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200,分1814页显示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页
韦伦(号 难理 郢国公 肃 )
萧颖士(字 茂挺 世称 萧夫子、文元先生 行第 十 文 )
魏万( 魏颢、万、颢 世称 魏王屋 号 王屋山人 名 炎 )
僧义宣(号 大不嫌 )
元结(字 次山 别称 浪翁、浪士、元子 号 猗玕子、漫郎、漫叟、聱叟、猗玗子 元 )
刘赓(号 维嵩白云子 )
孙甑生
崔玄真(别称 崔元真 号 岷山子 )
柳氏(别称 李生姬、韩翃姬 )
僧怀海( 王 世称 百丈禅师 大智禅师 号 百丈欤 )
僧皎然(别称 清昼 谢 号 释门伟器、释门伟器哉 世称 长生和尚 字 皎然、如昼 昼 )
僧无名( 高 号 无名 )
李愿(号 盘谷子 )
秦系(字 公绪 号 东海钓客、南安居士 行第 十四 )
其它辞典(续上)
僧湛然(别称 妙乐大师 戚 号 圆通尊者 )韦伦(号 难理 郢国公 肃 )
萧颖士(字 茂挺 世称 萧夫子、文元先生 行第 十 文 )
魏万( 魏颢、万、颢 世称 魏王屋 号 王屋山人 名 炎 )
僧义宣(号 大不嫌 )
元结(字 次山 别称 浪翁、浪士、元子 号 猗玕子、漫郎、漫叟、聱叟、猗玗子 元 )
刘赓(号 维嵩白云子 )
孙甑生
崔玄真(别称 崔元真 号 岷山子 )
柳氏(别称 李生姬、韩翃姬 )
僧怀海( 王 世称 百丈禅师 大智禅师 号 百丈欤 )
僧皎然(别称 清昼 谢 号 释门伟器、释门伟器哉 世称 长生和尚 字 皎然、如昼 昼 )
僧无名( 高 号 无名 )
李愿(号 盘谷子 )
秦系(字 公绪 号 东海钓客、南安居士 行第 十四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处士。事左溪玄朗师。而受经焉。异日朗谓之曰。汝何梦矣。曰畴昔之夜梦。著僧伽黎。挟两轮。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渊乎。天宝初。始缁薙。寻从越州昙一律师。究毗尼藏。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无几何朗师捐世。乃叹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几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舍予其谁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以贻诸后。诏书屡徵。卒辞疾不起。虽当大兵大饥之际。归趋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道场。语其徒曰。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曹其毋忽。因隐几泊然而化。寿七十二。腊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吴门沙门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论一卷。止观义例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行于世。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学士梁肃其尤也。故摛鸿笔。以发大师之蕴。而勒之金石诚无愧。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晋陵之荆溪。则常州人也。昔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智者之五世孙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独有迈俗之志。童丱邈焉异于常伦。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与之言大骇。异日谓然曰。汝何梦乎。然曰。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方寸之间合于天倪。至是始以处士传道。学者悦随。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无何朗师捐代。挈密藏独运于东南。谓门人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心度诸禅身不踰矩。三学俱炽群疑日溃。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之功行。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宝末。大历初。诏书连徵。辞疾不就。当大兵大饥之际。揭厉法流学徒愈繁。瞻望堂室以为依怙。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顾语学徒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隐几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吴门元浩。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辑纂教法。明决前疑开发后滞。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镙-糸+拱]论一卷。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盛行于世。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经不云乎。