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200,分1814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页
杨勋(号 杨仆射 )
僧匡仁(别称 光仁 世称 疏山和尚 号 禅窟 )
花蕊夫人(别称 小徐妃 徐、费 号 花蕊夫人 )
宋齐丘(字 子嵩、昭回、超回 楚国公、卫国公、青阳公、魏国公 丑缪 九华先生、国老 )
僧澄楚( 宗 号 律虎、佥定疏、真法大师 名 师之训导 )
韩必(号 八友 )
僧皓端( 张 号 崇法、第十祖 )
释道简( 道简 号 安乐树神 )
张昭(字 潜夫 名 昭远 舒国公、陈国公、郑国公 改 别称 逍遥先生 )
孙光宪(字 孟文 号 葆光子 )
孟宾于(字 国仪 号 群玉峰叟、玉峰叟、偫玉峰叟 )
释道贤(号 阿阇梨 )
僧延沼( 延沼、延昭 刘 世称 风穴和尚 号 新寺 )
僧道虔( 道虔 刘 大觉禅师 世称 九峰和尚 号 圆寂 )
其它辞典(续上)
释岩俊( 廉 号 净戒 )杨勋(号 杨仆射 )
僧匡仁(别称 光仁 世称 疏山和尚 号 禅窟 )
花蕊夫人(别称 小徐妃 徐、费 号 花蕊夫人 )
宋齐丘(字 子嵩、昭回、超回 楚国公、卫国公、青阳公、魏国公 丑缪 九华先生、国老 )
僧澄楚( 宗 号 律虎、佥定疏、真法大师 名 师之训导 )
韩必(号 八友 )
僧皓端( 张 号 崇法、第十祖 )
释道简( 道简 号 安乐树神 )
张昭(字 潜夫 名 昭远 舒国公、陈国公、郑国公 改 别称 逍遥先生 )
孙光宪(字 孟文 号 葆光子 )
孟宾于(字 国仪 号 群玉峰叟、玉峰叟、偫玉峰叟 )
释道贤(号 阿阇梨 )
僧延沼( 延沼、延昭 刘 世称 风穴和尚 号 新寺 )
僧道虔( 道虔 刘 大觉禅师 世称 九峰和尚 号 圆寂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廉氏。荆州人。幼入空门。长圆戒德。乃复遍游衡庐。以探禅指。尝偕一友至凤林。迷道入深谷中。见满地弃掷。皆金银物。其友遽色动。顾谓曰。此间幸无他人在。可攫也。且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君其柰何不屑意哉。俊行未即应。友固请。俊曰。昔管宁锄园遇金。视同瓦砾。吾辈出家者流。尤宜慎守贪戒。而有愧古人可乎。然吾兹一身。衣食有馀。得之亦复奚用。他日待吾把茅盖头。第当取以供众也。竟舍去。寻谒舒州投子山同和尚。投子问曰。昨在何处。曰在不动道场。曰既是不动。何由至此。曰至此岂是动耶。曰元来宿不著处。因许入室。受记莂。久之辞还。路出汴京。为陇西公梁资所留。而捐所居宅。为伽蓝。以处俊。 会周受汉禅。宠遇优渥。盖高祖世宗。皆于俊寔布衣旧。异日相见。每施拜跪。及是赐赉故加厚云。乾德四年三月。疾笃。弟子使医进药。噤不受。垂戒嘱后事。合掌怡颜而灭。享寿八十五。坐夏六十五。四月八日。葬全身于东郊之丰台村。寺额观音。一门三院。东西二堂。众常不减数百。五十年间。率饭僧万百千计。诚京城第一禅林也。赐紫袈裟。号净戒。皆周命。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岩俊。姓廉氏。邢台人也。诞育之来蔚繁神异。挺身去缚誓入空门。从捧戒珠终身圆莹。乃持杯锡言遍参寻。陟彼衡庐登乎岷蜀。尝至凤林。欻逢深谷。见一区之晃耀。原七宝之纵横。时同侣相顾曰。奇哉可俯拾乎。俊曰。古人锄园触黄金若瓦砾耳。苟欲怀之自速祸也。徯吾野菅覆顶须此供四方僧。言讫舍去。造谒舒州投子山主问之曰。客来昨宿何处。俊曰。在不动道场。曰既言不动曷由至此。对曰。至此岂是动耶。曰元来宿不著处。然山主默认许之。迨思还赵。路出陈留。抵今东京。属乎梁少保陇西公资。即河阳节度使赠中书令芝之昆也。虽居贵仕酷信空门。接俊谈玄。若刘遗民之奉贾远也。相与议舍第宅俾建仁祠。俊弗让违以安形性。既考禅室而行祖风。慕道穷玄堂宇盈塞。周高祖世宗二帝潜隐地。与俊布衣之交。每登方丈必施跪礼。及其即位延迟优渥。至乎朝达见必稽颡。高谈虚论若至宝山焉。以乾德丙寅三月示身有疾。弥留弟子求医奉药。瞋目噤唇不食。垂诫门人后已。当怡颜俨肃合掌诀众而灭。享龄八十五。坐夏六十五。初俊被朝恩赐紫袈裟也。受而不服锡净戒师号也。有而不称。属其策杖清羸。周祖敕侍者辈勿令大师一中食。俾其日昃更进祛阇尼矣。俊诺而难遵。慈柔被物。暨乎自狭而广实三院一门也。二堂东西恒不减数百众。五十年间计供僧万百千数。京城禅林居其甲矣。以其年四月八日。归葬于东郊丰台村。白塔存焉。于日神都寺院。各率幡幢吹贝鸣铙相继二三里。道俗送殡者万数。知制诰王著为碑昭懋厥德云。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吉州新淦人。初投本州元證禅师出家。辞师赴东都,复至江西参洞山良价,为其法嗣。又历参大沩安和尚、明招德谦诸僧,曾与香严智闲、岩头全豁、镜清道怤等僧论道。晚住抚州疏山,世称疏山和尚。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后梁时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宋高僧传》避宋太祖讳作光仁。约为晚唐时人,禅宗僧侣,嗣洞山良价。曾参大安和尚,又尝与香严智闲、镜清道怤等论道。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宋高僧传》卷一三、《祖堂集》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二书录存匡仁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丛林号矮师叔。以其形质矬陋也。然气槩精爽。其说法。且不以杖拂为用。时时扪抚木蛇。或问焉。则曰。曹家女也。机办宏峻。四方学者所严惮。盖洞山门下之雄杰士也。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仁云尺五头巾。又问。如何是尺五头巾。仁云圆中取不得。 仁一日举香严旨重不得全话。问镜清云。怤道者作么生会。镜清云全归旨重。仁云作么生不得全。清云个中无旨路。仁云始惬病僧意。 冬至上堂。僧问如何是冬来意。仁云京师出大黄。 仁迁化时有偈曰。我路碧空外。白云闲处闲。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又著四大等颂。李长者华严论略。行世。既入龛。有白鹿。屈膝龛前。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光仁。不知何许人也。其形矬而么么。幼则气槩凌物。精爽殆与常不同。早参洞山深入玄奥。其辩给又多于人也。尝问香严禅师。答微有偏负。曰某累茧重胝而至。得无劳乎。唾地而去。后居临川疏。山。毳客趋请颇有言辞。著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行于世。终入龛中。已有白鹿至灵前屈膝而起。时众谓为作吊焉。次筠州白水院释本仁。不知何许人也。得心于洞山法席。仁罕谈道。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却之还至。