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330,分2089页显示
上一页 390 391 392 393 394 396 397 398 399 下一页
其它辞典
刘涛(字 普公 号 灵泉山人 )刘混康( 葆真冲和先生 )刘炎(字 潜夫 号 撝堂 )刘玄英(字 宗成、昭远 号 海蟾子 名 操 )刘琰(字 潜夫 号 撝堂 )刘著(字 鹏南 号 玉照老人 )刘迂(字 漫翁 号 巢松 )刘镗(号 秋麓 )刘韫(字 仲固 号 秀野 )勾台符(号 岷山逸老 )包扬(字 显道 号 克堂 )包整(号 南堂居士 )区适子(字 正叔 号 登洲 )单县君(号 绿原道人 )单县君(号 绿原道人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宋泉州南安人,字普公。工诗及草书。徽宗召入禁中,问涛孰师,对曰无师,不称旨而退。晚年困踬,读书灵泉院,自号灵泉山人。
全宋诗刘涛,字普公,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一作南安(今福建南安西北)人(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四)。昌言曾孙(同上书作昌言孙)。工诗及草书。苏轼尝跋其书,谓奇逸多才。徽宗召入禁中,以不称旨而退(《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二)。晚年读书灵泉院,自号灵泉山人。明弘治《八闽通志》卷六七有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传幼遇异人,授以咒术,治病辄验,徽宗闻而召之。后居茅山,赐号葆真冲和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宋邵武人,字潜夫,号撝堂,为朱熹门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刘玄英,字宗成,号海蟾子,初名操,字昭远,入道后改名,燕地广陵(今山西广灵)人。事见《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刘琰(一作炎),字潜夫,号撝堂,邵武(今属福建)人。朱熹弟子。事见《宋元学案》卷六九《沧州诸儒学案》上。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宋金时舒州皖城人,字鹏南,号玉照老人。宋宣政末进士。入金历仕州县。年六十余始入翰林,为修撰。终忻州刺史。
全宋诗刘著,字鹏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北)人。皖城有玉照乡,著晚年自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故乡之意。徽宗宣政末进士,北方土地沦陷后入金,历知州县。年六十馀始为翰林院修撰,未几出知遂武,官终忻州刺史。事见《中州集》卷二。今录诗二十四首。
中州集著,字鹏南,舒州皖城人。宣政末登进士第,归朝,预铨调碌碌州县,年六十馀始入翰林充修撰,出守武遂,终于忻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宋抚州宜黄人,字漫翁,号巢松。隐居不仕,精究诸子百家之书,文章敏赡。年八十余卒。有《漫堂诗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刘镗,号秋麓,南丰(今属江西)人。埙叔父。有《山鸡爱景集》,已佚。事见《隐居通议》卷八。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仲固。刘韐弟。以兄荫入仕,历通判三州、典二郡,皆有政声。以朝散大夫致仕,筑室于崇安县南,旦夕讽咏,隐处以终。
全宋诗刘韫,字仲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韐弟。以兄荫入仕,历通判三州,知二州,皆有政声。后以朝散大夫致仕,归隐于崇安县南,所居有台榭花木之胜,自号秀野。与刘子翚、朱熹唱酬甚多。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六有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勾台符,一作句符台(《清献集》卷三),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人。受业丈人观为道士。与张俞为诗友,自号岷山逸老。事见《舆地纪胜》卷一五一。有《岷山集》(《清献集》卷三《游青城山》),已佚。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宋建昌军南城人,或作建阳人。字显道,号克堂。与兄包约、弟包逊皆师陆九渊。九渊卒,率其生徒诣朱熹,执弟子礼。曾辑朱熹语为四卷,其间有扬平日之言论,托于朱熹。后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始削去之。
全宋文·卷六四四一包扬,字显道,号克堂,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与兄约、弟逊皆师陆九渊。九渊卒,率生徒诣朱熹,执弟子礼。尝辑朱熹语录四卷。见《考亭渊源录初稿》卷一二,《宋元学案》卷七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宋宣州泾县人,号南堂居士。嗜学孝友,教子方严。家贮书为万卷堂。兄弟子侄聚居八十余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宋南海人,字正叔,号登洲。幼通经史,能文辞。及长,以博学多闻称,里人慕之,多造门求讲,从游者数百人。抱道不仕,隐处终身。
人物简介
全宋诗单县君,号绿原道人,增城(今属广东)人(《罗浮山志会编》卷五)。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一单县君,增城人。以夫受封,故名。晋道士单道开之族女。生而颖悟,自号绿原道人。性厌俗纷,端坐读书悟道,能为诗文。尝辟荤绝粒,异人授以白石子数枚,县君吞之,寤时体觉轻捷。一日,忽异香袭人,祥云绕室,乃题其壁云云,后无疾而化。明郭棐纂万历三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六、清宋广业辑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五有传。诗二首。
增城志县君,宋时人。考元陶宗仪《辍耕录》,称国朝官母妻四品,赠郡君。五品,赠县君。单县君当元时封赠。云宋人者,盖生于宋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