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然师有焉。其朝达得其道者。唯梁肃学士。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彼题目云。尝试论之。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传灌顶。顶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师严道尊遐迩归仁。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非此人何以动鸿儒。非此笔何以铭哲匠。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故以是研论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至大宋开宝中。吴越国王钱氏。追重而诔之。号圆通尊者焉。可不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6—799 【介绍】: 唐京兆人。韦光乘子。玄宗时累官大理评事。安禄山反,玄宗幸蜀,拜伦剑南节度行军司马。时内官禁军相次到蜀,所在侵暴,号为难理,伦清俭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赖其理。肃宗乾元末,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忤李辅国,未行而改秦州刺史。代宗即位,历忠、台、饶三州刺史,为宦官用反间计,贬信州司马。遇赦,旅寓洪州十数年。德宗即位,拜太常少卿,充通吐蕃使,奉使称旨,西蕃敬服。为卢杞所恶,改太子少保。寻改太子少师致仕,封郢国公。卒谥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768 【介绍】: 唐颍川人,祖籍南兰陵,字茂挺。萧晶孙。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初补秘书正字,名闻天下,号萧夫子。史官韦述荐其自代,召诣史馆待制,因忤李林甫,罢。林甫死,调河南参军事。安禄山反,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不用,因走山南,节度使源洧辟为掌书记。后授扬州功曹参军,到任两夜即去。客死于汝南旅舍。门人谥为文元先生。擅古文,与李华齐名。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60 字茂挺,排行十,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历仕桂林参军、秘书正字。天宝八载(749)为集贤校理,受李林甫排斥,调为广陵府参军事,十载转河南参军事。肃宗至德元载(756),山南节度使源洧辟为掌书记。永王乱平,淮南节度使表为扬州功曹参军。乾元三年(760)归葬先人,客死汝南。门人共谥为文元先生。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旧唐书·韦述传》、李华《萧颖士文集序》。萧名重于时,人称“萧夫子”,与李华齐名,时称“萧李”。日本遣使入朝,自述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有文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唐诗汇评
萧颖士(717-759),字茂挺 萧梁宗室后裔,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居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四岁能文,十岁入太学。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对策第一,授金坛尉。历桂州参军,丁家艰去职。天宝初,任秘书正字,搜求遗书,因“慢官离局”被劾免,居濮阳,以教授为生,人称“萧夫子”。后召为集贤校理,不屈于季林甫,降资参广陵军事。十载,因人荐入史馆待制,复调参河南府写事。安史乱起,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洧卒,入淮南李成式幕为扬州功曹参军,掌书记。乾元中,为诸道租庸使第五琦从事,赴嵩条迁祔先人遗骨,客死汝南逆旅。颖士工文能诗,奖掖后进,名重一时。文章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有《梁萧史谱》二十卷,《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均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二
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补秘书正字。劾免。留客濮阳。学者皆从授业。号萧夫子。召为集贤校理。尝作伐樱桃赋讥李林甫。见疾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安禄山有宠。颖士知将乱。托疾游少室山。乾元初授扬州功曹参军。至官信宿去。客死汝南。年五十二。门人共谥曰文。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李华序其文曰:开元、天宝间,以文学著于时者,曰兰陵萧颖士,字茂挺……君谓:六经之后,有屈原、宋玉,文甚雄壮,而不能经,厥后有贾谊、文词详正,近于理体。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才士,然而不近风雅。扬雄用意颇深,班彪识理,张衡宏旷,曹植丰赡,王粲超逸,嵇康标举,此外皆金相玉质,所尚或殊,不能备举。左思诗赋,有雅颂遗风,干宝著论,近乎王化根源,此外皆夐绝无闻。近日陈拾遗文体最正。以此而言,见君述作。《载酒园诗话又编》