乃徇丹阳人请住。无几时。天复中至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垂欲入灭。先触处告违。乃集众焚香曰。至香烟尽处是某涅槃时。如其言端坐而化。次龙牙山释居遁。姓郭氏。临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无常。而守恬。淡白亲往求出家于庐陵满田寺。于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择木。乃参翠微禅会。迷复未归莫知投诣。闻洞上言玄格峻。而躬造之。遁少进问曰。何谓祖意。答曰。若洞水逆流即当为说。而于言下体解玄微。隐众栖息。七八年间孜孜戢曜。时不我知。久则通矣。天策府楚王马氏素藉芳音。奉之若孝悌之门禀毗长矣。乃请居龙牙山妙济禅院。侁侁徒侣常聚半千。爰奏举诏。赐紫袈裟。并师号證空焉。则梁贞明初也方岳之下。号为禅窟。窥其室得其门者亦相继矣。至龙德三年癸未岁八月。遘疾弥留。九月十三日归寂。遁出世近四十馀龄。语详别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86—926 【介绍】: 五代时前蜀主王建妃。亦称小徐妃。王建时,进位淑妃。光天元年,进位皇太妃。王衍咸康元年,随前蜀后主王衍降后唐。次年,送入洛,途中与其姊大徐妃赋诗,凄惋动人。至秦川,与其姊及王衍同时被杀。有《花蕊夫人宫词》。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据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九二,名号为花蕊夫人者共有3人:一为南唐后主李煜妃,南唐亡没入宋宫,后为赵光义(晋王)所杀,无诗传世。二为前蜀主王建妃、王衍母,因其姊亦为王建妃,故史称小徐妃。姊娣倍受宠幸,纵引王衍污乱失国,后母子均为唐庄宗所杀。三为后蜀主孟昶妃,一说姓徐,一说姓费,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人,能文,蜀亡入宋宫,为太祖所宠,口诵国亡诗。世传《花蕊夫人宫词》,《全唐诗》编为1卷,系于孟昶妃名下,而浦江清则以为系王建小徐妃所作,见《花蕊夫人宫词考證》。《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唐诗汇评
花蕊夫人(?-926),姓徐。父耕,为唐眉州刺史,二女皆国色。长女为前蜀王建贤妃,称大徐妃,次女为王建淑妃,称小徐妃,宫中号花蕊夫人。王衍继位,尊为皇太妃。蜀亡,随王衍降唐,被杀。又,后蜀孟昶妃费氏(一说姓徐),亦号花蕊夫人,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人,昶降宋后,宋太祖召入宫中,有宠。《全唐诗》中小徐妃存诗八首。另世传花蕊夫人《宫词》百首,《全唐诗》归入后蜀孟昶妃名下,浦江清考定为王建小徐妃所作,内中且羼入诗人王建等人作品。
作品评论
竹坡诗话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庭户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不道流年暗中换世传此诗为花蕊夫人作,东坡尝用此诗作《洞仙歌》曲。或谓东坡托花蕊以自解耳,不可不知也。《诗源辨体》
蜀王孟昶花蕊夫人有七言绝《宫词》一百首,其词本于王建。大约以全集观,王语不雅驯,而花蕊时近浅稚。五代诗话
世传其(按指花蕊夫人)宫词百首,清斯艳丽,足夺王建、张籍之席。盖外间摹写,自多泛设,终是看人富贵语,固不若内家本色,天然流丽也。拜经楼诗话
宋岳倦翁有《宫词》百首……其自叙略云:“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当有以寓讽谏而美音容。若王建世托近幸,花蕊自处宫闺,言多涉于亵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9 【介绍】: 五代时庐陵人,居洪州。初字昭回,改字子嵩。好学工文,善术数,喜纵横之说。投李昪,助建南唐,任左丞相,以不得实权,心怀不平。出为镇南节度使。穷治第宅,民不堪命。李璟立,拜太保中书令,坐植党罢。再起为中书令,封楚国公。因好权利,矜功忌能,有言其谋篡者,乃放归九华山,自经死,谥丑缪。有文集《增补玉管照神经》。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7—959 初字超回,后改子嵩,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时居南昌(今属江西)。吴天祐九年(912),依李昪为推官,后擢右司员外郎,累迁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大和三年(931),归葬父,隐九华山。寻为吴宰相。李昪出镇金陵,召为都统判官。南唐建国,以丞相同平章事。后出为镇南军节度使。中主保大时,复入相,寻坐陷周宗,出为镇海军节度使。旋乞归九华,赐号九华先生。后封卫国公,迁太傅。交泰元年(958),以结党危国,放于青阳。次年,自缢死。生平见《江南野史》卷四、马令及陆游《南唐书》本传。齐丘工诗能文。所著颇多,有《化书》6卷、《祀玄集》3卷、《文传》13卷等,皆佚。《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1联,卷八七九又录存酒令2句。《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3。全唐文·卷八百七十
齐邱字子嵩。庐陵淦阳人。仕吴。累迁右谏议兵部侍郎。告归九华山。寻起。除中书侍郎。迁右仆射平章事。入南唐。进司徒同平章事。出为镇南军节度使。徙镇海军。复归九华山。赐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起拜太传中书令。封魏国公。赐号国老。奉朝请。出镇洪州。周侵淮北。起为太师。领剑南东川节度使。进封楚国公。周显德五年。嗣主李璟诏放于青阳。自缢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宗。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时以为新章律宗主。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其乡里。则未之闻也。世守儒素。母赵亦斋洁。产楚之夕。光烂一室。邻落惊讶。七岁偶入寺见佛像。辄作礼。归问其父曰。夫以黄金色相。坐莲华上。岂佛独然。馀者亦能如此否。父曰。蠢动含灵皆可得佛。而况人哉。梵欣然愿出家。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体貌岐嶷。异群童。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既受具。究习新章。毗尼之奥。独能深入。时辈莫之敌。因号律虎。王公大人。