于伊洛间。得曹溪别传之旨。绝江至宜春。营室于杨岐山。而挂锡焉。涧饮木食。终日夕。常坐不卧。地幽僻奇秀。参请之徒。始无与来往者。时有星冠羽帔之士。御鹤乘鸾以过之。谈论移𠷳而去。后化大行。户屦为满。竟唱灭于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寿九十一。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广敷。俗姓郑。南燕人也。少依京望大德思浩下承乎法训。登戒毕游嵩少两京。遇神会禅师大明玄旨。至宜春阳岐山挂锡。是中峰峦积翠洞穴涉幽。芝菌之苗参于草奔。敷终日瞑目木食度辰。时有峨冠羽帔驭鹤骖鸾者。始则乍往倏来。后则登庵造膝。其仙客所到。必轻云薄雾随步而至。拥从者天丁力士令远去。对晤谈论移晷。其后道化既成。于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入灭。春秋九十一云。 系曰。神仙道异谈论岂同乎。通曰。昔小有真人能谈空理。方诸山神仙建浮图者信崇佛道止不削染。号在家菩萨。又雪山诸仙善五明论求度者。同也。然其相似道必须甄简。若西域二十谛中五唯量五大与释氏法名同所计天殊。良难区别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754 【介绍】: 唐河南人,字紫芝。少孤,事母孝。登进士第,历仕邢州南和尉、龙武录事参军、鲁山令。有惠政,以诚待他人。后隐居陆浑山,卒,门人谥文行先生。天下高其行,称曰元鲁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6—754 字紫芝。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少孤贫,事母孝。求为鲁山令,岁满去职,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嗜酒,淡于名利,陶然自娱。天宝十三载(754)卒。德秀善文辞,友萧颖士、刘迅,李华兄事之。及卒,华谥曰文行先生。士大夫高其名节,不名,谓之元鲁山。生平见《旧唐书·文苑传下》、《新唐书·卓行传》、李华《元鲁山墓碣铭》、《元和姓纂》卷四。《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全唐诗续补遗
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开元二十一年举进士,家贫,求为鲁山令。岁满去职,爱陆浑佳山水,乃居之。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房管每见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天宝十三载卒,年五十九。天下高其行,称曰元鲁山,谥曰文行先生。李华兄事德秀,而友萧颖士、刘迅,因作《三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