人有一时负重名,既久而声暂歇者,唐之萧茂挺,宋之梅圣俞是也。诗文具在,不知当时何以倾动蛮貊如此!萧尝谓“屈、宋雄壮而不能经,贾生近理,枚马瑰丽而不近风雅。”然其《江有枫》、《菊荣》、《凉雨》、《有竹》诸篇,岂遂真《风》《雅》乎?于《三百篇》虽具孙叔之衣冠,尚无优孟之抵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馆陶人。始名万,后名炎,一说后名颢。居王屋山,号王屋山人。肃宗上元元年登进士第。爱文好古,浪迹不仕。尝自寻访李白,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射公石门。后于广陵与白相见。白作诗赠之,并尽出其文,命万为集,是为《李翰林集》。后仕为兼御史中丞。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原名万,又名炎,后改名颢,聊城(今属山东)人。曾隐于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久慕李白名,因于玄宗天宝十二载(753)至梁园、东鲁、吴越等地寻访之。翌年春,相会于广陵,同舟入秦淮,游金陵。李白尽出诗文,请颢编集。与李颀友善,颀有《送魏万入京》,时在颢登第以前。肃宗上元元年(760),进士及第(《登科记考》卷九系魏颢登第于天宝十三载,误)。二年,编成《李翰林集》,且为作序。生平散见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封氏闻见记》卷八、《唐诗纪事》卷二二。《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3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颢。开元中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常州晋陵人。住兴宁寺,以明律称。与慧宣、德宣并称“三宣”。有《折中记》。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晋陵人。姿性聪利。翛然有出俗态。纳法后。孜孜律科其砥砺之益虽寸阴无废。天宝初。依杨州法慎律师。慎抚而叹曰。孔子以为后生可畏。其子之谓乎。后听周律师讲终南事钞。考覈精致。著折中记。折中者。折非而中是也。中我之是而折慊融济崿胜诸师之非。则犹未晚乎是非也。然于宗门。则不得不尔。其晚年化风尤盛。竟亦莫知其所终云。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义宣者。晋陵人也。宿植利根翛然出俗。不烦师训砥砺厥心。纳法后孜孜律科时无虚度。玄儒旁综长在篇章。卒问捷给。而禀延陵恭让之风。雅得毗尼之体。初扬州法慎传于旧章。淮甸之间推为硕匠。天宝初宣敛衽抠衣。咨询弥久辈流率服。慎且叹赏曰。可畏乎。宣讲终南事钞请业于周律师之庭。考覈尤精。乃著折中记六卷以解之。盖慊。融济崿胜诸师有所纰谬故也。使是非各尽其分。人免据宗而阿比。从此立称耳。毗陵多出名士。僧有三宣慧德义是欤。时于江都习业。与会稽昙一闽川怀一庆云灵一同门为朋也。晋陵既有三宣。慎门复出三一焉。江表资为美谈。宣天宝末盛行化导。罔究其终。 系曰。夫名以制义所出无穷。奈何师资踵武而犯教祖之讳乎。通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号也。或曰。滕齐不敌俱书侯。乃曰。不嫌同号。号与名岂得例诸。通曰。号大不嫌。名小岂嫌乎。矧以义宣始为名者。安知弟子成事于南山之门邪。然出家者必也无妨。一则姓既以华从梵。咸称释氏。一则西域无讳。此合从旃。具讳者周人以事鬼神。夏商无讳明矣。况乎宣师已生兜率。小为天人大为菩萨。岂宜以鬼神事之。致令唐初高德胜士往往止存一字名。职由讳之极矣。属今修撰。乃阙文也。乃知真谛无讳。俗谛闻似则惧。或曰。今沙门姓既为释。名复不讳。言我不随俗谛。云何对君主称臣。莫西域有否。通曰。姓名不对王者。臣妾表疏合然。昔齐帝问王俭。遂令对见称名。自汉至唐肃宗朝。始见称臣。由此沿而不革。良以沙门德薄日就衰微。一往无复矣。又以法委国王诚难改作。王谓为是楷定莫移。故佛言。虽非我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772 【介绍】: 唐河南鲁山人,字次山,自称浪士,亦号猗玕子、漫郎、漫叟、聱叟。元延祖子,元德秀族弟。玄宗天宝进士,由国子司业苏源明荐于肃宗,召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历仕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结有吏才,卓有政声。文章戛戛自异,变排偶绮靡之习。有集,又编沈千运、王季友等七人诗为《箧中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772,旧说生于723,误 字次山,自称元子,又号猗玗子(猗玗,或作猗犴、琦开,今从《新唐书》本传)、浪士、漫郎、漫叟、聱叟等。先世本鲜卑拓拔氏,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其先居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鲁山(今属河南)。17岁始从学于宗兄元德秀。天宝十三载(754)登进士第,复举制科。安史乱起,率家南下避难。乾元二年(759),以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一度代摄荆南节度使事,有战功。