日造门请益。周天福间。诏入内道场。赐紫伽梨。仍署号真法大师。充新章宗主。凡妃主之入道者。皆为授戒。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首北面西。无疾而终。寿七十一。夏五十。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澄楚。姓宗氏。不知何许人也。爰祖暨考。偕贲丘园高蹈不仕。母赵氏妊楚也。忽畏膻臊之臭。及乎诞生之夕。光烂充室邻落咸惊。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人矣。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默而许旃。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且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焉。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寻署大师号真法焉。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命楚落发度戒。表里冰霜更无他物。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俗龄七十一。僧夏五十。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门人慧照等。依西域法焚之。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通曰。律有三宗。砺素宣是欤。宗各有主故云也。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通曰。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论曰。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我佛利见据于大千。化境斯宽法门必众。举其会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故论云。生死流转者。三缚缚心。心难解脱。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非由恶说。因是而窥。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由是观之。戒法之时大矣哉。自所推能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论云。戒如捉贼。善擒制也。定如缚贼。用机械也。慧如杀贼。清道路也。以此成功立效。克取究尽三菩提者。决达清静之域也。戒律之功。功无与比。矧以此法在师而不在资。唯闻佛制。行内而不通外。无许俗传。故曰。曲授秘方。赐诸内众。事有悬合物宜象求。在乎家人严君设训。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受既如是。随则若何。有威仪焉。有细行焉。为有顺违乃生持犯。由是繁广因事制宜。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后则参辰各墟。五部之分不类。梦氎之占徵矣。宗轮之论作焉。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阿耨池溢下流。须到于孟津。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甘露本天人之食。汉土争尝。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除经已译问律何传。起后汉灵帝建宁三年。初翻义决律。次有比丘诸禁律至。即曹魏法时三藏游于许洛。睹魏土僧无律范。于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五分僧祇风行雨施。迦叶遗部戒本独来。婆粗富罗闻名而已。况乎僧祇部者。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是根本大众所传。非是百载五宗也。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文因有数疑。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三不应大集悬记也。或曰。此略本传此方。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若据律序有支法领重译之文焉。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以义交徵其辞必息。寻律文本即知异同。如众学戒初题云。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言此是觉明本也。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即是支法领本也。又一本三十卷。一本六十卷。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分三十为六十。不其太相悬谬矣。若斯二译皂白已分。复次元魏已前。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至魏孝。文世。有法聪律匠。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道覆律师随听抄记。遂成义疏。权舆既尔。肯构繁乎。天轮而只候中星。大鼎而唯提附耳。邺中法砺唐世怀素。新旧两名各擅其美。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素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肸蚃三生逡巡千里。交接天人之际。优游果證之中。知无不为。绳愆纠谬。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实一代之伟人焉。是以天下言行事者。以南山为司南矣。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时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当建中中始言楷正。号佥定疏是也。至今东京三宗并盛。至于秉法出没不伦。殊涂同归。师资尚异。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不离三辅之间。俱僝百工之巧。文纲道岸自北徂南。发正辅篇从微至著。道流吴会实赖伊人。净公作评家之师。源尚致感通之瑞。或抗表论没官之物。或成图證结界之非。或杰立一方。或才雄七众。述锋芒之义记。