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330,分2089页显示  上一页  405  406  407  408  409  411  412  413  41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林颐寿(褒世 华阳处士 )
柯大春(德华 大雷山民 )
柯宋英(子飞 世称 乡先生 )
柳桂孙(月涧 )
柴中守(蒙堂 )
柴元裕( 元祐 益之 世称 强恕先生 )
桑世昌(泽卿 莫庵 )
梅时举(舜臣 水村 )
欧阳中立( 节孝先生 )
欧阳直卿(温叟 易治 )
欧阳镇(伯禹 东谷 )
武允蹈(德由 练湖居士 )
毕生
毛信卿(筼山 )
毛友诚(伯明 世称 竹简先生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褒世,号华阳处士。以医为业,所活甚众。祖母杨氏患背疡,溃烂径寸,颐寿俟其寐舔之,敷药而愈。平生博览经史,尤工大字。年六十八,谈笑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黄岩人,字德华,号大雷山民。幼志于学,慕叶适之名而经谒,适为介绍于林略之门,因得闻二人讲论。累试太学不入,益肆力于古文。后林略自台谏参大政,大春竟不致书问起居,时称其高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子飞。高宗绍兴间进士。累官知梅州,莅事清勤,狱中常空。代还,杜门谢客,人称为乡先生。
全宋文·卷四九五九
柯宋英,字子飞,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绍兴二十四年登进士第,历任明州、邵武军教授。后知梅州,以德行闻。见雍正《福建通志》卷三四、四五,《闽中金石略》卷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柳桂孙,号月涧,为陈世崇师辈。事见《随隐漫录》卷三。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柴中守,号蒙堂,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中行弟。事见《宋元学案》卷七九。
柴元裕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元祐。宋饶州馀干人,字益之。斋名强恕,门人称强恕先生。通五经,尤精《》,以穷理尽性为本。从学者众,汤汉、饶鲁、李伯玉等皆其弟子。有《春秋尚书论语解》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淮海人,寓居天台,字泽卿,号莫庵。陆游甥。有《兰亭博议》、《莫庵诗集》,又辑《回文类聚》。
全宋诗
桑世昌,字泽卿,淮海(今江苏扬州)人,居天台。陆游诸甥(《剑南诗稿》卷一六《初夏同桑甥世昌过邻家》)。辑有《兰亭考》、《回文类聚》等。有《莫庵集》,已佚。事见《回文类聚》自序及《天台续集别编》卷五。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五八二六
桑世昌,字泽卿,号莫庵,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寓天台(今浙江天台),庄子,陆游甥。生年七十馀。辑《兰亭考》(存)、《回文类聚》(存),著有《莫庵诗集》。见《兰亭考》附《群公帖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宋诗纪事》卷六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梅时举,字舜臣,号水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弱冠举于乡。尝流寓东莞,与赵必𤩪为友。著《通鉴新议》,已佚。清康熙《永嘉县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袁州人。入仕试部郎。上书言新法不便,以司马光门下坐废,遂不复起。卒后弟子私谥节孝先生。
欧阳直卿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一作仙游人,字温叟。少嗜学,能属辞。为剑浦县簿,张浚出镇福州,命其决长乐县滞囚,赏其才,特荐为惠州军事推官。迁海阳令,改知漳浦县。素有能声,所至号为易治。转饶州判官,致仕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伯禹,号东谷。潜心陆九渊之学,清修笃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筠州高安人,字德由,号练湖居士。刻意吟诗,每一联出,辄脍炙人口。有《练湖集》。
全宋诗
武允蹈,字德由,号练湖居士,高安(今属江西)人。有《练湖集》,已佚。事见清同治《高安县志》卷一六。
全宋文·卷三八○三
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高安(今江西高安)人。品行端方,嚬笑不苟,两贡于乡。资敏识卓,刻意吟咏,有《练湖集》行世。见同治《瑞州府志》卷一四。
毕生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郑州人,寓居吴郡。逸其名。毕士安诸孙。善画牡丹。
毛信卿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人,号筼山。屡试不第,以诗酒自娱。善画竹,大竹画形,小竹画意,为时所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岳州平江人,字伯明,学者称竹简先生。闻谢良佐高弟康渊传程氏之学,寓巴陵从之游。弃科举,闭户读书,尤邃于《》,教诲后进不倦。太守龚安国高其行谊,延领学宫几十年。平江后进受学于朱熹者最盛,皆友诚为之前导。有《玩易手抄》。
全宋诗
毛友诚,字伯明,学者称竹简先生,平江(今属湖南)人。平生不事科举,闭户读书,尤邃《》学。曾为岳阳学正几十年。有《玩易集》,已佚。事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一六、《楚纪》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