后历任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容州(治今广西北流)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甚著。大历四年(769)因母丧辞归。七年复入朝,病逝长安,赠礼部侍郎。生平详见颜真卿《元君表墓碑铭》及《新唐书》本传。元结诗文兼擅,为中唐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之先导者。其诗多自写胸次、针砭现实之作,诗风简古,淳淡自然,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曾受杜甫推崇。金元好问曾云:“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论诗绝句》)唯“朴质处过甚”(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所选《箧中集》体现其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之诗学主张。其文亦自成一家。著有《元子》10卷、《猗玗子》1卷、《文编》10卷,今已佚。明湛若水辑有《元次山文集》,今人孙望校订之《元次山集》更为详核。《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又2句。唐诗汇评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号漫叟、聱叟。鲁山(今属河南)人。年十七,折节读书,师事从兄元德秀。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安史乱起,举家南奔,避难于猗犴洞(在今湖北大冶)。乾元二年,苏源明荐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抗击史思明。迁水部员外郎、荆南节度判官。代宗初,召为著作郎,后出守道州,招抚流亡,颇有政声。迁容州都督。卒。结反对当世“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之风,编录沈千运等七人诗二十四首为《箧中集》,今存。其所著《元子》十卷、《文编》十卷等均已散佚。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词学图录
元结(719-772) 字次山,号漫叟、聱叟。鲁县(今河南鲁山)人。新乐府运动先行者。有集十卷,今编诗二卷,有《欸乃曲》等词。全唐文·卷三百八十
结。河南人。天宝十三载进士。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史思明功迁监察御史里行。进水部员外郎。代宗立。拜道州刺史。进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卒年五十。赠礼部侍郎。
作品评论
欧阳修《唐元结华阳岩铭》
元结,好奇之士也。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唯恐不奇。而其文章用意亦然,而气力不足,故少遗韵。郡斋读书志
结性耿介,有忧道悯世之思,逢天宝之乱,或仕或隐,自谓与世聱牙。岂独其事而然,其文辞亦如之。然其辞义幽约,譬古钟磬不谐于里耳,而可寻玩。在当时名出萧、李下,至韩愈称数唐之文人,独及结云。唐才子传
(元结)性梗僻,深憎薄俗,有忧道悯世之心,《中兴颂》一文,灿烂金石,清夺湘流。作诗著辞,尚聱牙。天下皆知敬仰。湛若水《元次山集序》
余自北游,观艺于燕冀之都,得《元子》而异焉。欲质不欲野,欲朴不欲陋,欲拙不欲固,卓然自成其家者也。唐之大家,风斯下矣,其骎骎手中古而不已矣乎!其泯而不传,将文末之世而已乎!唐诗镜
元结诗每有真性,浅而可讽。唐诗归
钟云:元次山诗,溪刻直奥,有异趣,有奇响,在盛唐中自为调。不读此,不知古人无所不有;若掩其姓名以示俗人,决不以为盛唐人作矣。又云:不知者笑其稚朴,知者惊其奇险,当观其意法深老处。又云:只是一字不肯近人。《诗源辨体》
元结五言古,声体尽纯,在李、杜、岑参外另成一家。结《与刘侍御宴会诗序》云:“文章道丧久矣。时之作者,烦杂过多,歌儿舞女,且相喜爱,系之《风》《雅》,谁道是耶?”故其诗不为浮泛,关系实多;但其品高性洁,激扬太过,故往往伤于讦直。中如《贱士吟》、《贫妇词》、《下客谣》等,质实无华,最为淳古。其他意在匠心,故多游戏自得,而有奇趣。盖上源渊明,下开白、苏之门户矣,惜调多一律耳。《诗源辨体》
元结《箧中集序》谓:“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故其五言古极意洗削,声体之纯,远胜光羲诸子。但矫枉太过,往往有稚朴戆直之句。诗筏
唐诗人能以真朴自立门户者,唯元次山一人。次山不唯不似唐人,并不似元亮。盖次山自有次山之真朴,此其所以自立门户也。《载酒园诗话又编》
疏率自任,元次山之本趣也,然亦有太轻太朴者。酬赠、游宴诸诗,须分别存之;唯悯贫穷、悲兵燹之言,宜备矇瞍之诵,为人牧者,尤宜置之座右。野鸿诗的
次山效伟长而有获。《唐诗别裁》
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前人譬诸古钟磬不谐里耳,信然。《茧斋诗谈》
元次山诗悠然自适,一种冲穆和平之味,又在少陵以上。《茧斋诗谈》
高古浑穆,老杜甘处其下,王摩诘更不必言。惟韦苏州略近,而矜贵终让一筹。《小澥草堂杂论诗》
元次山朴素中更饶妩媚。剑溪说诗
元次山诗,在唐人中又是一格,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四库全书总目》