出豕亥之疑文。或𣂊帖纷拿。或整齐龃龉。若匪乘时之哲。便应逸气之英。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终使寿星之下照法命唯长。道假人扬其在兹矣。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座像尘埋仍观更没。大小乘之交恶。上中下之相凌。活寄四邪行违七聚。威仪既缺生善全亏。谓律为不急之文。放僧落自由之地。马令脱辔象阙施钩。不习律仪难调象马。遂令教法日见凌夷。短则行果微亡。折则年龄减少。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又曰。慈父多败。子脱或翻恶归善。变犯成持。或众主之劝修。或名师之训导。假王臣之外护。必法教之中兴。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又曰。严家无格虏。故云。毗尼是正法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劝人服之。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意在令正法久住耳。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诞生之夕。光烂充室。洎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于人。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许之。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好嬉戏耶。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辄入毗柰耶窟穴。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号真法大师。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从楚落发度戒。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砺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之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唐末与吴崧、罗隐等八人同居长兴八座山,号八友。吴越钱镠时,与崧偕隐于落坞,日以炼丹为事。镠遣罗隐招之,两人隐入石壁中,后人名为“二仙石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1 【介绍】: 五代时僧。嘉禾人,俗姓张。住秀州灵光寺,不谈世务,唯以佛法为己任,誓不出寺门。吴越钱弘佐赐署大德,号崇法。有《金光明经随文释》及《传录记赞》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九岁舍家。隶灵光精舍。习经法。年弱冠。抵四明阿育王寺。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由是于南山部义。通明无壅。寻从金华云法师。究名数论。法华经。遂徇吴兴缁侣之请。而开导焉。时武肃钱王。尤归诚大教。闻端誉。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复徙真身塔寺。居无几。乃依天台玄烛法师。禀止观之道。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忠献王借赐紫衣。仍署崇法大德号。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足迹不入俗。仅二十馀载。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逝于所居房。寿七十二。腊五十。著述凡七十许卷。秘书监钱昱。为录其行焉。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皓端。姓张氏。嘉禾人也。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于四明阿育王寺遇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端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两浙武肃王钱氏。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复令于真身塔寺宣导。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彼宗号为第十祖。端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别署大德号崇法焉。后誓约不出寺门。慕远公之不渡虎溪也。高尚其事。仅二十馀年。身无长衣口无丰味。居不施关坐唯一榻。以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容貌犹生。三日焚之于城西。得舍利于煨烬之末。俗年七十二。僧腊五十二。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端性耿介言无苟且。一坐之间不谈世论。唯以佛法为己务。可谓傅翼之象王矣。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躬睹端之标格。为著行录焉。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禅师名道简。其先范阳人。史失其氏。天姿粹美。闲静寡言。童子剃落。受满分戒。遍游丛席。造云居。谒膺禅师。膺与语连三日。大奇之。而诫令。刻苦事众。于是简躬探井臼。司樵㸑。遍掌寺务。不妨商略古今。众莫有知者。以腊高为堂中第一座。先是高安洞山。有神灵甚。膺公住三峰时受服役。既来云居。神亦从至。舍于枯树之下。而树茂。号安乐树神。属膺将顺寂。主事僧白曰。和尚即不讳。谁可继者。曰堂中简。主事僧意不在简。谓令拣选。可当说法者。佥曰第二座可。然且摄礼。先请简。简岂敢当也。既申请。简无所辞让。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摄众演法自如。主事僧大沮。简知之。一夕遁去。安乐树神者号泣。诘旦众追至麦庄。悔过迎归。闻空中连呼。曰和尚来也。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曰随处得自在。问维摩岂不是金粟如来。曰是。曰为什么却在释迦会下听法。曰他不争人我。问如何是朱顶王菩萨。曰问这赤头汉作么。问横身盖覆时如何。曰还盖得么。问蛇子为什么吞却蛇。师曰。在理何伤。问诸佛道不得处。和尚还道得么。曰汝道。什么处诸圣道不得。问路逢猛虎时如何。曰千人万人不逢。