结性不谐俗,亦往往迹涉诡激……颇近古之狂。然制行高洁,而深抱悯时忧国之心;文章戛戛自异,变排偶绮靡之习。杜甫尚和其《舂陵行》,称其可为天地万物吐气。晁公武谓其文如古钟磬,不谐俗耳。高似孙谓其文章奇古,不蹈袭。盖唐文在韩愈以前毅然自为者,自结始,亦可谓耿介拔俗之姿矣。皇甫堤尝题其《浯溪中兴颂》曰:“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晬。然长于指叙,约洁有馀态。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于诸作者间,拔戟成一队。”其品题亦颇近实也。《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元次山古调独弹,冰襟雪抱,令人不敢亵玩。《艺概•诗概》
元、韦两家皆学陶。然苏州犹多一“慕陶直可庶”之意,吾尤爱次山以不必似为真似也。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应德琏、刘公干。《贫妇》、《农臣》、《下客》诸篇,托风深微,扑而不野。《闵荒》、《舂陵》,古思同颉。杂言七字,别具风味,正如未下盐豉,千里莼羹。《石遗室诗话》
次山五言古,开香山讽谕之体。陈兆奎《王志》
附案:次山在道州诸作,笔力遒劲,充以时事,可诵可谣,其体极雅。少陵气势较博,而深永匀饬不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号维嵩白云子。玄宗天宝间在世。撰类书《稽瑞》一卷,编次列代祥瑞故事,以四言韵语列目,颇存唐以前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以技闻,相传能使石自斗,草为人骑驰走。玄宗天宝中杨贵妃喜观之,数召入宫中。及安禄山之乱,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李生姬。艳丽喜谈谑,善讴咏。玄宗天宝中,韩翃馆于李,李以姬赠翃。及翃为侯希逸所辟,柳氏留都下。遭乱,为蕃将沙吒利所劫。翃失柳氏,叹想不已,意色皆丧。虞候许俊,请翃书数字,单骑造沙吒利第,出翃札示柳氏,挟之跨马,复归于翃。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据唐传奇《柳氏传》云,天宝中,寒士韩翊,(当即韩翃,字君平,大历十才子之一)与豪富之李生相友善。李之美妾柳氏心慕韩翊,李遂其意,将柳嫁韩。安史乱时,柳氏剪发毁形,寄身法灵寺。两京收复,韩使人潜寻柳氏,并赠以诗。柳见韩诗甚感,作诗答之。不久柳为蕃将沙叱利劫去。虞侯许俊用计救出柳氏,韩柳得以团聚。此爱情故事盛传于当时,后收入《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孟棨《本事诗·情感》亦载,情节稍有差异。《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814 【介绍】: 唐僧。福州长乐人。俗姓王。师事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称百丈禅师。以禅宗与律宗习相异,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以励禅僧戒行。卒谥大智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人也。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属马祖阐化南康。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同号入室。一夕侍祖玩月次。祖云。正恁么时如何。藏云正好供养。海云正好脩行。祖云经入藏禅归海。祖一日上堂。大众云集。海乃捲却礼拜席。祖便下座。 海间它往。乍归诣祖。祖于禅床角。取拂子示之。海云只这个。更别有在。祖放拂子旧处云。你已后将什么为人。海却取拂子。祖云只这个更别有。海以拂子挂旧处侍立。祖振威一喝。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参玄之宾麇至。而沩山祐黄檗运。尤杰出。海谓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不觉吐舌。曰某甲虽不识马祖。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海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檗云。不嗣马祖。海云作么不嗣马祖。檗云丧我儿孙。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轨范耶。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律。盍亦从旃。海曰。吾于大小乘中。而博约折中之。务归于善焉尔。其制谓。于一寺之中。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法堂所以说法也。僧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凡同住者。不论高下。咸在挂搭道具于椸架上。坐长连床。昼夜不息。倦则斜枕床唇偃仰。谓之带刀卧。使不安于寝寐也。长老特居方丈。以示道德之尊。有力役则行普请法。以均其劳苦。天下禅宗便之。皆循守不敢废至今。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九十五。长庆元年。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怀海。闽人也。少离朽宅长游顿门。禀自天然不由激劝。闻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虚往实归果成宗匠。后檀信请居新吴界。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欤。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得道眼者号长老。