偏汝便逢。问独宿孤峰时如何。曰闲著七间僧堂不宿。阿谁教汝孤峰独宿。问古人云。若欲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里行。意旨如何。曰高峰深海迥绝孤危。似汝闺閤中软暖么。又问。丛林多好论。尊贵边事如何。曰要汝知大唐天子不书断。会么。简契悟精深。履践明验。而对机应物。度越格量。天下宗之。师寿八十馀。无疾而化。庐州帅张崇为建塔于本山。 赞曰。大阳明安。尝疏药山之语曰。高高山上标不出。深深海底藏不没。其儿孙遵承之。以为妙得其旨。及闻云居之言。则如真虎踞地而吼。百兽震恐。乃悟明安所示。盖裴旻之虎也。予为作偈曰。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道人行立处。尘世有谁争。无间功不立。渠侬尊贵生。詶君颠倒欲。枯木一枝荣。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道简。其先范阳人。史失其氏。天姿粹美。闲静寡言。童子剃发。受满分戒。遍游丛席。造云居谒膺禅师。膺与语连三日。大奇之。戒令刻苦事众。遂躬操井臼。司樵爨。遍掌寺务。不妨商略古今。众莫有知者。以腊高为堂中第一座。先是高安洞山。有神灵甚。膺公往三峰。时受服役。既来云居。神亦从至。舍于枯树下。树茂。号安乐树神。属膺将顺寂。主事僧白曰。和尚即不讳。谁可继者。曰。堂中简。主事僧。意不在简。谓令拣选可当说法者。佥曰。第二座可然。且摄礼先请简。简岂敢当也。既申请。简无所辞让。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摄众演法自如。主事僧大沮。师知之。一夕遁去。安乐树神号泣。诘旦众追至麦庄。悔过迎归。闻空中连呼。曰和尚来也。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曰。随处得自在。问维摩岂不是金粟如来。曰是。曰。为甚么却在释迦会下听法。曰。他不争人我。问如何是朱顶王菩萨。曰。问这赤头汉作么。问横身盖覆时如何。曰。还盖得么。问蛇子什么吞却蛇师。曰。在理何伤。问。诸佛道不得处。和尚还道得么。曰。汝道什么处道不得。问。路逢猛虎时如何。曰。千人万人不逢。偏汝便逢。问。独宿孤峰时如何。曰。闲著七间堂。谁教汝孤峰独宿。问。古人云。若欲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里行。意旨如何。曰。高峰深海。迥绝孤危。似汝闺阁中软暖么。又问。丛林多好论尊贵边事如何。曰。要汝知大唐天子。不会书断会么。简契悟精深。履践明验。而对机应物。度越凡量。天下宗之。寿八十馀。无疾而化。庐州帅张崇。为建塔本山。 系曰。有同安丕禅师者。与师同为膺公嫡嗣。难兄弟也。丕之嗣曰同安志。志之嗣曰梁山缘观。自丕。自观。皆失考生。缘不及传。观之子。则为大阳玄矣。别具膺公。见宋传。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4?—972 字潜夫,本名昭远,五代时避刘知远讳省“远”字。濮州范县(今河南范县)人。后唐天成三年(928),累官安义军节度掌书记,历翰林学士、左补阙、礼部侍郎,改御史中丞。后晋天福二年(937)任户部侍郎,后拜尚书右丞。后汉初,为吏部侍郎,改太常卿。后周广顺初,拜户部尚书。显德元年(954)迁兵部尚书。恭帝即位,封舒国公。宋初拜吏部尚书,封陈国公。开宝五年(972)卒。生平见《五代会要》卷一八、《直斋书录解题》卷四、《宋史》本传。昭博通经史,兼善天文、兵法、释老、卜相之说。自后唐至宋,屡承诏修撰实录。著述颇多,曾有《纪年录》20卷、《名臣事迹》5卷、《嘉善集》50卷等,均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收1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4—972 【介绍】: 宋濮州范县人,字潜夫。本名昭远,避后汉高祖讳改。张直子。早年躬耕养亲。后唐明宗时为北京留守推官,后拜左补阙、史馆修撰,撰《纪年录》、《庄宗实录》上之。迁都官员外郎。又上《武皇以来功臣列传》,以本官知制诰,预修《明宗实录》。后晋时撰《唐朝君臣正论》、《唐书》,拜尚书右丞。后周时撰《周祖实录》、《五朝实录》。入宋拜吏部尚书,封郑国公,改封陈国公。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有《嘉善集》。全粤诗·卷一九
张昭(八九四 — 九七二),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字潜夫。原籍濮州范县。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尤好纂述。五代间历仕后唐、后晋、南汉、后周四朝,官至吏部尚书,进封郑国公。宋太祖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有《嘉善集》,已佚。《宋史》卷二六三有传。诗二首。全唐诗补逸
张昭字潜夫,濮州范县人。历仕唐、晋、汉、周四朝,官至兵部尚书。宋初拜吏部尚书,进封郑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有《嘉善集》。补诗一首。全宋文·卷九
张昭(八九四——九七二),字潜夫,本名昭远,避五代汉祖刘知远讳,止称昭。世居濮州范县(今河南范县)。祖楚平,寿张令。父直,以《周易》、《春秋》教授生徒,时称逍遥先生。昭历仕后唐、晋、汉、周,入宋拜吏部尚书,封郑国公,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昭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道之说,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后唐至宋初专笔削典章之任。著有《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宋史》卷二六三有传。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
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仕后唐。累迁礼部侍郎。入晋。历尚书右丞。汉初为吏部侍郎。乾祐二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周广顺初拜户部尚书。显德元年迁兵部。恭帝即位。封舒国公。入宋。开宝五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8 【介绍】: 五代宋初陵州贵平人,字孟文,号葆光子。少好学。游荆渚,依高从诲任从事,历保融、继冲三世,皆为幕府,累迁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宋军入荆南,以劝献三州地,太祖甚悦,授黄州刺史。博通经史,聚书校雠,工诗词,好著书。有《北梦琐言》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68 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曾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元年(926),因梁震之荐,为荆南高季兴掌书记。累官荆南节度副使。宋建隆四年(963),劝荆南节度使高继冲降宋,宋太祖授黄州刺史。颇有治声。乾德六年(968),宰相荐其为学士,未及召而卒。生平见《新五代史》卷六九、《宋史》及《十国春秋》本传。光宪博通经史,能诗,善小词,属花间词派。其词清丽疏朗,较少脂粉之气。尤善于描绘江南风光,清新秀丽。其词五代时即广为流播,《花间集》录词60首,《尊前集》亦录23首。著作颇多,据《宋史》本传,有《荆台集》30卷、《笔佣集》3卷、《北梦琐言》30卷等。今存《北梦琐言》20卷。《全唐诗》存诗8首、断句2联、词80首(其中《竹枝》、《八拍蛮》等3首已录于其诗中)。《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全宋诗
孙光宪(?~九六八),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九首。唐诗汇评
孙光宪(?-968),字孟文,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初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初,避地江陵,为高季兴掌书记。历事高从诲、保融、继冲三世,自支使、郎中,累官至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大夫。乾德元年(963),力劝高继冲以三州之地降宋,宋太祖授黄州刺史。卒。光宪博通经史,尤勤学,聚书数千卷,抄写雠校,老而不废。工诗词,《花间集》录其词六十首。有《荆台集》、《北梦琐言》各三十卷,又有《巩湖编玩》、《笔佣集》、《桔斋集》、《蚕书》、《续通历》等,今唯存《北梦琐言》二十卷。《全唐诗》存诗八首,残句一。词学图录
孙光宪(约895-968) 字孟文,自号葆光子,《花间集》称孙少监。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有笔记《北梦琐言》,词存84首,王静安辑《孙中丞词》一卷。全唐文·卷九百
光宪字孟文。贵平人。唐时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初避地江陵。为荆南武信王高季兴掌书记。累官荆南节度副使。试御史中丞。入宋授黄州刺史。乾德末卒。
作品评论
五代诗话引《三楚新录》
光宪每患兵戈之际,书籍不备,遇发使诸道,未尝不厚与金帛购求焉,于是三年间收书及数万卷。然自负文学,常怏怏不得志。又常慕史氏之作,自恨诸侯幕府,不足展其才力,每谓交亲曰;“安知获麟之笔,反为倚马之用。”因吟刘禹锡诗曰:“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连州人,字国仪,号群玉峰叟。后晋高祖天福进士。避乱还乡,楚王马希范辟为零陵从事。后归南唐,历丰城簿、涂阳令。坐贪赃论死,李煜见其诗,贷免,复其官,寻致仕隐玉笥山。逾年起为水部员外郎。南唐亡,归故里卒,年八十余。工诗,有《金鳌集》。全宋诗
孟宾于,字国仪,号玉峰叟(《江南野录》卷八),连州(今属广东)人。后晋天福九年(九四四)进士(王禹偁《孟水部诗集序》)。曾受孟氏辟,为零陵从事。南唐时,授丰城簿,迁淦阳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归老连上(《诗话总龟》前集卷五引《雅言系述》)。年八十三卒。有《金鳌集》,已佚。《南唐书》卷二三有传。今录诗十首。全粤诗·卷一九
孟宾于(八九五 — 九七七),字国仪。连州人。后汉高祖乾祐元年(九四八)进士,与同年李昉交善。避乱还乡。楚王马希范辟为永州军事判官,历阳山令。后归南唐,授丰城簿,迁涂阳令。坐系当死,后主赦之,复其官,起为水部员外。俄致仕,隐于吉州玉笥山,著道士衣,自号群玉峰叟。吉州高使君奏为郡倅,旋归旧隐。高越强起为丰城令,既而引去,嬉游吟啸二十年,老求致仕,得本曹郎中分司南都,服章金紫。入宋,以老病不任朝谒,听还故里,后以县令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年八十三。有《孟水部集》,已佚。《南唐书》卷二三、明嘉靖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一四、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四有传。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国仪,自号群玉峰叟,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为连州(今属广东)人。曾以诗献工部侍郎李若虚,为其称赏。又诣洛阳献诸朝达,由是大有诗名。后晋天福九年(944)登进士第,后为楚马希范辟为永州军事判官。历阳山县令。楚亡,归南唐,授水部员外郎,旋归玉笥山。复起为丰城令。又曾任淦阳令,官至水部郎中,分司南都。南唐亡,以老病辞归故里,不久卒。生平事迹见王禹偁《孟水部诗集序》、《江南野史》卷八、马令《南唐书》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一〇、《十国春秋》本传。工诗,有名当时。王禹偁称其诗具“雅淡之体,警策之句”(《孟水部诗集序》)。所著颇多,有《孟宾于集》1卷、《金鳌诗集》2卷、《湘东集》、《金陵集》等,均佚。《全唐诗》存诗8首、断句若干(其中“昔日声尘喧洛下”二句为李昉诗误入)。《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诗1首、断句7。唐诗汇评
孟宾于,生卒年不详,字国仪,连州(今广东连县)人。幼擅诗名,吟味忘倦。后唐长兴末赴举,和凝等咸推荐之,游举场十年。晋天福九年(944),符蒙知举,宾于献诗,大得称赏,遂登第。初仕楚,为零陵从事。楚亡,归南唐。建隆二年(961),官丰城令。又官淦阳令,因赃贿系狱,后主释之,后起为水部员外郎,致仕,居吉州新淦玉笥山,自号群玉峰叟。南唐亡,归老连州,卒年八十三。有《金鳌集》二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八首,炙句若千。全唐诗补逸
孟宾于字国仪,连州人。晋天福九年符蒙知贡举,擢进士第。与李昉交善。宾于后仕南唐,卒宋太平兴国中,年八十三。补诗一首。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二
宾于字国仪。连州人。晋天福中进士。楚文昭王马希范辟为零陵从事。及恭孝王希萼入金陵。宾于归南唐。累迁滏阳令。致仕隐玉笥山。自号偫玉峰叟。复起为水部员外郎。归老连州。年八十七卒。
作品评论
王禹偁《孟水部诗集序》
(宾于)幼擅诗名,吟味忘倦。江南野史