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异耳。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亚而已。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同维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别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头陀之流也。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不成则云无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语曰。利不百不变格。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弥沙塞律有诸。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吴兴长城人。姓谢氏。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幼负异材。不为世俗所羁绊。遂削染。登具于灵隐戒坛。复依守真律师。究毗尼学。儒编老什。靡弗臻其极。尤工著述。辞章俊丽。吟咏尤造微赜。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故时谚曰。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霅之昼能清秀。中年遍访禅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参扣。贞元初。居东溪草堂。叹曰。使虽有仲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自挠性真。岂若孤松片云。蒲团相对。无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谐者哉。于是作文谢遣笔砚。遁居杼峰。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守吴兴。一见语合。请益宗乘大略。异日汎论及诗。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且言近日废置之故。洪惊曰。向尝读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辍。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旧居京之兴国寺。军吏沈钊德清人。暮乘马抵骆驼桥。月色如练。见数人盛衣冠立。钊问其故。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脩斋召我耳。长城赳卒钱沛。泊舟吕山南。见数百人。持食负帛。笑语而过。问之则曰。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其制作。则有号呶子十卷。内典类聚四十卷。儒释交游传。外有韵海二十卷。盖相国于公頔。鲁公颜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之昼能清秀。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诲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好为五杂徂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惰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贞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姓元氏。荆州人也。父为襄阳判司。素崇释氏。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早知割爱。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后至黄陂剪茅营舍。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琳终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93 【介绍】: 唐僧。河南洛阳人,俗姓高。年二十八,投师习学,住洛阳同德寺。精律典,复归信禅宗,从荷泽神会付授心印。后志历四方,周游天下名山。德宗时,将精简僧尼,无名上表直谏,事遂止。贞元六年,往游五台山。卒于佛光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高氏。其先渤海人。祖有宦游洛阳者。因家焉。年二十八。隶同德寺出家。始研律部。既而以禅宗之盛。获记莂于荷泽会公。先是会每谓人曰。吾法必待无名者。然后付之。及是而果信。乃周历遍揽。以极其造诣。而名之志得矣。贞元初。朝士鲜于叔明。令狐峘。劝上。料简天下僧尼。以利百姓。名闻之遽上疏谏。事遂寝。流叔明峘海南。六年杖锡五台。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方赴中食于佛光寺。食先毕。凝然趺坐。不动。撼之则已化去矣。春秋七十二。腊四十三。十一年阇维。敛舍利升许。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建塔以葬。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无名。姓高氏。渤海人也。