(宾于)少修儒学,早失其父,事母以孝闻。长好篇咏,有能诗名……天祐末,工部侍郎李若虚廉察于湘沅,宾于有诗数百篇,自命为《金鳌集》,献之,大为称誉。因采择集中有可举者十数联,记之于书,使宾于驰诣洛阳,皆为数之,其誉蔼然。《小草斋诗话》
五代孟宾于,少游乡校,力学不怠。父以家贫,且鲜兄弟,题诗壁上云:“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宾于归,见之,续曰:“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独畏虎。”父奇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以持诵孔雀明王经获徵验。后每梦从佛行虚空中。俄顷数百万里。佛辄指其下。以语贤曰。此南印度。此西印度。此摩竭陁国也。此占波国也。此迦湿弥罗等国也。且行且语。喜跃不自胜。及窹顿解五天梵音。悉昙章等。又默受瑜伽灌顶法。往往能斥诸胡之伪。为五天以绐中国者。于是陇坻间。皆禀承秘密。号阿阇梨。长兴四年。上晏驾。少子魏王从厚立。时潞王从珂镇凤翔。至是徙镇河东。王不奉诏。诏西京留守王思同讨之。王婴城固守。思同且克矣。王惧召贤问吉凶状。贤曰。窦八郎知之。可召而问也。窦至。擐甲持戈作迎斗势。已而解甲投戈走。王方出。乘城抚众。贤谓王曰。窦八郎所示。敌降之兆也。王无忧。未几。思同果以士卒自溃乱而败。王因与贤拥兵东入洛即帝位。改元清泰。贤叹曰。国家终为石氏有乎。已兆见于年号。所谓水清石见也。二年诏徙并州帅石敬瑭。帅天平。敬瑭阻兵自固。潜结契丹。长驱入洛。清泰自焚死。石见之验不诬矣。晋兵未入洛。贤卒。窦八郎者。岐之富人也。每荷器鬻水于市。或散发披衣狂走。遇牛驴车则抚掌大笑。言语不常。及死而焚之。则于火聚中。尽化为金色蛱蝶飞去。或揽扑而得之者。可供养以致灵异。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道贤。不知何许人也。持讽孔雀王经以为日计。末则受瑜伽灌顶法。持明之功愈多徵应。尝夜梦佛携贤行。步步蹈履浓云若乘刚焉。每行不知几百里。而指之曰。此摩竭陀国。此占波国。南印度。西印度。迦湿弥罗等国。且行且记喜跃不胜。及寤觉冥解五天梵音悉昙语言。时西域僧到岐下葱岭北诸胡僧往往伪称五印人。贤以一接语言。先斥之曰。汝是某国人。北戎南梵无敢绐之。陇坻道俗皆禀承密藏号阿阇黎也。迨长兴末明宗晏驾立从厚为帝。凤翔清泰不恭其命。遣王思同帅师伐之。清泰乃婴城自守。清泰问贤曰。危甚矣如何。对曰。召窦八郎。可逆知胜负也。清泰出乘城抚众。其窦八介甲持戈来马前作迎斗之状。跳跃已解甲投戈而走。贤曰。此外敌必降之象也。果如斯说。清泰乃拥兵而东。召贤俱行。入洛即帝位欤。改元曰清泰。贤奏曰。年号不佳。何邪。水清石见。至二年敕移并州。晋高祖为天平军乃阻兵自固。潜连契丹长驱入洛。清泰自焚。果石见之应矣。晋兵未至。贤先终于洛。今两京传大教者。皆法孙之曾玄矣。窦八郎者岐人也。家且富焉。自荷器鬻水。言语不常。唯散发披衣狂走与李顺兴相类或遇牛驴车必抚掌而笑。迨死焚之。火聚中尽化金色胡蝶而飞去。或手掬衣扇行之。归家供养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6—973 【介绍】: 五代时僧。杭州馀杭人,俗姓刘。应试不遂,乃出家。初依本州开元寺智恭习天台止观。曾参镜清、华严两禅师。后谒南院颙禅师,言下大彻玄旨,依止六年,得其法嗣。四众请主汝州风穴寺,世称风穴和尚。门人录其上堂法语为《风穴语录》。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6—973 一作延昭,俗姓刘,余杭(今属浙江)人。五代时禅僧。初于越州镜清院出家,后至襄州华严院,嗣南院守廓。晚住汝州风穴寺,世称风穴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一三,《天圣广灯录》卷一五有传。《古尊宿语录》卷七收其语录。《天圣广灯录》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延昭俗姓刘氏。馀杭人。咸通中镇州保寿寺沙门。禅林僧宝传·卷第三
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于馀杭刘氏。少魁礨。有英气。于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止观定慧。宿师争下之。弃去游名山。谒越州镜清怤禅师。机语不契。北游襄沔间。寓止华严。时僧守廓者。自南院颙公所来。华严升座曰。若是临济德山。高亭大愚。鸟窠船子下儿孙。不用如何若何。便请单刀直入。廓出众便喝。华严亦喝。廓又喝。华严亦喝。廓礼拜起。指以顾众曰。这老汉一场败缺。喝一喝归众。风穴心奇之。因结为友。遂默悟三玄旨要。叹曰。临济用处如是耶。廓使更见南院。问曰。入门须辨主。端的请师分。南院左拊其膝。风穴便喝。南院右拊其膝。风穴亦喝。南院曰。左边一拍且止。右边一拍作么生。风穴曰。瞎南院反取拄杖。风穴笑曰。盲枷瞎棒。倒夺打和尚去。南院倚拄杖曰。今日被黄面浙子钝置。风穴曰。大似持钵不得诈言不饥。南院曰。子到此间乎。曰是何言欤。南院曰好问汝。曰亦不可放过。便礼拜。南院喜赐之坐。问所与游者何人。对曰。襄州与廓侍者同夏。南院曰。亲见作家。风穴于是俯就弟子之列。从容承禀。日闻智證。南院曰。汝乘愿力。来荷大法。非偶然也。问曰。汝闻临济将终时语不。曰闻之。曰临济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渠平生如师子。见即杀人。及其将死。何故屈膝妥尾如此。对曰。密付将终。全主即灭。又问。三圣如何亦无语乎。对曰。亲承入室之真子。不同门外之游人。南院颔之。又问。汝道四种料简语。料简何法。对曰。凡语不滞凡情。即堕圣解。学者大病。先圣哀之。为施方便。如楔出楔。曰。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曰新出红炉金弹子。簉破阇梨铁面门。又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曰刍草乍分头脑裂。乱云初绽影犹存。又问。如何是人境俱夺。曰蹑足进前须急急。促鞭当鞅莫迟迟。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曰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又问曰。临济有三句。当日有问。如何是第一句。临济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存。风穴随声便喝。又曰。如何是第二句。临济曰。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赴截流机。风穴曰。未问已前错。又问曰。如何是第三句。临济曰。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风穴曰。明破即不堪。于是南院以为。可以支临济。幸不辜负兴化先师。所以付托之意。风穴依止。六年辞去。后唐长兴二年。至汝水。见草屋数椽依山。