祖宦今西京。乃为洛阳人矣。冲孺之龄举措卓异。口不哜辛血性不狎諠哗。邈矣出尘。故难留滞。年二十八若瘦雁之出笼。投师习学依随隶同德寺。及精律藏解一字以无疑闻有禅宗思千里而请决举领整裘开扃见路。辞飞笔健思若涌泉。因随师游方访祖师之遗迹。得会师付授心印会先语诸徒曰。吾之付法无有名字。因号无名也。自此志历四方周游五岳。罗浮庐阜双峰𡷗公铝岭牛头剡溪若耶天台四明罔不询问。风格高远神操朗澈。博识者睹貌便伏。僻见者发言必摧时德宗方纳鲜于叔明令狐峘料简僧尼事。时名有表直谏并停。寻时鲜于叔明令狐峘等流南海百姓。至贞元六年往游五台居无定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于佛光寺。先食讫俨然坐化。春秋七十二。腊四十三。十一年阇维获舍利一升。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建塔于佛光寺。贞元六年庚午岁也。或云名著疏解弥陀经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2 【介绍】: 唐陇右临洮人。李晟子。少谦谨。领夏绥银宥节度使,政简而严。节度凤翔,近声色而政荒。徙宣武,坐事贬随州刺史。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复拜河中、晋、绛等节度使。军政愈弛,几乱。卒赠司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代宗至宪宗间诗人。令狐楚编《御览诗》收其诗2首,《全唐诗》据以收入。其时名李愿者有3人:一为名将李晟之子李愿(?—825),陇右临洮(今青海乐都)人。因父功入仕。宪宗、穆宗间历任夏绥、武宁、凤翔、宣武、河中诸镇节度使。《全唐诗》小传谓即此人。但此为武人,史籍中未云能诗。二为韩愈友人,隐于孟州济源盘谷,自号盘谷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韩愈作《送李愿归盘谷序》,推重其德行。宪宗元和六年(811),卢汀作诗二章送之,韩愈有诗奉和。事迹见《韩昌黎集》。三为金部郎中李思谅之孙,李敬臣之子,出赵郡东祖房,事迹不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3人之中,当以隐士李愿之可能性为大。又《全唐诗外编》补李愿诗2首亦难以断其归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越州会稽人,字公绪。玄宗天宝末避乱剡溪,自称东海钓客。后结庐于泉州南安九日山,号南安居士。注《老子》,弥年不出。与刘长卿、韦应物友善,以诗相赠答。后东渡秣陵。年八十余卒。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800? 字公绪,号东海钓客,排行十四,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玄宗天宝中赴京应试未第,天宝末避乱归越,隐居剡山。德宗建中元年(780)隐泉州九日山,三、四年间归隐越州。贞元七年(791)徐泗节度张建封征为从事,检校校书郎。十六年返居润州茅山,未几卒。生平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宋高似孙《剡录》卷三本传、《唐诗纪事》卷二八、宋李昭𤣱《跋秦系诗》、宋刘克庄《跋秦系诗》。近人赵昌平有《秦系年表》(附《秦系考》)。系工诗,以五言著称。韦应物赠诗云:“五言今日为君休”。(《答秦十四校书》)与刘长卿唱酬甚密,二人唱和诗曾编成《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权德舆为之序曰:“彼汉东守(刘长卿)尝自以为五言长城,而公绪用偏伍奇师,攻坚击众,虽老益壮,未尝顿锋。”《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唐诗汇评
秦系(约725-约805),字公绪,越州会猜(今浙江绍兴)人。天宝末举进士不第。至德中隐居剡溪。大历五年,薛嵩辟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辞不就。大历末,因与妻谢氏离异获谤,迁居泉州南安,结庐九日山,穴石为砚,注《老子》,弥年不出。刺史薛播往见之,岁时致牛酒。建中末,返会稽。贞元七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荐,就加校书郎。晚年隐居茅山,年八十余年。与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皎然等友善,唱和甚多。有《秦系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
(刘长卿)尝自以为“五言长城”,而公绪用偏伍奇师,攻坚击众,虽老益壮,未尝顿锋。词或约而旨深,类乍近而致远,若珩佩之清越相激,类组绣之元黄相发,奇采逸响,争为前驱。李昭圮《跋秦系诗》
系辞意清远,讽而不怨,有古诗人之风。一时与游者钱起、韦应物、刘长卿、鲍防、耿湋,皆知名士,独权德舆深爱之,非所谓大音希声、大味必淡者欤?后村诗话
韦苏州与系诗:“莫道谢公方在郡,五言今日为君休。”韦公五言独步一世,而怜才下士如此。《唐诗品》
隐君夙慕林丘,早怀旷度,但气过其文,遂乏华秀,外无清庙明堂之奏,内无逍遥御风之景,寥寥自得,亦可谓跨俗之致而已。至如“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又“门前山色能深浅,壁上河光自动摇”,山人景象模榻殆尽。《唐诗别裁》
刘长卿自谓“五言长城”,系欲以偏师攻之。然诗格近幽涩,未之许也。《大历诗略》
公绪人品高,诗品中中,而权载之谓文房“五言长城”,秦以偏师攻之,其亦别有意在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