如逃亡人家。问田父。此何所。田父曰。古风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又岁饥。众弃之而去。馀佛像鼓钟耳。风穴曰。我居之可乎。田父曰可。风穴入留止。日乞村落。夜燃松脂。单丁者七年。檀信为新之。成丛林。伪晋天福二年。州牧闻其风。尽礼致之。上元日开法。嗣南院。伪汉乾祐二年。牧移守郢州。风穴之避寇往依之。牧馆于郡斋。寇平。汝州有宋太师者。施第为宝坊。号新寺。迎风穴居焉。法席冠天下。学者自远而至。升座曰。先师曰。欲得亲切。莫将问来问。会么。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虽然如是。有时问不在答处。答不在问处。汝若拟议。老僧在汝脚跟底。太凡参学眼目。直须临机。大用现前。勿自拘于小节。设使言前荐得。犹为滞壳迷封。句下精通。未免触途狂见。应是向来依他作解。明昧两岐。与汝一切扫却。直教个个如师子儿。吒呀地。对众證据。哮吼一声。壁立千仞。谁敢正眼觑著。觑著即瞎却渠眼。又曰。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頞。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野老安贴。于此明得。阇梨无分。全是老僧。于此不明。老僧即是阇梨。阇梨与老僧。亦能悟却天下人。亦能瞎却天下人。欲识阇梨么。拊其左膝曰。这里是。欲识老僧么。拊其右膝曰。这里是。于时莫有善其机者。伪周广顺元年。赐寺名广慧。二十有二年。以宋开宝六年癸酉八月旦日。登座说偈曰。道在乘时须济物。远方来慕自腾腾。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烟夜夜灯。至十五日。跏趺而化。前一日手书别檀越。阅世七十有八。坐五十有九夏。有得法上首。住汝州首山念禅师。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风穴延沼禅师。馀杭刘氏子。少魁礨有英气。于书无所不窥。然无经世意。初祝发业教义。久乃归禅。发迹于镜清怤公。针芥不投。乃北游湘沔。遇守廓上座。南院侍者也。乃密探南院宗旨。忻然赴之。初见不礼拜。便问曰。入门须辩主。端的请师分。院以左手拊膝。师便喝。院右手拊膝。师亦喝。院曰。左边一拍且止。右边一拍作么生。师曰。瞎。院拟拈拄杖。师曰。作甚么。夺拄杖打著老和尚。莫言不道。院倚拄杖曰。三十年住持。今日被黄面浙子上门罗织。师曰。和尚大似持钵不得。诈言不饥。院曰。子到此间乎。师曰。是何言与。院曰好问汝。师曰。也不得放过。便礼拜。南院喜赐坐命茶。因问所与游者何人。对曰。襄州与廓侍者同夏。院曰。亲见作家来。始叙师资礼。依止六年。辞去至汝水。住风穴废寺。日乞村落。夜燃松脂。单丁者七年。而后学徒麇至。开法嗣南院法席。冠天下传法者。首山念公。与广慧真也。一日上堂曰。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蹙。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野老安帖。于此明得。阇黎无分。全是老僧。于此不明。老僧即是阇黎。阇黎与老僧。能悟天下人。能瞎天下人。欲识阇黎么。拊左膝曰。这里是。欲识老僧么。拊右膝曰。这里是。其辩才无碍如此。以宋开宝六年癸酉八月旦日。登座说偈。至十五日。加趺而化。阅世七十有八。坐五十九夏。 系曰。廓侍者以三喝。觕忤老华严时。师为维那。上方丈问讯。严曰。汝来适守廓不应当众扭捏。老僧须痛与一顿趁出。师曰。趁他迟了也。他是临济下儿孙。本分如此。师举似廓。廓曰。汝何必劝止。我未问前早要棒吃得我话行。如今搭却我话也。穴曰。虽然已闻天下矣。廓公四楞塌地。师壁立万仞。老华严一矮人看场耳。临济宗所以不可攀仰凑泊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侯官人,俗姓刘。受石霜印记,化徒于筠州九峰。后住泐潭而终。吴杨溥时示寂,谥大觉禅师。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刘,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唐末禅僧。嗣石霜庆诸。住筠州九峰,世称九峰和尚。后住氻潭宝峰禅院。卒谥大觉禅师。《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并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道虔。刘氏。福州侯官人也。容姿开豁明济。气压丛林。至霜华。诸禅师见之。谓人曰。此道人从上宗门爪牙也。诸殁时。虔作侍者。众请堂中第一座。嗣诸住持。方议次。虔犯众曰。未可。须明先师意旨。乃可耳。众曰。先师何意。虔曰。只如道。古庙香炉。一条白鍊如何会。第一座曰。是明一色边事。虔曰。果不会先师意。于是第一座者。起炷香誓曰。我若会先师意。香烟灭则我脱去。不然烟灭不能脱。言卒而脱去。虔拊其背曰。坐脱立亡不无。首座会先师意。即未也。庐于普会塔之旁。三年而去。经行于末山之下。住崇福寺。僧问无间中人。行什么行。曰。畜生行。曰。畜生复行什么行。曰。无间行。曰。此犹是长生路上人。曰。汝须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么命。曰长生气不常。复曰。大众还得命么。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起。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话月。从上宗门中事。如节度使符信。且如诸先德。未建许多名目。指陈已前。诸人约什么体格商量。这里不假三寸。试话会看。不假耳根试采听看。不假两眼试辨白看。所以道。声前抛不出。句后不藏形。尽乾坤都来。是汝当人个自体。向什么处。安眼耳鼻舌。莫向意根下。图度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先是马大师。殁于豫章开元寺。门弟子怀海智藏辈。葬舍利于海昏石门。海亦庐塔十馀年。乃沿冯川上车轮峰。逢司马头陀劝海留止。因不复还石门。虔自九峰往游焉。遂成法席。为泐潭第一世。继海遗踪也。吴顺义初。告众安坐而化。塔于寺之西。号圆寂。谥大觉禅师。得法上首殷禅师。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时石霜庆诸禅师归寂。众请首座继席。九峰曰。须明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意。峰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馀即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祇是明一色边事。峰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峰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